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磊:讓“格桑花”早日“綻放”高原
新利平台訊 挖掘機的轟鳴聲、鋼管的碰撞聲,走進西藏自治區醫院項目施工現場,一派忙碌的景象。從(cong) 空中俯瞰,建設中的西藏自治區醫院外形宛如一朵格桑花,目前正進行室內(nei) 裝修和機電安裝。
主體(ti) 結構工程封頂、外圍護係統全麵封閉施工、室內(nei) 裝修……作為(wei) 中鐵建工集團北方工程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區醫院項目經理部經理的張磊時常戴著安全帽,穿梭在施工現場,指導著現場施工人員。
圖為(wei) 從(cong) 空中俯瞰西藏自治區醫院項目施工現場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醫院項目施工現場 攝影:王媛媛
2019年9月24日,西藏自治區醫院項目全麵進入施工階段。回想2019年6月26日抵達拉薩開始籌備項目時,張磊望著眼前的“格桑花”,頗為(wei) 感慨。
進藏之前,張磊曾在廣西等地參與(yu) 過項目,但團隊裏的人都沒有高原建設經驗。“要上高原幹項目,心裏多少有點忐忑的,擔心氣候、擔心環境等等。上來前,就跟公司前輩請教了許多。施工現場的材料組織、施工節奏,我們(men) 做了許多準備。”
高海拔的環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施工的效率。“我們(men) 考慮到效率降低的實際情況,采取了按照施工進度調配工人、增配氧吧等措施;同時,由於(yu) 原材料基本需要外部運輸,因此提前進行了儲(chu) 備。”
圖為(wei) 張磊(左)和同事對西藏自治區醫院項目施工開展現場檢查
圖為(wei) 張磊(右二)帶領施工人員在西藏自治區醫院項目施工開展現場檢查
為(wei) 了攻克高原建設技術難題,2020年4月,中鐵建工集團北方工程有限公司還成立了張磊創新工作室,重點攻堅高原醫院建造綜合施工,服務高原醫院建設全周期。
項目團隊通過改善工藝工法保進度質量,優(you) 化管理抓牢安全生產(chan) ,僅(jin) 用兩(liang) 個(ge) 月就完成了工程基坑支護及土方開挖,提前三個(ge) 月實現了醫院主體(ti) 結構封頂,保證了門診試運行節點目標的實現,總體(ti) 壓縮工期約150天。
張磊說,工程最大的難點之一就是如何讓“格桑花”完美“綻放”。“項目設計理念取自格桑花,在門診大廳等部分,屋麵是花瓣般的異形曲麵結構,如何保證造型效果,我們(men) 考慮了很多方麵。”
鋼結構骨架最大跨度達65米,高度達7.8米,單品桁架重量約55噸。在花瓣般的異形曲麵結構安裝施工中,張磊和團隊通過三維模擬軟件,不斷分析模擬與(yu) 調整。根據三維模型繪製二維加工圖紙,對整個(ge) 麵板板塊裏小版塊進行標識,從(cong) 而實現5000塊左右的小版塊“對號就位”。
“看似是拚樂(le) 高,一旦有一塊小板子安裝錯了,一切就得從(cong) 頭再來。”團隊專(zhuan) 業(ye) 細致地付出,終於(yu) 讓“格桑花”的每片花瓣完美順滑地呈現。
項目建設的同時,張磊和團隊還主動服務當地經濟發展。通過 “以工代訓”“以崗代培”,組織項目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利用“農(nong) 民工服務站”“農(nong) 民工業(ye) 校”,給當地工友傳(chuan) 授專(zhuan) 業(ye) 技能與(yu) 知識。先後組織藏族民工2810人次參與(yu) 技術與(yu) 安全培訓,並幫助50多個(ge) 藏族兄弟從(cong) 普通崗位走向專(zhuan) 業(ye) 技術崗位,解決(jue) 了就業(ye) 難題,增加了他們(men) 的經濟收入。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西藏自治區醫院項目施工麵臨(lin) 著原材料運輸等諸多挑戰,團隊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努力在確保項目質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設。“‘幹一項工程,樹一座豐(feng) 碑。’這是我們(men) 的工作原則,作為(wei) 項目建設者,我們(men) 也期待‘格桑花’早日‘綻放’,盡早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服務。”張磊說。(新利平台 記者/王媛媛 部分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青年說】旦增桑布:我的“工位”在海拔5300米
早上九點半,旦增桑布坐上皮卡車,準備前往海拔5300米的露天采礦現場,開始一天的工作。[詳細] -
西藏林芝邊境管理支隊開展“慶五一”“迎五四”係列活動
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五四”青年節期間,西藏自治區林芝邊境管理支隊各級機關部門開展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和學習教育宣傳活動。 [詳細] -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楊桂房:腳下的土地就是我的家
在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劄達縣底雅鄉底雅村,提起楊桂房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個不會說藏語的“外鄉人”,不僅在這裏堅持了二十多年,還成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