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鄉村振興

保地穩糧促振興 打造“昌都西糧倉”

發布時間:2023-07-10 10:37:00來源: 西藏日報

  糧安天下,農(nong) 穩社稷。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來,丁青縣認真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重要指示精神和自治區第十次黨(dang) 代會(hui) “穩糧、興(xing) 牧、強特色”工作要求,堅決(jue) 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全力保麵積、保產(chan) 量、保產(chan) 能,精心打造“昌都西糧倉(cang) ”,為(wei) 實現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農(nong) 民增收奠定堅實基礎。

  一、建設肥沃“良田”,守住“命根子”

  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既要在耕地數量和用途上嚴(yan) 格管製,更要在耕地質量和功能上著力提升。

  嚴(yan) 守“農(nong) 田就是農(nong) 田”底線。製定《統籌利用撂荒地和輪耕地促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發展的實施意見》,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措施,全麵推行“田長製”,實施以村、組為(wei) 基礎,縣、鄉(xiang) 、村三級聯動全覆蓋的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措施,大力實施耕地撂荒專(zhuan) 項治理,消除輪休地和撂荒地,提升耕地利用率,堅決(jue) 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嚴(yan) 格防止基本農(nong) 田“非糧化”,確保地有人種、田有人管、責有人擔。

  突出“農(nong) 田必須是良田”標準。按照“小改大”“瘦改肥”“低改高”的原則,大力實施中低產(chan) 田改造,建成使用集中連片、旱澇保收、高產(chan) 穩產(chan) 、生態良好的高標準農(nong) 田13.2萬(wan) 畝(mu) 。綜合運用深耕深翻、秸稈還田、綠肥種植、增施有機肥、地力培肥、測土配方施肥等土壤改良綜合配套技術,穩步提高耕地質量和產(chan) 出能力。

  樹立“農(nong) 民種糧能掙錢”導向。建立完善耕地保護激勵製度,嚴(yan) 格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nong) 民一次性補貼和農(nong) 機具購置補貼等支農(nong) 惠農(nong) 政策,強化跟蹤問效,保障種糧基本收益。強化產(chan) 業(ye) 化經營,推進以青稞為(wei) 主的糧食作物生產(chan) 收割機械化建設,加快“產(chan) 加銷”一體(ti) 化產(chan) 業(ye) 化步伐,2022年統一供種、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銷售進行農(nong) 業(ye) 托管服務13400畝(mu) ,切實讓糧農(nong) 有錢掙、得實惠。

  二、繁播優(you) 質“良種”,做強“農(nong) 業(ye) 芯”

  種子是現代農(nong) 業(ye) 的“芯片”,是農(nong) 業(ye) 提質增效、農(nong) 民增產(chan) 增收的核心。重點要抓好資源保護、創新攻關(guan) 、基地建設、市場淨化。

  打造良種繁育基地。集中力量打造良種繁育基地,在覺恩、沙貢、協雄、色紮等鄉(xiang) 建設青稞良種繁育基地11000畝(mu) ,做到良種統繁統供。積極開展良種繁育和標準化高產(chan) 創建工作,青稞高產(chan) 創建麵積8.39萬(wan) 畝(mu) 、測土配方麵積8.39萬(wan) 畝(mu) 、二級麥類種子田麵積5552畝(mu) ,糧食農(nong) 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3%。

  推廣優(you) 質良種示範。以二級良種繁育田標準化高產(chan) 創建及測土配方為(wei) 抓手,緊抓春耕春播良機,積極協調調運良種113.17萬(wan) 斤,主要品種包括“藏青2000”、“喜拉22”、“藏青3000”、拉孜小油菜、青雜15號、青薯9號,構建起“一走廊、一園區、四基地、四板塊”的縣域農(nong) 業(ye) 發展布局。

  嚴(yan) 格良種市場監管。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農(nong) 作物種子生產(chan) 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農(nong) 作物種子標簽和使用說明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宣傳(chuan) 普及,緊緊圍繞供種保障、品種管理、質量管理、種業(ye) 服務、效能建設五項工作,把好種子質量關(guan) 、服務關(guan) 、宣傳(chuan) 關(guan) 、品種關(guan) ,不斷提升種子檢測、品種試驗、品種展示和監管能力,嚴(yan) 厲打擊非法套購,引導糧農(nong) 選擇品質好、抗性好、產(chan) 量高的優(you) 良品種種植。

  三、提升增產(chan) “良技”,端穩“鐵飯碗”

  解決(jue) 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於(yu) 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要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服務,提升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網絡和推廣能力,拓展農(nong) 業(ye) 新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

  健全科技服務機製。建立農(nong) 業(ye) 科技首席專(zhuan) 家製度,健全“首席專(zhuan) 家+支撐專(zhuan) 家+農(nong) 技人員+科技特派員”科技服務機製,實行專(zhuan) 業(ye) 技術指導,將縣、鄉(xiang) 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分包到鄉(xiang) 村,製定增產(chan) 技術規程。

  開展田間指導培訓。加快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在全縣計劃開展種植、田間管理培訓會(hui) 和田間現場會(hui) 400場次,培訓達到5萬(wan) 餘(yu) 人次,將技術規程普及到鄉(xiang) 村各種植戶,全麵提升農(nong) 民科學種田能力。

  推廣農(nong) 業(ye) 機械化生產(chan) 。不斷強化農(nong) 機組織建設,搭建農(nong) 民與(yu) 農(nong) 機作業(ye) 市場的橋梁紐帶,構建農(nong) 機服務大網絡,加快農(nong) 機專(zhuan) 合組織建設,引進大中型機械,著力構建農(nong) 機大服務新格局。規劃建設“西糧倉(cang) ”灌溉水利工程,因地製宜開發節水灌溉技術,加大水肥一體(ti) 化等農(nong) 藝節水推廣力度,推進小型農(nong) 田水利設施達標提質,實現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水資源科學高效利用。

  (作者為(wei) 昌都市政協副主席、丁青縣委書(shu) 記)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