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格桑拉吉“北京叔叔”的西藏情懷

發布時間:2022-06-19 23:37:00來源: 新利平台

  2022年6月14日下午16時,我接到了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原會(hui) 長範小建急匆匆打來的電話,問我認不認識中國石油大學教務處的人,能間接找到也可。

  他講道,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洛隆縣新榮鄉(xiang) 老區長澤仁桑珠(已去世)之女格桑拉吉今年大學畢業(ye) ,6月20日頒發畢業(ye) 證。因還沒拿到中國石油大學的畢業(ye) 證,無法網上報名將於(yu) 當天下午18時截止的西藏公務員考試,她不知道該怎麽(me) 辦,想請範小建幫助解決(jue) 這個(ge) 困難,但時間隻有兩(liang) 個(ge) 小時,她感到很渺茫也很著急。

  聽說格桑拉吉的電話是從(cong) 西藏昌都洛隆縣她的媽媽那裏打來的,流露出老母親(qin) 的急切與(yu) 無助。我因不認識中國石油大學教務處的人,除了跟著著急,也沒更好的辦法。突然想到這些年因為(wei) 高原撿拾車熟識的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工學院王光輝教授,建議範會(hui) 長試試。而且,王光輝教授是高原撿拾車的專(zhuan) 利發明人,這幾年年年進藏,對西藏老百姓有很深感情。他也許能幫上這個(ge) 忙。但我也擔心現在學校都在封閉抗疫,在崗人員很少,辦這事可能有困難。

  一個(ge) 小時後,範小建又來電話,開心地告訴我,他通過王光輝教授,聯係到中國石油大學教務處的相關(guan) 人員,找到了格桑拉吉的畢業(ye) 信息。雖然中國石油大學的畢業(ye) 證要在6天後才頒發,但現在可為(wei) 格桑拉吉出一證明函。而且,格桑拉吉已經與(yu) 教務處老師直接通話,中國石油大學的證明函照片將很快通過網絡傳(chuan) 送給她。範小建說:“這件看似沒有可能的事真辦成了,還為(wei) 格桑拉吉節省了30分鍾時間。”我因為(wei) 範小建的電話感到非常高興(xing) 。

  又過了30分鍾,通過範小建再次來電,我了解到他通過西藏自治區領導身邊的工作人員與(yu) 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廳聯係後的事情發展情況。因為(wei) 對方提出還需要到“學信網”,下載該學生的學籍報告,與(yu) 石油大學的證明一起上報才有效。知道格桑拉吉情況特殊,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廳公招辦的同誌主動提出,他們(men) 將在電腦前等到下午6:30,希望格桑拉吉抓緊時間。範小建又及時向格桑拉吉做了反饋。

  終於(yu) ,在經過了120分鍾密集的線上聯絡後,範小建收到了格桑拉吉發來的“報名審核通過了,謝謝叔叔!非常感謝您的幫助”的回複。一件事關(guan) 西藏農(nong) 村學子就業(ye) 前途的急事,在範小建同誌聯絡協調下,跨越昌都、拉薩、北京數千公裏時空,穩穩妥妥地辦成了。我不禁感慨,格桑拉吉的“北京叔叔”真幫著辦事啊!

  事後,範小建說起和格桑拉吉家的“淵源”。原來,1978年他在西藏昌都市洛隆縣新榮區白托村參加農(nong) 村“基本路線教育”活動時,格桑拉吉的爸爸澤仁桑珠是新榮區的副區長、工作隊副隊長,他是工作隊的文書(shu) 。澤仁桑珠了解基層、熟悉民情、經驗豐(feng) 富,他是澤仁桑珠的助手。澤仁桑珠性格內(nei) 向,處事穩重,為(wei) 人友善,曾給他很多幫助。當年他陪同澤仁桑珠去丁青縣外調,馬上騎行要八九天,翻山越嶺、風餐露宿,結下深厚友情。澤仁桑珠於(yu) 2012年去世,他和澤仁桑珠的家人也有聯係。“這次考試報名我們(men) 若不幫助她,她可能就抓不住這個(ge) 機會(hui) 。大家都做了有溫度的工作,才有了最後的結果。”範小建這樣說。

  情牽西藏數十載,這是兩(liang) 代人的西藏情懷,表現出的是“老西藏精神”在新時期的新內(nei) 涵。我聯想起2006年時任農(nong) 業(ye) 部副部長的範小建寫(xie) 《怒江深處的回憶》一文將1978年洛隆縣新榮區白托村人民的生活狀況和西藏開展農(nong) 村“基本路線教育”活動的情況翔實生動地介紹給了外麵的人們(men) ;2008年他任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在昌都調研後啟動了在西藏進行溜索改橋的試點,讓昌都受益匪淺;2011年他為(wei) 新榮鄉(xiang) 修橋捐款兩(liang) 萬(wan) 元,據他當時說“其實,我在捐這兩(liang) 萬(wan) 元錢的時候,沒想那麽(me) 多,當我一看到那座橋的照片,知道現在還在用,而且還是新榮到白托的唯一一座橋,就馬上產(chan) 生了這個(ge) 想法。”2013年,範小建率隊赴西藏調研時,到新榮鄉(xiang) 看望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又為(wei) 那裏的老人改善生活留下捐款;2020年,範小建率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調研組住進白托村調研,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送去了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捐贈的牛糞撿拾車,並再次為(wei) 村黨(dang) 支部村委會(hui) 開展活動個(ge) 人捐款;同年,他和新榮鄉(xiang) 白托村駐村工作隊的同誌合作完成了《白托村遠程調研追記》,詳細分析了白托村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情況,獲中央領導批示,有幾家中央媒體(ti) 刊載,讓世界從(cong) 白托村看到了西藏實現脫貧摘帽的曆史真實。

  橫斷山高,三江水長,一批又一批援藏幹部登上雪域高原,每一寸土地,都印著他們(men) 的足跡。他們(men) 秉承和發揚“老西藏精神”,把西藏當作故鄉(xiang) ,把西藏人民視為(wei) 親(qin) 人,積極改善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條件和城鎮基礎設施條件,為(wei) 西藏人民謀幸福,助推西藏發展日新月異,讓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範小建是其中的一例,也是我們(men) 的榜樣,他曾經講述怒江深處的文字,他線上線下忙著為(wei) 白托村群眾(zhong) 做事的熱情,一點一點匯聚成暖流,讓我想起了當年的“老西藏”。

  附範小建1977年作詩一首:

  《雨過天晴》

  濃雲(yun) 久雨不見天,嶺沒煙蔥日不還。

  地托泥海人無路,水舔青雲(yun) 河道寬。

  清風破曉驅迷霧,大路嬌陽映翠山,

  一頂青天徹無底,萬(wan) 朵征雲(yun) 臥日殘。

  (新利平台 通訊員/王健 作者係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會(hui) 員)

(責編: 王智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