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全球產業分工助力世界共同發展——客觀辯證看待產能問題之一

發布時間: 2024-05-03 21:42:00 來源: 人民日報

  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在全球市場競爭(zheng) 中快速發展,中國出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chan) 品“新三樣”展現創新優(you) 勢,彰顯過硬品質。2023年,“新三樣”產(chan) 品出口首次突破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同比增長29.9%。這不僅(jin) 豐(feng) 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贏得了國際社會(hui) 對中國大力推動綠色發展的肯定。

  然而,美方一些人將中國正蓬勃發展的“新三樣”稱為(wei) “過剩產(chan) 能”,持續炒作所謂“產(chan) 能過剩”話題,令人驚詫。當年,美國就曾把中國向世界出口大量物美價(jia) 廉產(chan) 品稱為(wei) “產(chan) 能過剩”,現在又給中國向世界出口新能源產(chan) 品貼上這一標簽。其實,所謂“中國產(chan) 能過剩論”不過是陳詞濫調,指責中國“產(chan) 能過剩”對其他國家構成威脅完全是一個(ge) 偽(wei) 命題,是單邊主義(yi) 、保護主義(yi) 的具體(ti) 體(ti) 現,實質是逆全球化思潮作祟。但要警惕的是,美方一些人煞有其事炒作“中國產(chan) 能過剩論”,充滿了欺騙性,妄圖混淆是非、幹擾認知,必須擦亮眼睛,客觀、辯證看待產(chan) 能問題。這要求我們(men) 堅持全球視野。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供給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不同國家的產(chan) 能高低是由各自比較優(you) 勢決(jue) 定的,不能簡單認定誰的產(chan) 能過剩了。從(cong) 供給看,一個(ge) 國家的生產(chan) 既可以滿足本國需求,也可以出口優(you) 勢產(chan) 品和服務參與(yu) 全球市場競爭(zheng) ,這比封閉條件下各自生產(chan) 全部產(chan) 品能夠創造更大規模的總體(ti) 福利。倘若將產(chan) 能問題與(yu) 國際貿易掛鉤,認為(wei) 出口商品多了就是產(chan) 能過剩了,完全站不住腳。如果這個(ge) 邏輯成立,那麽(me) 美國芯片特別是高端芯片有80%用於(yu) 出口,肉類和農(nong) 產(chan) 品也大量出口,也完全可以適用所謂“產(chan) 能過剩論”。事實上,中國新能源汽車去年出口占生產(chan) 的比重僅(jin) 為(wei) 1/8,根本談不上“過剩”向海外傾(qing) 銷。

  早在200年前,大衛·李嘉圖就提出比較優(you) 勢理論,認為(wei) 每個(ge) 國家都可以從(cong) 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中受益,國家間的貿易行為(wei) 可以實現彼此互惠。當前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加快落實,全球綠色低碳產(chan) 品的需求旺盛。通過自由貿易促進優(you) 質商品和服務的全球配置,有助於(yu) 各國消費者分享技術進步紅利、得到更高水平的滿足。中國始終支持自由貿易,向各國優(you) 質商品和服務敞開大門。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質優(you) 價(jia) 廉,憑借技術優(you) 勢獲得各國消費者青睞,這並不是所謂衝(chong) 擊,而是全球貿易的共贏。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和合作,促進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中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曆史大勢,是深度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和合作的結果。在中國運營的最大兩(liang) 家新能源汽車企業(ye) 比亞(ya) 迪、特斯拉,一家是民營企業(ye) ,另一家是美資企業(ye) 。通過在中國設立工廠,特斯拉更多引入中國零部件供應商,有效降低了生產(chan) 成本,打開了市場發展空間。美國引以為(wei) 傲的芯片產(chan) 品,零部件從(cong) 幾百個(ge) 到幾萬(wan) 個(ge) 不等,也是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供應商。事實證明,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利益深度交融,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隻要加強合作,發揮好各自比較優(you) 勢,就能實現互利共贏,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

  當前,全球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呈現多元化布局、區域化合作、綠色化轉型、數字化加速的態勢。築“小院高牆”、搞“脫鉤斷鏈”,以“產(chan) 能過剩”為(wei) 借口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不僅(jin) 不能解決(jue) 自己的問題,反而會(hui) 損害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拖累全球經濟綠色轉型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隻有更加積極地參與(yu) 國際分工,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價(jia) 值鏈,更加主動地擴大對外交流合作,才能共享經濟全球化紅利。

(責編: 劉莉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