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祁愛群,一朵永不凋零的雪蓮花

發布時間:2022-05-20 00:15:00來源: 新利平台

  不久前,我在整理“老西藏精神”文字材料時,不由得想起一位在藏北高原犧牲了自己生命的漢族幹部。她就是全國優(you) 秀組工幹部、西藏那曲地區(現那曲市)班戈縣委組織部原部長——祁愛群。

  說起祁愛群,中國石化首批援藏幹部李一超曾向我介紹了這位英模的許多感人故事。

  那是2009年盛夏,我與(yu) 李一超相約從(cong) 北京來到班戈縣,就如何接送“大脖子腫瘤”牧女斯求卓瑪進京治病的事情與(yu) 當地領導進行商量後,一起來到了“祁愛群和倫(lun) 白事跡紀念館”,緬懷兩(liang) 位英模。

  這是中國石化首批援藏幹部李一超,在回憶他向祁愛群贈送這頂礦工帽的經過(唐召明2009年8月12日攝)

  當天,與(yu) 我倆(lia) 一起前去緬懷英模人物的還有時任縣委副書(shu) 記、中國石化第五批援藏幹部陳誌清,以及副縣長程令文和財政局局長李正斌。走進紀念館,李一超含淚向這兩(liang) 位親(qin) 如兄弟姐妹的藏漢族幹部默默三鞠躬。


這是參觀者在參觀祁愛群生前所使用過的物品(唐召明2009年8月12日攝)

  李一超在我眼中是個(ge) 性情中人。他的父親(qin) 李本信和母親(qin) 何蜀江都是解放西藏的十八軍(jun) 老戰士,他的童年有幾年曾在西藏軍(jun) 區大院裏度過,對西藏懷有特殊感情。

  2002年7月,李一超主動請纓,成為(wei) 中國石化對口支援班戈縣的第一批援藏幹部,來到了班戈縣擔任常務副縣長。

  李一超動情地說:“祁愛群和倫(lun) 白都是我的好同事、好戰友!”在祁愛群的遺物裏,有一頂很醒目的白色礦帽。那是李一超當年在拆遷工地上贈送給祁愛群的。李一超回憶和祁愛群共事的日子,心中久久難以平靜。

  2003年12月13日,周六,一個(ge) 寒冷的冬日,對於(yu) 班戈縣委組織部部長祁愛群來說,每年這個(ge) 時候是工作最忙的時節。早上起來,她用暖瓶裏的熱水燙開凍上的牙膏,簡單洗漱完畢,就開始準備十一點將在縣政府招待所由她主持召開的2003年度班戈縣國家公務員考核會(hui) 議了。


這是祁愛群生前的工作筆記(唐召明2009年8月12日攝)

  一年一度的公務員考核是幹部職工們(men) 關(guan) 注的一件大事,在連續緊張工作了四個(ge) 多小時後,她突然覺得胸口發悶,想出去透透氣,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年僅(jin) 40歲的祁愛群因在高寒缺氧的環境中過度勞累,突發大麵積腦溢血,倒在工作崗位,用寶貴的生命深刻詮釋了“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2004年,她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追授為(wei) “全國優(you) 秀組工幹部”。

  當時在上海休養(yang) 的李一超聞訊後後悔萬(wan) 分。2003年11月,班戈縣對口支援單位的中國石化,組織安排部分縣、鄉(xiang) 黨(dang) 政幹部去上海等地考察培訓。李一超想讓祁愛群去,想讓她到上海休養(yang) 一下,也可以回家看看父母和女兒(er) 。但祁愛群態度特別堅決(jue) 地說,“我現在工作正忙,還是忙完了工作再回家過年。我回上海的機會(hui) 還是很多的,而我們(men) 的藏族幹部很多人都沒有去過上海,還是把這個(ge) 機會(hui) 讓給他們(men) 吧!”她無私地把名額讓給了別人。李一超痛心地說,“當時如果我再堅持一下,讓她去,也許她就不會(hui) 這樣。”

  1984年,21歲的祁愛群從(cong) 西藏農(nong) 牧學院畢業(ye) 後,主動向組織申請到艱苦的藏北高原工作。

  2000年11月,37歲的祁愛群從(cong) 那曲地區畜牧局調到班戈縣委組織部擔任部長。


這是祁愛群生前使用過的物品(唐召明2009年8月12日攝)

  海拔4700多米的班戈縣,是一個(ge) “太陽曬脫皮,天天穿棉衣,氧氣吃不飽,風吹石頭跑”的地方。得知祁愛群要去班戈縣工作,她的丈夫袁勇不無擔心地說,“你不要命了?班戈是你一個(ge) 體(ti) 質弱的人能去的地方嗎?”祁愛群想不出更好的理由來安慰丈夫,拉著丈夫的手說,“放心吧,我會(hui) 照顧好自己的。”

  李一超還介紹說,“在我心中,她總是神采奕奕、不知疲倦的模樣。2002年剛剛進藏時,我第一次見到她是在縣委組織部辦公室。她給人一種十分秀麗(li) 、十分文靜,又一絲(si) 不苟、嚴(yan) 肅認真的印象。後來,我們(men) 在一起工作,對她慢慢地熟悉起來。”

  “組織部是幹部之家”,是祁愛群常常掛在嘴上的話。對縣裏的年輕幹部,她總是像姐姐一樣,以一個(ge) 女性特有的細心給予照顧,關(guan) 心他們(men) 的成長。她平易近人,善於(yu) 溝通交流,善於(yu) 做思想工作,真心誠意幫助解決(jue) 問題。無論漢族還是藏族幹部,思想有了包袱,都樂(le) 意向她傾(qing) 訴,她總是耐心地引導他們(men) 。

  “由於(yu) 我分工主管人事工作,對當地一些幹部比較熟悉。在組織人事工作中,她注重向我征詢意見。2003年我帶領班戈縣鄉(xiang) 兩(liang) 級幹部在上海參觀學習(xi) 時,她還幾次打電話向我了解情況。她就是這樣認真負責,從(cong) 方方麵麵調查情況,收集意見,匯總研究。”李一超說。

  這是1991年祁愛群在青海格爾木的公公家與(yu) 三歲女兒(er) 袁錦一起拍攝的照片。袁錦在上海生活,母女倆(lia) 一年才能相聚一次(唐召明翻拍照片 )

  祁愛群的丈夫袁勇在那曲地區工作,她又在班戈縣,不能時常照顧家庭、體(ti) 貼丈夫,心裏充滿了歉疚。一直生活在上海父母家的女兒(er) 也是她最大的牽掛。

  祁愛群是生活中的賢妻良母,一個(ge) 普通女性。援藏幹部李一超等人剛到班戈縣時,身體(ti) 不適應,對人滿腔熱情的她主動關(guan) 心援藏幹部的生活。她的丈夫袁勇在那曲地區工作,時常給她捎來新鮮蔬菜、水果,她總是分送一些給援藏幹部。她叮囑援藏幹部在班戈工作要保重身體(ti) ,卻輕易不透露自己身體(ti) 有病。

  2003年9月間,縣裏主要領導和班子成員分帶十個(ge) 工作組,在各鄉(xiang) 鎮開展草場承包工作,就剩祁愛群和李一超在縣上。當時,那曲地委“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宣講團要來班戈縣。那天晚上,電閃雷鳴,氣溫驟然下降。快十點鍾時,李一超和宣傳(chuan) 部小莫看見她神情疲憊,臉色蒼白,並開始流鼻血,趕緊勸她回去休息,但她仍然堅持到宣講團的到來。

  第二天,她鼻子塞著棉球,拖著虛弱的身體(ti) ,主持了四個(ge) 多小時的報告會(hui) 沒休息。事後李一超才知道,由於(yu) 在高原工作,她長期患高血壓疾病,鼻子時常流血。同事們(men) 看見了,心疼她,她卻總是微微一笑說,“這是高原反應,問題不大。”

  2004年7月底首批國企援藏幹部結束任務,在那曲地委行署大院集中待命,李一超抽空去農(nong) 牧局宿舍區看望祁部長的愛人袁勇。他萬(wan) 分內(nei) 疚地說,“上次我為(wei) 什麽(me) 就再沒堅持一下呢?她還不至於(yu) 這麽(me) 早就走了。”袁勇眼裏充滿淚水說,如果愛群地下有知,會(hui) 謝謝你們(men) 的這番心意。

  在李一超將要離開班戈縣返回北京前的一天晚上,到縣政協主席嘎瑪益西家裏告別。交談中,他提起祁部長,這位60歲的藏族老人泣不成聲,緬懷之情無以言表。

  普保鎮的白瑪拉姆是祁愛群結對幫扶對象。這個(ge) 五口之家原來靠丈夫的工資維持生活,後來在一場雪災中丈夫不幸去世,20隻綿羊也被凍死,從(cong) 此她家變得特別貧困。為(wei) 此,祁愛群發動組宣幹部為(wei) 她家捐助了100多隻綿羊,並教白瑪拉姆學習(xi) 養(yang) 殖技術,引導他改變惜殺惜售觀念,大膽走向市場。

  2004年底,白瑪拉姆家第一次出售了10隻綿羊,僅(jin) 此一項就收入現金3000多元。“過去我家連溫飽都解決(jue) 不了,現在不愁吃不愁穿。祁部長生前多次來我家,曾對我說,‘你有什麽(me) 困難就來找我,我不在就找組織部的其他幹部。’我現在生活好了,可祁部長卻去世了,我無以回報。”白瑪拉姆一說到祁部長就禁不住淚流滿麵,她一直把祁部長的遺像用潔白的哈達包裹著供奉在家裏。

  祁愛群沒有驚天動地的業(ye) 績,也沒有更多的豪言壯語,他留給人們(men) 的一切隻是樸實無華,真誠坦蕩。


這是參觀者在共同緬懷祁愛群的事跡(唐召明2009年8月12日攝)

  班戈縣幹部群眾(zhong) 把祁愛群比作高原上的“雪蓮花”。雪蓮花,不貪肥美的沃土,不戀濕潤的春分,不選安逸的河穀,偏偏紮根冰雪之鄉(xiang) 。它生長在海拔五六千米的冰峰雪嶺,耐高寒、傲霜雪,不僅(jin) 美麗(li) 聖潔,還能治病救人……她就是一朵綻放在藏北高原永不凋零的雪蓮花。 (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責編: 王智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