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瑪尼地震現場考察記

發布時間:2022-01-19 14:33:00來源: 新利平台

  我在青藏高原生活、學習(xi) 和工作了30多年,最近因青海省門源縣的地震,讓我想起曾涉及在藏北無人區進行地震科考活動的一次采訪。

  時間定格在1997年11月8日,藏北無人區瑪尼發生了7.9級地震,這是20世紀90年代發生在我國大陸內(nei) 震級最大的一次地震。為(wei) 此,實地調查其地表破裂的幾何學和運動學特征、發震斷層的長期活動習(xi) 性、大地震的複發行為(wei) ,以及與(yu) 此相關(guan) 的塊體(ti) 運動學圖像等,對判定未來大震形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加之藏北西部處於(yu) 地震多發地帶,五級左右地震時有發生,國內(nei) 外科學家對此十分關(guan) 注。


這是科考發現的瑪尼地震地表破裂帶(唐召明翻拍照片)

  1999年初,我受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組委會(hui) 主任洛桑丹珍的委托,代表組委會(hui) 在北京與(yu) 中國地震局徐錫偉(wei) 博士聯係,並達成共同考察的協議。

  當年9月6日,在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組委會(hui) 組織下,中國地震局徐錫偉(wei) 、薄萬(wan) 舉(ju) 、侯康明、曹忠權4名青年地震專(zhuan) 家飛赴拉薩,我卻因協助組委會(hui) 在北京辦理別的事情,未能一同前往。

  青藏高原素以“地球第三極”著稱,已成為(wei) 當今地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發生於(yu) 藏北無人區的瑪尼大地震自然引起了國內(nei) 外地震科學家的極大關(guan) 注。法國宇宙科學研究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美國行星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勞倫(lun) 斯國立年代學實驗室等紛紛來電來函,要求與(yu) 中國地震科學家一同考察地震現場。   

  美國加州大學教授派澤還利用衛星雷達幹涉技術,初步獲得了瑪尼地震地表破裂的長度、左旋水平位移量等參數,但因缺少地震現場資料而無法驗證其結果的正確性。在這種情況下,作為(wei) 中國年輕一代的地震科學家徐錫偉(wei) 和同伴們(men) 感到有責任、有義(yi) 務、有能力承擔起這項重任。為(wei) 此,他們(men) 提出申請,要求對瑪尼地震現場進行考察。經我牽頭聯係,很快就促成科考活動。   

  在藏北無人區科考團組委會(hui) 組織下,參加這次科學考察的中國地震局青年專(zhuan) 家有地質研究所博士徐錫偉(wei) 和第一地形變監測中心研究員薄萬(wan) 舉(ju) ,西藏自治區地震局副研究員曹忠權、蘭(lan) 州地震研究所博士侯康明及西藏自治區地礦廳高級工程師巴登珠。


這是通向藏北無人區腹地的科考路(唐召明2014年攝)

  藏北無人區對於(yu) 科考人員的真正考驗,是從(cong) 離開那曲地區雙湖特別行政區(現那曲市雙湖縣)開始的。科考隊第一天出師不利,隻走了8公裏,東(dong) 風牌卡車就陷入近幾年幹枯的湖底淤泥中,進退兩(liang) 難。用同行的越野小車,前拉後拽也無濟於(yu) 事,且輪胎越陷越深。雙湖特別區森林公安處隊員乘車趕回“雙湖”求救。3位司機用千斤頂和枕木頂車,其他人員到處撿石頭填到車輪下,一點點地將車身抬起。終於(yu) 等來了從(cong) “雙湖”開來的救援卡車,藍色越野小車急忙調頭讓路,一不小心掉進泥潭,動彈不得。大家決(jue) 定:先將卡車救出險地。然後,再救越野小車。結果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營救車剛將卡車拖離泥潭,卻又掉進後麵一個(ge) 更大更深的泥沼中。直到晚上8時,才最終將兩(liang) 輛車拉出泥沼,科考隊隻好返回出發地點。   

  由於(yu) 藏北無人區地表含有水分,加上近幾年全球氣溫回升造成了無數沼澤陷阱。科考隊在本來沒有路的無人區行進,前往地震震中區也就充滿艱辛。他們(men) 再次離開“雙湖”後,越往北走,陷車的次數也就越多。除了有一天順利前進了100公裏外,其餘(yu) 每天隻能走二三十公裏,還有一天隻走了30來米,幾乎是在原地打轉。科考隊員不僅(jin) 要克服高原反應,還要為(wei) 陷入泥潭的車輛搬石頭來墊車和推車。平均每人每天搬運用於(yu) 墊車輪的石塊約有1立方米,所付出的勞動絕非平常所比。在離開“雙湖”後的第5天,曹忠權開玩笑說:“這幾天大家搬的石頭,夠在這裏造一所房子了。”  


這是科考人員在奮力推出陷進藏北無人區沼澤地帶的科考卡車(唐召明2001年攝) 

  1999年10月1日是建國50周年大慶,收音機裏傳(chuan) 來了北京舉(ju) 行盛大閱兵儀(yi) 式的實況。這支由12位勇士組成的藏漢族隊伍,也以特殊的方式慶祝著這一盛大節日:搬石頭、挖泥巴、推車……向沼澤宣戰!由於(yu) 頭一天4輛車全部陷入泥沼,不得已,科考隊當時隻好就地安營紮寨。從(cong) 早晨8時到下午3時半,共推進了3公裏,陷車3次,最後累得實在沒有力氣了,這才停頓下來。巴登珠和徐錫偉(wei) 當即四處探路,發現到處都是沼澤,覺得這樣走下去,一個(ge) 月也到不了目的地。

  卡車上裝有全部的生活補給和汽油,沒有卡車,就等於(yu) 失去了後勤保障。但要完成既定的科考任務,唯一可行的辦法是派少數人隻帶少量的兩(liang) 桶汽油和食品,分乘兩(liang) 輛越野小車輕裝前進。此地距離瑪尼地震的地表震中還有288公裏的路程,科考組決(jue) 定冒險一搏,因為(wei) 此時已別無選擇。


這是藏北無人區巴毛瓊宗火山噴發後所留下的地貌景觀(唐召明2002年攝)

  車變輕了,陷車的次數少了許多。但人少了,一旦陷車,每個(ge) 人的勞動強度卻增加了。在確旦錯西南,當越野小車陷於(yu) 一片沼澤地後,隻能將四輪用千斤頂頂起,用石頭墊高,直到第二天淩晨大地凍硬時才脫了險。“吃一塹,長一智”,後來在巴毛瓊宗,他們(men) 的車每次過溝或沼澤地,都先用冰鎬試探,找到可靠地段後再通行。   

  藏北無人區白天的氣溫在零下10度左右,晚上則降至零下25至30度。科考隊員的耳朵凍掉了皮,皮鞋永遠是濕的,凍得腳趾頭發痛。更難受的是晚上睡覺,一米七八的漢子必須蜷縮在1.3米的“豐(feng) 田旅館”車裏。最不情願做而又非做不可的是早晨起來穿鞋,那時的鞋被凍的梆梆硬,非得用鐵錘敲軟後才能伸進腳。而一伸進去,又好像掉進了冰窟窿。所以每天起來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圍著兩(liang) 輛科考車轉圈,使冰冷的腳恢複知覺。

  在便攜式衛星儀(yi) 的導航下,考察組人員曆盡千辛萬(wan) 苦,終於(yu) 來到了瑪尼地震的極震區瑪爾蓋茶卡湖東(dong) 北角的地震破裂帶。車剛停下,徐錫偉(wei) 、曹忠權和侯康明便跳下來,一邊跑一邊欣喜若狂地喊著“地表破裂帶!”就連兩(liang) 位司機也連忙下車來看個(ge) 究竟,他們(men) 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說:“像拉鏈一樣把大地拉了一條大縫。”三位科考隊員在興(xing) 奮之餘(yu) ,忘記了饑餓和疲勞,開始測量起地表破裂帶的寬度、位移量,觀察地表破裂帶的幾何結構特征,司機將大米淘好,準備點火做飯,卻發現水是鹹的。而此時車上的礦泉水隻剩下6瓶,每人隻能分到一瓶多,水已關(guan) 係到科考隊員的“國計民生”。

  考察工作仍在繼續進行,沒有水,便無法做飯,人體(ti) 也就無法獲得能量補充。慢慢地隊員之間的談話減少了,到最後每個(ge) 人都不說話了,但他們(men) 仍堅持工作。到了第3天,他們(men) 在破裂帶西端發現雙崖河時,饑渴萬(wan) 分的大家總算喝上了水,吃上了到達震區後的第一頓飯。

  科考表明,藏北無人區瑪尼地震地表破裂帶位於(yu) 瑪爾蓋茶卡湖北緣的地震斷裂帶上。這條總體(ti) 上近於(yu) 直立的斷裂帶是瑪尼地震的發震斷層。瑪尼地震地表破裂帶沿北向東(dong) 分布。它全長120公裏,規模巨大、現象豐(feng) 富,由一係列左旋剪切斷層、地裂縫、鼓包等斜列而成。考察還表明,這裏曾在1973年6月14日、7月11日發生過兩(liang) 次裏氏7.3級左右的地震。這為(wei) 以後判定我國大陸大震的發展趨勢提供了模擬試驗的科學數據。

  年輕的地震專(zhuan) 家在極端艱苦條件下,縱橫跋涉四五千公裏,曆時一個(ge) 半月,克服高寒缺氧、陷車、迷路等難以想象的困難,圓滿地完成了此次科考任務,取得了寶貴的地震資料,不久被中國地震局授予“地震科考勇士”的光榮稱號。(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