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提出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要“聚焦建設美麗(li) 中國”,要求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ti) 製,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製。央視網《AI時政畫報》圍繞深化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的鮮活實踐,探尋綠色發展賦予美麗(li) 中國的詩情畫意。
福建南平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二層的走廊上掛著一張老照片,照片主體(ti) 是生長在絕壁上的一棵大紅袍母樹。
2021年3月22日,到福建南平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在這張照片前駐足回憶道:“這棵樹一年采摘八兩(liang) 左右,拿小銅壺裝著,視為(wei) 寶貝。”
作為(wei) 全國唯一的“茶藝藝術之鄉(xiang) ”,武夷山不僅(jin) 孕育了極為(wei) 珍貴的“茶中之王”,還打造出一座生機盎然的“茶香之城”。
在福建工作的十七年半時間裏,習(xi) 近平與(yu) 武夷山結下了深厚的“茶緣”。他把茶業(ye) 作為(wei) 精心培育的七大優(you) 勢產(chan) 業(ye) 之一,親(qin) 自倡導、部署和推動了科技特派員製度,讓特派員幫助茶農(nong) 種出好茶。
上世紀90年代,地處閩北山區的農(nong) 業(ye) 大市南平由於(yu) 農(nong) 業(ye) 良種匱乏、農(nong) 業(ye) 科技普及率低,農(nong) 業(ye) 產(chan) 值和效益十分低下。
為(wei) 積極探索“三農(nong) ”問題的破解之道,1998年11月底,南平市決(jue) 定選派農(nong) 技人員直接下鄉(xiang) ,期望由農(nong) 技人員扶持產(chan) 業(ye) 發展,帶動本地走出一條解決(jue) “三農(nong) ”問題的突圍之路。
次年2月,南平市選派了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員到鄉(xiang) 村開展科技服務。這成為(wei) 我國科技特派員製度的雛形,也引起了時任福建省委副書(shu) 記習(xi) 近平的重視。
在一批又一批科技特派員的指導下,當地茶園開展了生態種植,不僅(jin) 提高了茶葉品質,還極大提升了茶農(nong) 的增收致富能力。
2002年,在對農(nong) 村科技特派員工作進行專(zhuan) 題調研後,習(xi) 近平在《求是》雜誌上發表文章,指出這一做法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農(nong) 村工作機製的有益探索,值得認真總結”。
此後多年間,科技特派員製度逐步從(cong) 地方實踐上升為(wei) 國家層麵的製度安排。
武夷山是世界烏(wu) 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星村鎮則被譽為(wei) “武夷岩茶第一鎮”。
2021年仲春時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福建省考察,首站就來到了武夷山。3月22日,總書(shu) 記到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察看春茶長勢,了解當地茶產(chan) 業(ye) 發展情況,並同科技特派員、茶農(nong) 親(qin) 切交流。
得益於(yu) 總書(shu) 記在福建工作時推動的科技特派員製度,這座茶園目前已形成“有機肥+綠肥”種植模式,使茶葉畝(mu) 產(chan) 量和優(you) 質茶產(chan) 量顯著提升,並為(wei) 福建省生態種植提供了可推廣、可複製的解決(jue) 方案。
在金色的油菜花與(yu) 綠色的茶樹間,總書(shu) 記叮囑大家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chan) 業(ye) 、茶科技這篇大文章,並要求“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製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xie) 在田野大地上”。
嫋嫋茶香,一頭連著文脈,一頭連著民生。做好茶文化、茶產(chan) 業(ye) 、茶科技這篇大文章,正是推動茶葉全產(chan) 業(ye) 鏈融合發展的題中之義(yi) 。
如今,在科技特派員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茶農(nong) 開始嚐試全新的生態種植模式。福建省生態茶園示範點的麵積也因此逐漸增多、連點成片,輻射茶葉種植麵積超過30萬(wan) 畝(mu) 。茶產(chan) 業(ye) 也成為(wei) 武夷山市當之無愧的特色產(chan) 業(ye) 、支柱產(chan) 業(ye) 和富民產(chan) 業(ye) 。
數據顯示,武夷山市約有一半以上人口從(cong) 事茶產(chan) 業(ye) ,全市注冊(ce) 茶葉類經營主體(ti) 超過2.11萬(wan) 家,2023年茶葉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達135億(yi) 元人民幣,農(nong) 民人均收入的近五成都來自茶葉。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正如總書(shu) 記所說:“武夷山這個(ge) 地方物華天寶,茶文化曆史久遠,氣候適宜、茶資源優(you) 勢明顯,又有科技支撐,形成了生機勃勃的茶產(chan) 業(ye) 。”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製丨王敬東(dong)
主 編丨李璿
策 劃丨劉禛
編 輯丨魯楊
技 術丨毛永豐(feng)
視 覺丨郝鳳林
校 對丨劉禛 孫潔 宋春燕 梁雅琴 婁郝 毛長誌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支 持丨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hui)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