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4日起對中國進行訪問。在他出發前,美方就放話稱,布林肯訪華期間將就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問題表達關(guan) 切。但凡了解基本經濟學常識的人,都會(hui) 覺得這一論調不值一駁。然而一段時間以來美方頻頻炒作“產(chan) 能過剩”問題,並將此作為(wei) 對華“經濟認知戰”的最新工具,那就有必要辨析辨析。
首先,美方一些人將產(chan) 能與(yu) 國際貿易掛鉤,認為(wei) 出口產(chan) 品多了就是產(chan) 能過剩了。這裏麵存在一個(ge) 謬誤:把產(chan) 品出口跟“產(chan) 能過剩”畫等號,不符合經濟常識,也違背了全球化發展趨勢。
在全球高度分工的經濟體(ti) 係裏,產(chan) 出和需求不能限定在某個(ge) 國家或地區。從(cong) 各國實踐來看,某個(ge) 行業(ye) 的產(chan) 能大於(yu) 國內(nei) 需求是普遍現象,出口因而很正常。像美國生產(chan) 的芯片、德國生產(chan) 的汽車80%都用於(yu) 出口,波音、空客生產(chan) 的客機也大量出口。如果按照美方一些人的邏輯,人們(men) 就會(hui) 像瑞士《新蘇黎世報》一樣發出疑問:“西方向亞(ya) 洲的出口屬於(yu) 產(chan) 能過剩嗎?假如一個(ge) 國家隻為(wei) 自己的市場進行生產(chan) ,那麽(me) 貿易從(cong) 何談起?”
或許是為(wei) 了補上邏輯漏洞,美方一些人又給了一個(ge) 說辭:中國的新能源產(chan) 能也超出全球需求。真是這樣嗎?還是用數據說話: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要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wan) 輛,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820吉瓦,分別約是2022年的4.5倍和4倍。
可見,當前相關(guan) 產(chan) 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對新能源產(chan) 品的潛在需求巨大。作為(wei) 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和設備製造國,中國的優(you) 質產(chan) 能不是過剩了,而是世界急需。正如參加第135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hui) 的巴西采購商對《國際銳評》所說,中國好產(chan) 品在巴西很受歡迎,中國提供綠色產(chan) 能很有必要。
與(yu) 此同時,美方的炒作違背了自己信奉的西方經濟學比較優(you) 勢理論。按照這一理論,如果一國能夠以更低成本生產(chan) 某種產(chan) 品,其他國家不應設置關(guan) 稅壁壘,而是應該進口這一產(chan) 品,同時出口自己具有比較優(you) 勢的產(chan) 品。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之所以能形成比較優(you) 勢,靠的不是什麽(me) 政府補貼,而是企業(ye) 自主創新、完備的產(chan) 業(ye) 鏈和供應鏈、超大規模市場以及豐(feng) 富的人力資源等。美方與(yu) 其攻擊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扭曲全球市場”,不如放大自身的比較優(you) 勢。
除此之外,美方一些人還指責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衝(chong) 擊美國企業(ye) 和工人就業(ye) 。這是他們(men) 的第四點謬誤,即“美國生病、中國吃藥”,意在 “甩鍋”推責。
彭博社網站近日援引全球風能理事會(hui) 報告指出,在美國,風電場幾乎每個(ge) 複雜部件的本地供應鏈都遇到瓶頸;在歐洲,同樣的短缺現象將在今明兩(liang) 年開始蔓延。文章同時指出,隻有在中國,供應鏈足以讓風能發展不出現減速。這個(ge) 例子說明,美西方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存在自身問題。
再拿去年下半年美國汽車產(chan) 業(ye) 工人罷工來說,原因並不是中國向美國出口電動汽車,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出台的《通脹削減法案》支持車企向新能源汽車轉型,導致傳(chuan) 統汽車製造工人麵臨(lin) 失業(ye) 壓力。可見,“內(nei) 病外治”是美國長期以來的慣用招數。
美國政府不乏像耶倫(lun) 這樣的經濟專(zhuan) 家,為(wei) 何明知所謂“產(chan) 能過剩”論調站不住腳仍大肆炒作呢?正如不少分析指出,這背後有“利益、選票、霸權”三個(ge) 關(guan) 鍵詞。
英國倫(lun) 敦經濟與(yu) 商業(ye) 政策署前署長羅思義(yi) 近日撰文指出,美國擔心在國際貿易中,自己越來越多的產(chan) 品無法保持價(jia) 值鏈高端地位。這道出了美方的經濟意圖——遏製打壓中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本國謀求更有利競爭(zheng) 地位和市場優(you) 勢。
從(cong) 政治層麵看,今年是美國大選年,美國領導人日前在大選關(guan) 鍵州之一、以汽車為(wei) 主導產(chan) 業(ye) 的密歇根州表態稱,將對中國的電動汽車采取措施。可見,美方此時拋出所謂“產(chan) 能過剩”論,不過是保護主義(yi) 的托詞,也把它當作拉攏選票、謀取私利的工具。
從(cong) 更深層看,從(cong) 當初針對中國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到現在打壓新能源產(chan) 業(ye) ,美國反複炒作“產(chan) 能過剩”的背後,反映出根深蒂固的零和思維以及一家獨大的霸權邏輯。換個(ge) 角度看,這何嚐不是美式霸權衰落的映射?
美方一些人應該意識到,阻礙物美價(jia) 優(you) 的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進入本國市場,不僅(jin) 損害消費者利益,也會(hui) 拖累全球綠色轉型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他們(men) 有精力炮製虛假敘事,不如想辦法提升自身競爭(zheng) 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