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科考尋找雪蛙無果,卻喜見蔬菜大棚
前兩(liang) 年,我驅車來到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安多、尼瑪、班戈等縣時欣喜地看到,那些星羅棋布、利用豐(feng) 富太陽能光照的蔬菜大棚遍布整個(ge) 藏北大地,徹底解決(jue) 了數千年以來藏北人吃菜難的問題,不由得想起過去的一些往事。
這是申紮縣城的南北向的主要大街(唐召明2009年攝)
2001年7月3日,我隨“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來到平均海拔4680米的那曲地區(現那曲市)申紮縣縣城。
走進申紮縣招待所房間,我第一眼看到的是電視機,上麵貼著“浙江省人民政府贈”的字樣,顯示這是一件援藏物品。
吃晚飯時,我們(men) 驚喜地見到許多新鮮蔬菜。時任申紮縣縣長倫(lun) 白介紹說,這些蔬菜全部是縣裏自產(chan) 的。這引起了我們(men) 的濃厚興(xing) 趣,很想去看看。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men) 來到海拔6440米的申紮縣甲崗山尋找雪蛙。在藏族傳(chuan) 說中,雪蛙是一種很神奇的精靈。據說,雪蛙生長在海拔5800米的雪線以上,具有極強的生殖能力。每到繁殖季節,甲崗山附近河裏的魚類都要紛紛遊到甲崗山上與(yu) 雪蛙交配後再回到河裏產(chan) 卵。傳(chuan) 說中的雪蛙體(ti) 積不大,但體(ti) 力強勁,從(cong) 石頭上走過都會(hui) 留下腳印。由於(yu) 這種種傳(chuan) 聞,雪蛙成為(wei) 最具生殖能力的象征,在藏藥中極其名貴。據說許多港澳和海外的富商紛紛以重金求購,但真正見過它的人極少,找到活雪蛙的人更是罕見了。我們(men) 在拉薩就聽說過雪蛙的神奇,但詢問了很多人隻有藏北無人區科考團組委會(hui) 平措老人,曾經在一位前西藏貴族家中見過一隻幹貨。活的雪蛙什麽(me) 樣,誰也不知道。
雪蛙果然不是那麽(me) 容易見到的。我們(men) 10多位藏漢族科考人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爬上5800米的雪線,個(ge) 個(ge) 臉色發紫。休整一會(hui) ,開始仔細尋找。一個(ge) 多小時過去,別說雪蛙,連任何動物的影子都見不到。這畢竟是海拔5800米的雪線。不過,也算沒白來,我們(men) 找到了雪蓮花,這也是比較名貴的藥用植物。每人采了幾朵,也算是小有收獲吧。
這是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科考人員在申紮縣電站旁考察一地熱溫泉(唐召明2001年攝)
當天,還有一收獲是考察了申紮縣電站旁的一個(ge) 地熱溫泉。多年沉積的石灰熔岩形成了高高的綠色苔蘚小山包,山包口“咕嘟、咕嘟”往外冒著沸水。這是由石灰與(yu) 寒水石成分合成的天然溫泉。
一起考察的藏醫學專(zhuan) 家格桑頓珠介紹說,此溫泉的寒水石成分在藏藥裏是一種廣泛入藥而功效極好的天然礦物之一,可用於(yu) 治療人類的消化係統疾病。
這是四川農(nong) 民胡少南投資20多萬(wan) 元所建成的蔬菜大棚。它建在申紮縣城邊的雪山之下(唐召明2001年攝)
下午,我們(men) 幾名隨團記者來到申紮縣城邊的蔬菜大棚。走進這個(ge) 覆蓋塑料薄膜的大棚裏,見到各種翠綠的蔬菜長勢茂盛,紅紅的西紅柿和翠綠的黃瓜掛滿枝幹,成為(wei) 雪山腳下一道亮麗(li) 的風景。
種植蔬菜的胡少南是位50多歲的複員軍(jun) 人。他曾在四川農(nong) 村種過菜,幾年前到申紮縣做泥瓦匠的時候,看到這裏群眾(zhong) 長年吃不到新鮮蔬菜,便萌發了種植大棚蔬菜的想法。於(yu) 是,他投資20多萬(wan) 元建起了蔬菜大棚。用羊糞作肥料,通過燒火來提高棚內(nei) 溫度,逐漸解決(jue) 了高海拔地區種植蔬菜難的問題。
這是四川農(nong) 民胡少南投資20多萬(wan) 元所建成的蔬菜大棚內(nei) 景(唐召明2001年攝)
胡少南在大棚試種蔬菜成功後,便開始嚐試大麵積種植。在他帶領下所種植的各種蔬菜在大棚裏長勢良好。夏季已能供應西紅柿、黃瓜、茄子、辣椒等30多個(ge) 蔬菜品種;冬季,最少也能保證10多個(ge) 品種。基本上能解決(jue) 當地群眾(zhong) 吃菜難的問題,也從(cong) 而結束了藏北西部高海拔地區群眾(zhong) 長期以來吃不到新鮮蔬菜的曆史。
過去,申紮縣城由於(yu) 氣溫低,生長期比拉薩長三分之一,蔬菜生長十分困難,當地群眾(zhong) 吃的蔬菜全部由汽車從(cong) 拉薩運來。加上路途遙遠,費用大,菜價(jia) 高,一般群眾(zhong) 很難吃得起。新鮮的蔬菜經過長途跋涉運到申紮縣時,夏季往往已是腐爛變質,成了爛菜;冬季由於(yu) 寒冷脫水,成了凍菜或是幹菜。吃到價(jia) 廉物美的新鮮蔬菜,也就成了當地群眾(zhong) 長久以來的一種渴望。
這是四川農(nong) 民胡少南在觀看大棚裏所種植的西紅柿生長情況(唐召明2001年攝)
胡少南在蔬菜大棚中,拿著熟透的西紅柿高興(xing) 地對我們(men) 說:他種的蔬菜很受歡迎,每天早上買(mai) 菜的人絡繹不絕。估計當年蔬菜純利潤能夠達到10多萬(wan) 元。
采訪完蔬菜大棚,我們(men) 幾位記者又參觀了縣城。這是一個(ge) 小城鎮,縣城僅(jin) 有1000多人口。全城一條長不到千米的主要街道上,有一所郵局、一家菜店、兩(liang) 家理發店、若幹小賣部和小飯館。
我對藏北高原吃菜難是有著切身體(ti) 會(hui) 的。記得1987年,我獨闖藏北無人區,來到那曲地區文部辦事處(現那曲市尼瑪縣)采訪。辦事處機要科20多歲的山東(dong) 老鄉(xiang) 陳傑,為(wei) 了請我吃頓飯,在鎮上跑了好多家才找來幾根萵筍炒了一盤菜。
“我們(men) 在那曲招待所花了32塊5毛錢,由一個(ge) 姓馬的回族廚師做了一桌飯菜,請大家吃頓飯就算結婚了!”北京協和醫院退休醫學專(zhuan) 家任洪智說。
1970年,27歲的任洪智和24歲的徐苓,從(cong) 北京協和醫科大學畢業(ye) 分配到藏北高原工作。他們(men) 倆(lia) 先是在藏北首府那曲鎮辦理了結婚手續,然後來到當時條件最艱苦、麵積最大的申紮縣工作。夫妻倆(lia) 今天仍清晰地記得當年物質匱乏的往事。
那時,在縣城很難買(mai) 到新鮮蔬菜。夫妻倆(lia) 在申紮縣人民醫院工作的9年時間裏,為(wei) 了改善生活,常到縣城旁的河裏去釣魚。
任洪智告訴我,這些從(cong) 沒有被人釣過的魚很傻,十分容易上鉤。他用個(ge) 大鐵鎖一頭拴上魚繩,掛上七八個(ge) 大魚鉤,再鉤上點羊肉;另一頭拴塊木板扔進河裏,包準十幾分鍾,鉤子上就會(hui) 掛滿一尺左右的大魚。
有時半天下來,釣的魚用細繩串起來有好幾米長,無法拿回家。許多釣的魚自己吃不完,除部分送人外,夫妻倆(lia) 就把剩下的魚曬成幹。有一次,他們(men) 發現魚幹還能做燃料,比牛糞耐燒。一、二條魚幹可燒一整夜。後來,魚幹作為(wei) 他們(men) 燒火做飯和取暖的燃料,又派上了新用場。
關(guan) 於(yu) 吃菜難的曆史,人們(men) 在藏北高原有著許多難以泯滅的記憶。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有的藏北人出差或探親(qin) 坐飛機為(wei) 了能多帶蔬菜進藏,常把所有衣服全部穿在身上,口袋裏裝滿了在當地買(mai) 不到的細菜,把蒜苔、萵筍綁在身上,裹在衣服裏也是常有之事。
那時,藏北高原物資相對匱乏,跑拉薩或跑內(nei) 地的汽車司機很是令人羨慕,是姑娘們(men) 找對象的首選。誰家有個(ge) 長途汽車司機親(qin) 戚也是件很有麵子的事。
“小時候除了糌粑、奶製品和牛羊肉及少量土豆、蘿卜外,根本吃不到綠葉蔬菜,而現在各種新鮮蔬菜隨時可以買(mai) 到,即使在寒冬臘月,也都能吃到新鮮蔬菜了!”申紮縣申紮鎮藏族幹部桑旦不無感慨地說。
這是申紮縣農(nong) 畜產(chan) 品市場裏的台球場(唐召明2009年攝)
目前,被稱為(wei) “世界屋脊的屋脊”的藏北高原,已開始通過大棚種植大量蔬菜。這不僅(jin) 豐(feng) 富了藏北人的菜籃子,結束了藏北高原吃不到新鮮蔬菜的曆史;還使藏北人的餐桌上開始出現新花樣,雞鴨魚肉、各種新鮮蔬菜正在藏北高原占據一席之地。(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嘎措鄉牧民緣何選擇走集體化道路
前兩年,我有機會再次從西藏自治區那曲市雙湖縣驅車出發,沿著一條新修的村級公路,來到位於藏北無人區深處的小康示範村——雙湖縣嘎措鄉。[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已淡出人們視野的藏北馱牛和馱羊隊
近幾年,我與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誌願者一起,驅車在西藏那曲市班戈、申紮、安多、尼瑪、雙湖等縣向牧民群眾發放撿拾牛糞的高原撿拾車,深切感受到公路交通給這裏帶來的巨大變化。[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難忘嘎措鄉那山那景那村莊
20世紀80年代,世界上冒險探奇的潮流湧進中國這片古老而又青春煥發的大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