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巍:青藏高原是一個文明的十字路口
新利平台訊 近日,四川大學傑出教授、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所長霍巍,為(wei) 北京師範大學師生帶來了主題為(wei) “青藏高原吐蕃時代的考古新發現”的學術講座。講座以線上方式進行,由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主辦,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杜水生主持。
圖為(wei) 青海都蘭(lan) 熱水2018血渭一號大墓出土的鎏金飾片
圖為(wei) 青海烏(wu) 蘭(lan) 泉溝一號墓出土的金杯
據悉,青藏高原近年來相繼發現和發掘了一批唐代吐蕃重要的墓葬,其中出土了大量金銀器、絲(si) 綢、冠飾與(yu) 麵具,展示出唐代吐蕃通過“高原絲(si) 綢之路”與(yu) 祖國其他地區、中亞(ya) 等地區的文化交流。本次講座圍繞這批新的考古發現資料對唐代吐蕃的陵墓製度、中外文化交流、多民族共創高原文明等問題展開闡述。
圖為(wei) 俯瞰西藏當雄吐蕃墓地三號墓
圖為(wei) 青海都蘭(lan) 熱水2018血渭一號大墓墓室內(nei) 部
霍巍首先通過對西陵區1號陵(鬆讚幹布陵)等藏王陵的分析,結合《舊唐書(shu) ·吐蕃傳(chuan) 》等漢藏史籍的記載,如唐代使節因和親(qin) 、會(hui) 盟等在出使吐蕃的途中關(guan) 注到藏王陵的形製,加上石獅子、石碑、陵園等遺跡,認為(wei) 吐蕃時代的陵墓製度既受到了唐代陵墓製度的影響,也有自己的獨創。隨後,他又對青海吐蕃墓葬的考古發現史進行了概述,分析了察漢烏(wu) 蘇河北岸的血渭一號大墓(俗稱“九層妖塔”)、都蘭(lan) 熱水2018血渭一號大墓,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wu) 蘭(lan) 縣泉溝一號墓,主要對其墓葬形製、出土的金銀器、絲(si) 綢、冠飾與(yu) 麵具、棺板畫等進行了解讀,並結合敦煌古藏文《讚普傳(chuan) 記》及新舊《唐書(shu) 》等文獻的記載,對吐蕃時期的喪(sang) 葬風俗和墓葬製度等進一步加以闡釋。
霍巍認為(wei) ,吐蕃時代的陵墓製度是代表吐蕃高等級的權力、地位與(yu) 秩序的非常重要的考古遺存,不僅(jin) 存在於(yu) 吐蕃本土,也影響到吐蕃占領下的吐穀渾地區。青海吐蕃墓葬的文化元素並不單一,而是融合了吐蕃、吐穀渾、中原等多種文化元素,尤其是大型陵墓中出土的金銀器、絲(si) 綢、黃金麵具等器物,還反映出唐代吐蕃與(yu) 祖國中原以及中亞(ya) 、南亞(ya) 等地的文化聯係,有力地佐證了“高原絲(si) 綢之路”的曆史事實。
最後,霍巍總結道,近年來青藏高原吐蕃考古的新發現,首先對於(yu) 在唐文化影響下吐蕃陵墓製度的形成和特征有了更為(wei) 豐(feng) 富的認識。其次,通過這些考古材料,可以窺見青藏高原在唐代吐蕃時期多民族文化融為(wei) 一體(ti) 的非常生動、具體(ti) 的曆史圖景。再者,青藏高原是一個(ge) 文明的十字路口,我們(men) 在這裏看到了大唐氣象在邊地的反映,豐(feng) 富生動的考古材料有助於(yu) 我們(men) 進一步理解中央王朝對邊疆的治理,以及邊疆各族與(yu) 中原文化之間的密切聯係。同時,我們(men) 也可以進一步結合文獻,深化對唐代吐蕃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以及以青藏高原為(wei) 主體(ti) 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曆史的研究。
講座結束後,霍巍與(yu) 北京師範大學師生進行了學術交流。(新利平台 記者/李元梅 圖片由霍巍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高原上的漢藏文化交流:古墓、彩繪與雕塑
近日,中山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博士、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餘小洪講師,為廣州美術學院師生帶來主題為“西藏高原上的漢藏文化交流。[詳細] -
【西藏觀察】考古發現的絲綢:從三星堆談到西藏高原
或附著於青銅器等文物上,或隱匿於灰燼之中,通過微痕分析、絲蛋白分析等科技手段,考古學家在多個“祭祀坑”中發現了絲綢。[詳細] -
霍巍:西藏考古為什麽重要?
6月16日,四川大學傑出教授、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所長霍巍,為西藏大學師生帶來了主題為“西藏考古為何重要”的學術講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