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陲山鄉的幸福蝶變——阿裏地區紮實推進固邊興邊富民工作綜述
圖為(wei) 普蘭(lan) 縣普蘭(lan) 鎮仁貢村村民在新居裏澆花。 記者 溫凱 攝
普蘭(lan) 縣普蘭(lan) 鎮仁貢村孔雀施工隊的機械車輛在施工,當地群眾(zhong) 在普蘭(lan) 縣普蘭(lan) 鎮施工隊務工,一天可增收230元。記者 溫凱 攝
普蘭(lan) 縣普蘭(lan) 鎮仁貢村阿崗組群眾(zhong) 從(cong) 過去山溝溝裏的土坯房,搬到了今天獨棟獨院的別墅式新居,生活質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記者 溫凱 攝
尼瑪頓珠在卡點上執勤。 記者 永青 攝
古格王國遺址景區觀光車司機央培在專(zhuan) 心致誌地駕駛觀光車,為(wei) 遠道而來的遊客提供優(you) 質服務。記者 永青 攝
次仁多傑夫婦在整理家庭旅館的床鋪,做好迎接遊客的準備。 記者 達珍 攝
航拍普蘭(lan) 縣普蘭(lan) 鎮科迦村斜爾瓦組。 記者 洛桑旦增 攝
今年初,從(cong) 距離日土縣城400公裏、海拔4900米的阿汝村舊址,來到距離縣城和獅泉河鎮分別僅(jin) 有50公裏的甲崗村搬遷安置點,住上獨棟獨院、通水通電、總麵積達到150平方米的別墅式新居,紮西次仁的生活發生了跨越式的變化。
“現在家裏用上了各種家電,喝的自來水格外甜,晚上睡覺也特別香。”紮西次仁樂(le) 嗬嗬地說,“感謝黨(dang) 和國家為(wei) 我們(men) 創造這麽(me) 好的條件,我一定要努力發展生產(chan) 、守好國門,請祖國和人民放心!”
紮西次仁生活的巨變,是阿裏地區深入開展創建國家固邊興(xing) 邊富民行動示範區工作的一個(ge) 縮影。自該項工作啟動以來,全地區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落實地委“12114”工作思路,緊扣加快邊疆發展、確保邊防鞏固邊境安全這條主線,緊盯基礎設施提升、民生改善、產(chan) 業(ye) 興(xing) 邊等七大工程27項工作舉(ju) 措,以穩邊固邊急需、邊民群眾(zhong) 急盼為(wei) 切入點,突出重點領域、重要方向、重大項目建設,推動國家固邊興(xing) 邊富民行動示範區建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像紮西次仁一樣的邊境一線群眾(zhong) ,沐浴著黨(dang) 的光輝,自豪地挺直了身為(wei) 中國人的脊梁與(yu) 胸膛,步入了富足安康的新生活。
此生無悔戍邊人
孔雀河一路向南,在淌過平坦豐(feng) 美的普蘭(lan) 盆地後,兩(liang) 岸山勢驟然變得高聳起來,河水夾帶著咆哮的浪花,從(cong) 位於(yu) 普蘭(lan) 鎮科迦村斜爾瓦組境內(nei) 的9號界碑處奔湧而過,衝(chong) 向了鄰國尼泊爾。
尼瑪頓珠一家祖祖輩輩都生活在斜爾瓦組。從(cong) 記事開始,身為(wei) 民兵的父親(qin) 邊巴次仁就隔三差五地揮別母親(qin) 和自己,獨自一人走出家門,前往邊境線上巡邏。
“小時候,父親(qin) 經常對我講,這裏是中國的邊境第一線,我們(men) 一定要為(wei) 祖國守好國門,看好國土。”尼瑪頓珠說,“將來父親(qin) 老了,守邊的責任就交給我了;我老了之後,這個(ge) 責任就要傳(chuan) 給我的孩子,然後一直這樣傳(chuan) 下去。”
在父親(qin) 的言傳(chuan) 身教下長大的尼瑪頓珠,從(cong) 18歲起就參加了村裏的民兵隊,在科迦村邊境線上和重要卡點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尼瑪頓珠告訴記者,斜爾瓦組往上翻過一座山就是中尼邊境線,他們(men) 每次都要在兩(liang) 座界碑之間來回走上4個(ge) 多小時,才算完成一次巡邏。此外,村裏還有幾處通外卡點,也需要民兵常年駐守。
一晃十年過去了,今天的尼瑪頓珠早已不再是當年那個(ge) 看著父親(qin) 離家的背影而略顯懵懂的少年了,他不僅(jin) 組建了自己的家庭,還當上了村裏的團支部書(shu) 記和民兵負責人,管理著全村20多名民兵,成為(wei) 父親(qin) 希望他成為(wei) 的男人。
我為(wei) 祖國守邊防,祖國助我奔小康。
2019年,科迦村啟動邊境小康示範村建設,尼瑪頓珠一家5口人享受到了國家補助總計25萬(wan) 元,加上自籌資金,住進了今天250平方米的獨家獨院的別墅式新居。勤快的尼瑪頓珠還自費3萬(wan) 元,在屋前蓋了一個(ge) 30平方米、連瓷磚都是從(cong) 拉薩運來的舒適暖廊,裏麵種滿了花草,養(yang) 了一隻可愛的泰迪犬。
平日裏,尼瑪頓珠一家享受著全年總計3萬(wan) 餘(yu) 元的各種國家政策性補助,作為(wei) 科迦村團支部書(shu) 記的他每年有1.8萬(wan) 元的工資,還買(mai) 了一輛東(dong) 風車在科迦村經合組織裏跑運輸,每年收入5萬(wan) 元以上,妻子在普蘭(lan) 縣仁貢村當鄉(xiang) 村專(zhuan) 幹,也有穩定的工資收入。
去年,尼瑪頓珠又買(mai) 了一輛越野車,全家人出行更加方便了,真正過上了有車有房、不輸城裏人的小康生活。
而尼瑪頓珠的妹妹米久拉姆,則是從(cong) 小學開始一直到高三,都享受著國家的“三包”政策,家裏沒有出過一分錢學費。高中時,米久拉姆走出了大山,走進沿海發達地區求學,見識了世間的遼闊與(yu) 繁華。
“要不是祖國給了我這麽(me) 好的學習(xi) 和生活條件,可能我現在還在山上放羊呢。”活潑的米久拉姆笑嘻嘻地說道。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加強邊境地區建設,采取特殊支持政策,幫助邊境群眾(zhong) 改善生產(chan) 生活條件、解決(jue) 後顧之憂。這給我們(men) 老百姓帶來了莫大的激勵,現在大家都知道,隻有祖國繁榮昌盛,才能帶來個(ge) 人幸福安康。”尼瑪頓珠由衷地感慨道。
對於(yu) 尼瑪頓珠和千千萬(wan) 萬(wan) 的邊境一線老百姓來說,生在邊境線、身為(wei) 戍邊人,既是一種使命和責任,更是一種幸運—幸運的是背後有強大的祖國,幸運的是恰逢這個(ge) 偉(wei) 大的時代。
他們(men) 的幸運,如同尼瑪頓珠暖廊裏的芍藥一般,花開正豔。
吃上可口“旅遊飯”
公元9世紀中葉,吐蕃王朝末代讚普朗達瑪的重孫吉德尼瑪袞,在王朝崩潰後率領親(qin) 隨逃往阿裏,在距離今天劄達縣城10餘(yu) 公裏的象泉河畔建立起了古格王國。燦爛了700多年的古格文明,在西藏曆史上有著舉(ju) 足輕重的地位,它的悠久曆史和神秘傳(chuan) 說讓人心向往之。
坐落於(yu) 古格王國遺址腳下的劄達縣托林鎮托林居委會(hui) 劄布讓組,依托這一獨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觀,大力發展旅遊產(chan) 業(ye) ,延伸住宿、餐飲等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充分活躍縣域旅遊消費市場,真正實現了用旅遊富民書(shu) 寫(xi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篇章。
次仁多傑便是劄布讓組裏依靠開辦家庭旅館走上致富之路的先行者。步入他的家裏,隻見院內(nei) 幹淨整潔,各種鮮花爭(zheng) 奇鬥豔,櫃子上擺滿了他與(yu) 遊客們(men) 的合影,21張鋪設整齊的床位,正靜靜地等待著遠方貴賓的到來。
次仁多傑介紹,雖然自己是村裏較早開辦家庭旅館的人,但過去的老房子隻有兩(liang) 間房、12張床位,加上水電不通、設施不齊,住客時常抱怨連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hui) 選擇入住,一年下來也沒有多少收入。
直到依靠河北援藏資金的投入,全家住進了200平方米的新房子之後,次仁多傑的生意才發生了質的變化。
“我家現在有3間房21張床位,不僅(jin) 通電通水,獨立的衛生間、淋浴室等設施也都一應俱全,還被自治區評為(wei) 銀星級家庭旅館。”次仁多傑樂(le) 嗬嗬地說,“每天每張床位收費80元,去年通過家庭旅館和各種國家補貼,收入達到13萬(wan) 元,日子過得可舒坦了。”
目前,劄布讓組38戶群眾(zhong) 中有32戶開辦了家庭旅館,擁有床位近700張,平均每戶靠家庭旅館年收入達3.6萬(wan) 元。
除了家庭旅館之外,劄布讓組還在劄達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抓住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有利機遇,大力實施旅遊基地創建工作,通過實施“文化+旅遊+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發展模式,創新發展古格觀光車旅遊項目,讓村民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在古格王國景區入口處,觀光車司機央培正在炎炎烈日下等著遊客坐滿,這已經是他今天接送遊客的第15趟了。他一邊拭去臉上的汗水,一邊麵帶笑容地提醒乘客抓好扶手、注意安全。
“現在是旅遊旺季,來古格遺址旅遊的人特別多,最忙的時候一天需要來回接送遊客60多趟。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ye) ,每月還有9000元的工資,我覺得充實又開心。”央培告訴記者。
目前,古格王朝景區的觀光車項目交由村民集體(ti) 經營,車票每張定價(jia) 為(wei) 20元,共有5輛觀光車。在旅遊旺季,平均每天有超過300名遊客乘坐,每月收入接近20萬(wan) 元。
與(yu) 記者同坐觀光車的孫女士對此次乘車體(ti) 驗給出了極好的評價(jia) :“乘坐觀光車既環保又方便,駕駛員也特別熱情好客,讓我們(men) 的旅程十分輕鬆愉快。”
放眼四周,一輛輛觀光車正滿載著遊客往來穿梭,樂(le) 此不疲地行駛在蜿蜒的盤山小路上,一趟又一趟……
據了解,在創建國家固邊興(xing) 邊富民行動示範區工作中,阿裏地區始終把產(chan) 業(ye) 興(xing) 邊工程作為(wei) 重點,特別是在旅遊產(chan) 業(ye) 方麵先後編製了《阿裏地區旅遊業(ye) “十四五”發展規劃》《普蘭(lan) 全域旅遊發展規劃》,推動古格王國都城遺址4A級景區和岡(gang) 仁波齊—瑪旁雍錯5A級景區創建工作,力爭(zheng) 讓景區群眾(zhong) 家家戶戶都吃上香甜可口的“旅遊飯”。
“我們(men) 要加快產(chan) 業(ye) 建設,挖掘邊境一線資源優(you) 勢,因地製宜發展邊境產(chan) 業(ye) ,重點加強文化旅遊、清潔能源、特色種植養(yang) 殖等產(chan) 業(ye) 建設,做到固邊與(yu) 興(xing) 邊並重、安民與(yu) 富民同步。”在今年的阿裏地委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阿裏地委副書(shu) 記、行署專(zhuan) 員旦巴旺久擲地有聲地表示。
搬進小康新生活
正值夏季,每天吃過晚飯,64歲的普蘭(lan) 縣普蘭(lan) 鎮仁貢村阿崗組群眾(zhong) 仁青拉姆,都會(hui) 沿著村道散步,眺望不遠處“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美景。
仁貢,藏語意為(wei) “山溝溝”,形象地描繪了當地群眾(zhong) 的生活環境。在過去60多年人生的絕大多數時間裏,仁青拉姆都居住在進出僅(jin) 有一條土路的高海拔山溝裏,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不通水電,冬季風雪災害嚴(yan) 重,封山期長達小半年,導致裏麵的人出不來、外麵的人進不去,喝水靠化雪、出行靠馬匹,惡劣的地理環境成為(wei) 製約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改善的主要因素。
為(wei) 了讓當地群眾(zhong) 過上好日子,幾年前,普蘭(lan) 縣將仁青拉姆和阿崗組其他18戶群眾(zhong) ,搬出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小山溝,搬到了現在坐落於(yu) 草原邊上、獨棟獨院的二層新居裏。
“我們(men) 家新房子有127平方米,國家補助了23萬(wan) 元,自己沒有花多少錢,而且還用上了24小時都有的水和電,跟過去相比簡直是天上和地下的差別。”仁青拉姆由衷地說道。
搬得出,還得穩得住。為(wei) 此,普蘭(lan) 縣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快搬遷點水利、電力、郵政、移動、電信網絡等設施建設,切實滿足搬遷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基本需要。截至目前,阿崗組道路通達率、通電率、寬帶及郵政網點覆蓋率均達到100%,村民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村裏設有衛生院並配備6名醫生,實現了“小病不出村”的目標,還建立電子商務服務站點,確保搬遷群眾(zhong) 能就地購買(mai) 生活用品,學生享受國家“三包”政策,入學率達99.5%,無控輟保學人員,全體(ti) 村民均參加了醫療保險。
如今的阿崗組,再也不是當年山溝裏散落著幾座土坯房的寒酸模樣了。一排排潔白的藏式民居,整齊劃一地矗立在碧綠的草原上,家家戶戶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筆直的水泥路麵幹淨整潔,路旁的健身器材上,孩子們(men) 正在盡情嬉鬧。
穩得住,還得能致富。普蘭(lan) 縣政府因地製宜,千方百計帶動阿崗組群眾(zhong) 實現就業(ye) 59人,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此外,大家還在組長次仁久美的帶領下,通過孔雀施工隊投工投勞,進一步增加收入。
“黨(dang) 和政府已經幫我們(men) 解決(jue) 了住房這樣的民生大事,因此我們(men) 更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好日子,用勤勞的雙手致富增收。”今年50歲的次仁久美,黝黑的臉龐上堆滿了笑容。
從(cong) 2016年開始,次仁久美就投資20萬(wan) 元,成立了孔雀施工隊,在普蘭(lan) 縣境內(nei) 承包修路、修水渠等項目,累計帶動100多名群眾(zhong) 增收。此後,他還個(ge) 人出資5.6萬(wan) 元,幫助8名村民參加建築技術培訓,學成後到孔雀施工隊務工,每人年均增收1萬(wan) 餘(yu) 元;凡是到孔雀施工隊打零工的村民,每人每天則計發工資230元。
如今,次仁久美年收入20餘(yu) 萬(wan) 元,家裏購買(mai) 了3輛汽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鄉(xiang) 親(qin) 們(men) 在他的帶領下,也格外有盼頭,勤勞致富的積極性愈發高漲。
仁青拉姆一家從(cong) 山溝溝裏搬出來後,每年各項收入6萬(wan) 多元,女兒(er) 仁增卓瑪正在江蘇南通職業(ye) 技術學院讀書(shu) ,全家4口人都享受著國家的各項優(you) 惠政策。
“我們(men) 這些邊境一線的普通群眾(zhong) 能過上這麽(me) 好的新生活,多虧(kui) 了偉(wei) 大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繁榮昌盛的祖國。”仁青拉姆由衷地說道。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阿裏地區明確提出,要大力實施“邊境建設提升行動”,加快搬遷安置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一批水電路訊網及科教文衛項目,著力構建功能配套、智能高效、安全便利的基礎設施體(ti) 係,不斷提升搬遷安置點公共服務水平。依托資源稟賦,完善搬遷安置點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明確產(chan) 業(ye) 發展重點和實施路徑,因地製宜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確保搬遷群眾(zhong) 穩得住、融得入、可發展、能致富。
百舸爭(zheng) 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全地區幹部群眾(zhong) 的共同努力下,從(cong) 普蘭(lan) 到劄達,從(cong) 噶爾到日土,會(hui) 有越來越多像阿崗組一樣村容整潔、富裕文明的村莊,仿似夏日晴朗夜空中的繁星,在阿裏漫長的邊境線上綻放出璀璨而奪目的光輝。
記者手記
他們(men) ,為(wei) 守護祖國而自豪
記者 溫凱
作為(wei) 一名在阿裏工作十餘(yu) 年的“老”記者,筆者目睹和見證了阿裏邊境一線鄉(xiang) 村這些年來的可喜變化—從(cong) 過去的難以抵達到現在的柏油路四通八達,從(cong) 過去的水電不暢到現在的24小時保障,從(cong) 低矮簡陋的土坯房到獨棟獨院的別墅式新居,這些都是發生在邊境線上的真實事例。
此外,在采訪中,記者明顯地感受到了邊境一線幹部群眾(zhong) 流露出來的自信和自豪,這是一種流淌在血液裏、融入到骨子裏的自信和自豪,這是一種舉(ju) 手投足間不經意就表現出的自信和自豪,這是一種祖國富強和生活美滿所帶來的自信和自豪。我們(men) 采訪中接觸到的每一個(ge) 人,不管是老人,還是青壯年,大家都帶著這份自信和自豪,自信大方、勤勞積極地工作和生活著,努力用雙手創造更加幸福的日子。
比起物質條件的改善,精神麵貌的煥發才是最值得開心和欣慰的。通過連日來的采訪,筆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咱們(men) 中國的老百姓,如今已經過好了日子、挺起了胸膛,中華民族傲然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
惟願我們(men) 偉(wei) 大的祖國繁榮昌盛、山河永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激發城市活力 拉薩認定3個夜間經濟示範區
為加快推動拉薩市夜間經濟發展,更好發揮重點商圈商業街區和商業綜合體的夜間經濟載體作用,近日,拉薩市商務局召開2022年度夜間經濟示範區認定評審會。[詳細] -
西藏勒鄉:“好地方”開出“幸福花”
西藏自治區山南錯那市勒門巴民族鄉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娘江曲似一條潔白的哈達穿鄉而過,兩岸鳥語花香。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