新利平台 > 扶貧

【跟著總書記看西藏】我們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

發布時間:2022-09-02 09:20:00來源: 新利平台

  【引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全麵貫徹黨(dang) 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在新時代,西藏各族人民牢記囑托,手足相親(qin) 、守望相助,奏響民族團結新的凱歌!今天,一個(ge) 經濟文化繁榮、社會(hui) 全麵進步、生態環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新西藏展現在世人麵前。

  洶湧澎湃的瀾滄江兩(liang) 岸斜坡上,有一排排平房式的建築,頂上鋪蓋著一層白雪曬鹽,這就是鹽田。走進鹽田,鹽民在險峻的羊腸小道上背著木桶運著鹽鹵水而過,長年累月無數次在這條險峻的小道上,背著木桶,踏著瀾滄江湍急的節奏,沿著祖先的足跡,在狂風怒吼的惡劣環境下,勇敢無畏地追求著生活,延續著生命。


圖為(wei) 格鬆江措 陳衛國 攝

  加達雅朗倉(cang) 住宅房屋一脈相承

  我叫格鬆江措,背靠芒康古鹽田,我們(men) 一家數代人生活於(yu) 此,現在還開起了鹽田民宿,可以說過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從(cong) 小生長在鹽田邊,讓我學會(hui) 了一門祖傳(chuan) 的手藝:製作背鹽水木桶。阿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告誡我:“我們(men) 要就地取材,用樺樹和山羊毛線製作出來的木桶,不僅(jin) 形狀優(you) 美,而且質地硬朗。”就這樣,這一擁有1300多年曆史的木桶技藝,在我們(men) 家代代相傳(chuan) 。


圖為(wei) 格鬆江措的新老房子 陳衛國 攝


圖為(wei) 格鬆江措和父母 陳衛國 攝

  我家的一棟房子已有300多年曆史,是加達雅朗倉(cang) 住宅房屋,富有藏族古建築的特點,體(ti) 現出藏民族獨特的建築工藝技術,先後生活過我們(men) 家族6代人,現在是用來做招牌的博物館。這座房子低矮黑暗,你要問什麽(me) 時候蓋的,早了,有300多年。小時候,爺爺對我說。當時家裏的條件挺好,那時能有這樣的小矮房相當不錯。上千年來,加達村的人都是鹽民,藏族和納西族有爭(zheng) 奪鹽田的事發生,現在想想是正常的。人和牲畜離不開鹽巴,這裏產(chan) 鹽,都想多占資源,誰都不服誰,就打起來。我的先人打仗厲害,才在加達村站住腳,得到幾塊鹽田,成為(wei) 殷實戶。連我都不相信,300多年前的富裕人家隻能用石頭壘起一座小房子。

  在我們(men) 這裏,一直流傳(chuan) 著這樣的傳(chuan) 說:早在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時候就有鹽田,傳(chuan) 說在朵康六崗當中,芒康崗是產(chan) 食鹽的崗,所以很出名。一直到現在,這裏都還保留著最古老、最原始的製鹽方式。


圖為(wei) 格鬆江措家300多年老房子內(nei) 部 陳衛國 攝


圖為(wei) 鹽田裏曬出的鹽 陳衛國 攝

  我們(men) 的生活和鹽田息息相關(guan)

  每年農(nong) 曆三四月間,瀾滄江邊的桃花開得正旺,春意濃濃。離桃花穀不遠處,就是芒康鹽井古鹽田。鹽井所產(chan) 的鹽還有些獨特之處,瀾滄江西岸地勢低緩,鹽田較寬,所產(chan) 的鹽為(wei) 淡紅色,俗稱桃花鹽,又名紅鹽;江東(dong) 地勢較窄,鹽田不成塊,一處一處的,但產(chan) 的鹽卻是純白色,稱為(wei) 白鹽。紅鹽和白鹽的顏色與(yu) 土質有關(guan) 。紅鹽產(chan) 量高,但價(jia) 格低;白鹽多在江東(dong) 高地築田曬出,量少,略貴。每年桃花開時,數千塊曬鹽田隨著河穀山勢,呈方格棋盤般整齊排列,層層疊疊,在藍天白雲(yun) 的映襯下,呈現出五彩斑斕的炫目色塊。


圖為(wei) 鹽田景觀 陳衛國 攝


圖為(wei) 鹽田房內(nei) 頂部到處懸掛的鍾乳晶鹽 陳衛國 攝

  1950年金珠瑪米(解放軍(jun) )渡過金沙江,解放昌都,藏東(dong) 直屬中央人民政府管理。我爺爺感受深,金珠瑪米來之前,藏軍(jun) 和土匪挑撥藏族和納西族之間的關(guan) 係,巴不得我們(men) 天天打架。打來打去,兩(liang) 個(ge) 民族的村民有的死了有的傷(shang) 了,鹽巴卻被他們(men) 搶跑了。對加達村的人來說,真是損了小命又折鹽。金珠瑪米來了,把兩(liang) 個(ge) 民族的頭人召集在一起,給他們(men) 講藏族和納西族和則兩(liang) 利、打則俱傷(shang) 的道理,關(guan) 鍵是主持公道,和大家一起分清所有鹽田的所有權。從(cong) 那以後,藏族與(yu) 納西族和睦相處,到曬鹽季節,互相幫助。

  深入我們(men) 鹽民的生活,你會(hui) 發現我們(men) 樸素、勤勞、純樸、善良,生產(chan) 方式獨特、原始。鹽田所處的地形險峻,氣勢雄偉(wei) ,真可謂是世界上獨有的風景線。進入鹽田,看到房頂的潔白鹽晶,房內(nei) 鍾乳晶鹽,將人引入水晶宮的世界,穿入密密的立柱之間,又是一種撲朔迷離,給人以無法想象的驚奇感受。現在,女兒(er) 格鬆卓瑪在西南大學讀大四。兩(liang) 個(ge) 兒(er) 子也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學。我告訴他們(men) 不認字不會(hui) 寫(xie) 字的難處,都是親(qin) 身經曆。他們(men) 知道好好學習(xi) ,不用家人操心。女兒(er) 上大學政府每年有助學金,兩(liang) 個(ge) 兒(er) 子讀高中費用全免。

  千年古鹽田新時代的致富經

  大家一定會(hui) 好奇,我們(men) 這裏產(chan) 出的鹽都銷往哪裏?其實鹽的銷路比較廣,除銷往西藏昌都的貢覺縣、察雅縣、左貢縣、八宿縣、芒康縣、林芝的察隅縣外,還銷往四川的巴塘縣、理塘縣、康定市,雲(yun) 南的德欽縣、香格裏拉市、維西縣等地。主要是以鹽、糧交換的方式為(wei) 主,特別是牧區最喜歡鹽井的鹽,說牲畜吃了這裏的鹽,身體(ti) 長得較為(wei) 結實、肉多。鹽井是塊風水寶地,鹽井村就駐紮在山神的懷裏,因為(wei) 這裏從(cong) 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過去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現在是國道 214 線的必經之路。曆來就是各種商品集散地。


圖為(wei) 多吉 陳衛國 攝


圖為(wei) 錯落有致的鹽田景觀 陳衛國 攝

  和我一塊長大的多吉家就在鹽田邊上,他的身體(ti) 小時候受過傷(shang) ,落下了殘疾。他就靠在路邊開小賣部,向過往的群眾(zhong) 、遊客賣散裝鹽,供家裏小孩上完大學順利工作,生活越來越甜美。

  2008年,芒康鹽井千年鹽田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現在,當地共有鹽田四千多塊,從(cong) 事製鹽勞動的群眾(zhong) 366戶,每塊鹽田曬鹽年收入約1000元。鹽井古鹽田現在仍是當地群眾(zhong) 從(cong) 事副業(ye) 生產(chan) 、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芒康縣為(wei) 了延續這一獨有的製鹽業(ye) ,已於(yu) 2003年成立了鹽井古鹽田芒康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關(guan) 規定,對其進行保護。由鹽業(ye) 加工戶對立柱和曬鹽場地進行了加固,搬遷到了不易被洪水淹沒的地方進行曬鹽,由鄉(xiang) 政府成立了文物保護工作領導小組,鹽業(ye) 加工戶自己也成立了相應的安全保衛組織。

  和我小時候相比,加達村變化太大啦。以我家來說,自從(cong) 開了農(nong) 家樂(le) ,遊客參觀了鹽田來這裏看300多年前的老物件,吃加加麵。在我家住宿,一晚隻收30元。2021年新樓投入使用,樓下按照縣城標準建有衛生間。我的觀念轉變了,博物館越老越好,住宿條件越現代越好。老物件髒兮兮的有古味,環境幹淨衛生了舒服。很多城裏來的遊客喜歡吃我家院裏種的菜。我今年48歲,爸爸78歲,媽媽79歲,身體(ti) 都好。老婆的蕎麥麵餅做得可好了。和全村人一樣,我的感受是政府扶持我們(men) 做旅遊。想不到祖祖輩輩靠著活命的古鹽田如今成了寶貝,全國各地的遊客來看怎樣曬鹽、購買(mai) 用鹽作原料造出來的高檔護膚產(chan) 品。我們(men) 靠它發了家致了富。

  生活如花,姹紫嫣紅;生活如歌,美妙動聽;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詩,意境深遠,絢麗(li) 多彩。描繪新生活,書(shu) 寫(xie) 新時代。感恩千年古鹽田賜予我們(men) 這樣一筆寶貴財富,讓我們(men) 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新利平台 口述/格鬆江措 文/王智霖 圖/陳衛國)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