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一粒青稞在西藏茁壯成長

發布時間:2022-04-15 22:29:00來源: 新利平台

  在青藏高原上的西藏

  已有3000多年種植曆史的青稞是各族群眾(zhong) 賴以生存的“口糧”

  然而在西藏民主改革前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水平落後,糧食產(chan) 量較低

  麵對土地貧瘠、品種退化等問題

  選育新的青稞良種一直都是格外緊迫的課題


圖為(wei) 青稞博物館內(nei) 展出的西藏青稞 攝影:王佳豪

  日前,西藏自治區農(nong) 科院選育的“藏青20”“藏青17”“藏青3000”3個(ge) 青稞品種成功獲得新品種登記,有望推動西藏青稞畝(mu) 產(chan) 平均提高10%以上。計劃於(yu) 今年示範推廣“藏青3000”9.2萬(wan) 畝(mu) ,“藏青17”2000畝(mu) ;“藏青20”原種擴繁100畝(mu) 。


圖為(wei) 青稞博物館內(nei) 展示的農(nong) 具 攝影:王佳豪

  優(you) 質新品種脫穎而出

  背後是數代育種工作者數十年如一日的心血與(yu) 汗水

  為(wei) 提高青稞的產(chan) 量

  西藏自1965年起開始青稞雜交育種

  經過半個(ge) 多世紀的接續選育

  藏青2000、喜拉22號、山冬7號、冬青18號……

  青稞品種不斷更新迭代

  產(chan) 量、質量持續改善


青稞結碩果新居樂(le) 祥和 攝影:靳秀海

  以近十年間一個(ge) 具有標誌性的品種——“藏青2000”為(wei) 例。早在1994年,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農(nong) 業(ye) 研究所進行藏青320與(yu) 拉薩白青稞雜交,喜瑪拉19號×昆侖(lun) 164雜交;

  1995年,二者的F1代複合雜交;經連續多年單株選擇,於(yu) 2001年穩定出圃,當年被引入白朗白雪試驗站並在2002-2005在該試驗站鑒定篩選;

  2006-2008年進行了產(chan) 量比較示範;

  2009年提交西藏自治區品種區域試驗;

  2013年2月4日,西藏自治區第十八次農(nong) 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hui) 通過審定,定名為(wei) “藏青2000”。品種審定後當年就推廣種植逾10萬(wan) 畝(mu) ,平均畝(mu) 產(chan) 增加26公斤。

  兩(liang) 年後,西藏糧食產(chan) 量突破100萬(wan) 噸,青稞產(chan) 量保持在79.5萬(wan) 噸以上。到2016年,“藏青2000”推廣麵積達100萬(wan) 畝(mu) ,首次占到西藏青稞種植麵積的一半以上,助推青稞年產(chan) 量近75萬(wan) 噸。同時,該品種走出西藏,在四川、甘肅等地示範推廣。

  
青稞片生產(chan) 加工過程。攝影:陳衛國

  在“藏青2000”脫穎而出的過程中

  有一個(ge) 繞不開的名字——尼瑪紮西


圖為(wei) 尼瑪紮西(資料圖片) 攝影:李愛媛

  1966年出生於(yu) 一個(ge) 普通農(nong) 牧民家庭的尼瑪紮西,從(cong) 一個(ge) “放羊娃”成長為(wei) 西藏第一位藏族農(nong) 學博士、農(nong) 作物育種首席科學家,在西藏自治區農(nong) 科院正處於(yu) 技術力量青黃不接的時代,他放棄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優(you) 越的科研條件和收入,於(yu) 2002年冬天毅然回國。

  “黨(dang) 培養(yang) 我這麽(me) 多年,

  我當然該回去為(wei) 祖國、為(wei) 家鄉(xiang)

  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此後,他與(yu) 田野為(wei) 伴,與(yu) 青稞為(wei) 友

  有時候在地裏一轉就是半天

  牽頭啟動西藏青稞全基因組測序、西藏青稞起源與(yu) 進化以及青稞高原適應性研究;

  帶領團隊繪製出全球首個(ge) 青稞全基因組精細圖譜;

  明確了青稞通過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尼泊爾傳(chuan) 入西藏東(dong) 南部,確定了青稞的原產(chan) 地和進化路徑;

  明確了耐低氧、抗寒和抗旱等360個(ge) 高原綜合適應性的特異基因;

  謀劃建設了西藏區外科學試驗基地——青稞育種加代與(yu) 擴繁(元謀)基地,將青稞育種年限從(cong) 12-15年縮短至7-8年……

  自1989年以來

  尼瑪紮西長期致力於(yu)

  青稞種質培育、栽培技術和特色產(chan) 品研發等工作

  取得了重要成果

  作出了重大貢獻


圖為(wei) 國家糧食產(chan) 業(ye) (青稞深加工)技術創新中心掛牌儀(yi) 式現場展出的部分西藏青稞產(chan) 品 攝影:王佳豪

  近年來,青稞的深加工產(chan) 業(ye) 進一步發展

  不斷做深、做大、做強

  跨越三千年時光

  青稞正一步步走出高原、走向世界


又到青稞收獲季 攝影:雷克

  “手中有糧,心裏不慌”

  糧食安全於(yu) 國家安全、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著重大意義(yi)

  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guan) 鍵

  再次向紮根廣闊田野

  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

  成果留在農(nong) 戶中的

  育種工作者們(men) 致敬!

  部分內(nei) 容參考自新華社、西藏日報、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

  (新利平台 綜合/歐帆)

(責編: 王智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