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難忘雙湖草原的前世與今生
近日,我從(cong) 新聞報道中獲悉,從(cong) 7月19日開始,第二批西藏高海拔生態搬遷牧民從(cong) 藏北雙湖縣多瑪鄉(xiang) 出發,陸續撤離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生命禁區”。
這是住上安居房的雙湖縣多瑪鄉(xiang) 果根擦曲村村民。近日,這個(ge) 村的村民開始搬遷至雅魯藏布江北岸的森布日安置點(唐召明提供,2008年9月16日攝)
近萬(wan) 名開發藏北無人區的拓荒者響應黨(dang) 和政府的號召,陸續遷往千裏之外的雅魯藏布江北岸低海拔地區去建設新家園。這是無人區開發建設史上的第二次命運大遷徙。
從(cong) 1987年至今,我先後11次來到這片“苦寒之地”,見證了這裏從(cong) 開發到建設的曆史變遷。
很早以前,藏北草原就流傳(chuan) 著這樣一句話:過了西邊的西亞(ya) 爾、俄亞(ya) 爾、阿木爾,過了東(dong) 邊的嘎爾、瑪爾、占木拉,這些地方沒有名字,人不分貧富貴賤。
這沒有名字的地方就是西藏北部的大片無人區。說它是無人區,並非絕對沒有人煙,隻是人煙極為(wei) 稀少,加上地域極為(wei) 遼闊,與(yu) 無人區相差無幾。它的地域包括新疆以南、青海西南、西藏那曲西北部和西藏阿裏東(dong) 北部的廣闊地域,麵積約為(wei) 20多萬(wan) 平方公裏。
很久以前,無人區曾有牧民放牧。那些牧民是為(wei) 逃避舊西藏地方政府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而遷移過去的。無人區遠離拉薩、那曲,舊西藏地方政府官員無力管轄這片“不毛之地”,故而藏北無人區雖高寒缺氧,卻也是牧民的“自由之地”。
舊西藏,藏族牧民和鄰近其他民族的糾紛連年不斷,械鬥時有發生。械鬥、廝殺死傷(shang) 的都是無辜的貧苦牧民。此外,西藏、新疆交界地帶的土匪也常常流竄到無人區活動,他們(men) 奸淫燒殺、無惡不作。無人區牧民在這些惡勢力的侵擾之下無法安定,為(wei) 數不多的幸存者隻得逐步南遷,無人區的邊緣也隨之南移。從(cong) 此,這片高寒缺氧的地方就逐漸成了人煙絕跡、野獸(shou) 出沒的無人區。
同西藏其它地方一樣,藏北草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實現了人民公社化。隨著畜牧業(ye) 的發展,出現了牲畜數量多,草場麵積相對不足的畜草矛盾。於(yu) 是,牧民群眾(zhong) 在大搞草場基本建設,增加原有草場載畜量的同時,千方百計地在尋找和開辟新的草場。人們(men) 便想到了申紮縣北部自然環境十分嚴(yan) 酷,並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大片無人區,說出了壓在心底多年的夙願:開發無人區,向它要草,讓它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貢獻力量!
這大膽的建議,強烈的要求,引起那曲地委(現那曲市委)領導高度重視。在那曲地委的統一領導下,由申紮縣領導洛桑丹珍帶隊,一場新的進軍(jun) 開始了。申紮、班戈、安多縣分別派出考察組,幾次深入無人區考察。同時,申紮縣的部分鄉(xiang) 村還組織人力,趕上牲畜,進入無人區進行試驗性放牧。在極其艱苦的環境裏,考察組的藏漢族考察人員整整奮鬥了7個(ge) 多月。他們(men) 風餐露宿,行程萬(wan) 裏,對那裏的草原水草分布,動植物資源、礦產(chan) 資源、氣候條件等各方麵情況做了周密考察,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用事實證明開發無人區有著重大的社會(hui) 和經濟意義(yi) 。
於(yu) 是,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黨(dang) 委領導下,1976年2月份成立雙湖辦事處,後來又成立了文部辦事處。很快,一次具有曆史意義(yi) 的大搬遷開始了:2053名牧民群眾(zhong) 響應黨(dang) 和政府開發無人區的號召,首先趕著16萬(wan) 多頭(隻)牛羊進入亙(gen) 古荒原,使沉睡的“生命禁區”重新有了人煙。
此後,一批批藏漢族幹部群眾(zhong) 循著先行者足跡,開始在這裏建立起他們(men) 新的家園,在這裏的雪山草原間放牧著他們(men) 的牛羊、繁衍著他們(men) 的後代,創造著他們(men) 的生活,完成了無人區開發建設史的第一次命運大遷徙。
這是對口援助單位的中國石油為(wei) 雙湖設縣捐贈100萬(wan) 元。經國務院批準,2013年7月26日,雙湖特別區“撤區建縣”正式掛牌(唐召明2013年7月26日攝)
1993年,文部辦事處改為(wei) 尼瑪縣,雙湖辦事處改為(wei) 雙湖特別區。2013年,雙湖特別區改為(wei) 現在的雙湖縣,雙湖縣也由此成為(wei) 中國最年輕、世界海拔最高的縣級行政區。
記得1987年盛夏,我第一次搭車來到雙湖辦事處采訪時,全鎮僅(jin) 有10多排土建房屋和數頂帳篷,生活著幾十戶人家。那時,既沒有食堂,也沒有飯館。夜晚照明是柴油機發電,與(yu) 外界保持聯係是一台發報機。
那時,從(cong) 拉薩到雙湖的上千公裏路真可謂是行路難。說是公路,其實並不是人工修建的公路,而是靠汽車輪子軋出來的路,坑坑窪窪、高低不平。大部分路段是“車在路上跳、人在車裏跳、心在肚裏跳”的搓板路和泥濘路,汽車拋錨是“家常便飯”。即使一切順利,乘車也要走上三五天時間。趕上雨季,路上走上十天半月也是常有之事。加上海拔高、人煙稀少等原因,人們(men) 一提起雙湖都搖頭。那時的雙湖無論是自然距離,還是人們(men) 的心理距離的確都很遙遠。
這是人們(men) 在參觀雙湖辦事處前身的申紮縣加林工作組遺址。它位於(yu) 加林山下的俄東(dong) 溝(唐召明2001年攝)
追溯雙湖辦事處前身,那是1973年成立的申紮縣加林工作組。1974年初,加林工作組開赴無人區,在加林山下的俄東(dong) 溝安營紮寨。
1976年2月,在加林工作組的基礎上,成立了雙湖辦事處。“雙湖”因其駐地東(dong) 5公裏及北10公裏處,有康如和惹角茶卡兩(liang) 個(ge) 湖而得名。
這是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書(shu) 記熱地(當時設有第一書(shu) 記,後排戴圍巾者)於(yu) 1976年考察雙湖辦事處的工作情況(唐召明翻拍資料圖片)
當年4月份,時任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書(shu) 記熱地(當時設有第一書(shu) 記)帶隊赴雙湖,就雙湖辦事處選址、搬遷牧民群眾(zhong) 生活及今後的發展潛力等方麵進行了實地調研。
經過一個(ge) 多月的調查了解,熱地發現,當時雙湖所在地的選址,首先是地理位置不好,地處平壩子,正在風口上,寸草不生;二是當地水源采樣檢驗後,水質不合格。所以,熱地回到拉薩後,向自治區黨(dang) 委建議,雙湖辦事處應該另行選址。區黨(dang) 委同意了熱地的建議,決(jue) 定對辦事處進行搬遷。
這是最後一次搬家來到索嘎山西麓至今的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小鎮舊貌(唐召明1987年攝)
雙湖辦事處機關(guan) 先是搬遷到無人區江愛的查桑,後來又搬遷到恰崗錯附近的瑪威山,再後來搬遷到索嘎山西麓2公裏處一直到今天。搬來搬去,隻是“雙湖”的名字沒有改變,保留至今。
雙湖辦事處成立時,下設色瓦、尼瑪、查桑、榮瑪4個(ge) 區,共有14個(ge) 鄉(xiang) ,麵積達18萬(wan) 多平方公裏,人口約有1萬(wan) 人,有牲畜70多萬(wan) 頭(隻)。
1988年那曲地區“撤區並鄉(xiang) ”時,雙湖的1區5鄉(xiang) 劃給了文部辦事處,1993年8月雙湖辦事處改為(wei) 雙湖特別區,轄7個(ge) 鄉(xiang) 、31個(ge) 行政村,仍為(wei) 縣級機構。不過,麵積從(cong) 18萬(wan) 平方公裏變成了後來的12萬(wan) 平方公裏。
2009年,當我第五次來到改名的雙湖特別區時,已覺得雙湖不再遙遠。那時,驅車在新修的沙石路上兩(liang) 天即可到達,距離也比過去縮短了二三百公裏。
當時,經過創業(ye) 者三十多年的開發建設,雙湖鎮中心已有了一條筆直寬敞的水泥路,道路兩(liang) 旁還有漂亮的太陽能路燈和垃圾箱,黨(dang) 政辦公樓、敬老院、職工活動中心、幼兒(er) 園、普若崗日賓館、加油站等新建築拔地而起,並建起了大型的太陽能光伏電站。
過去,小鎮最好的建築是衛星電視接收站,一座用水泥空心磚建起的房屋,後被現代化的、設備齊全的廣播電視中心大樓所代替。幾個(ge) 高聳的電視和通信大鐵塔,在雪山襯托下十分引人注目。鎮後山坡東(dong) 側(ce) 有一股從(cong) 雪山腳下蜿蜒而來的溪水。清清的溪流從(cong) 小鎮旁流過,養(yang) 育著小鎮的居民,滋潤著綠茵茵的草地,一些膽大的黃鴨、斑頭雁常嬉戲於(yu) 小溪中,牛羊在小溪岸邊悠閑地啃吃嫩草,走獸(shou) 與(yu) 飛禽互不幹擾,和睦相處。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小鎮西邊曾是全鎮最繁華的地方,拓荒者最早在這片原是雜草叢(cong) 生、亂(luan) 石遍地、野獸(shou) 出沒的草甸子上落了腳,先是搭起幾頂辦公、住宿的棉帳篷,而後蓋起一些土建房子的商店、糧店、銀行、書(shu) 店、學校、獸(shou) 醫站等。
這是雙湖特別區(現雙湖縣)新建的城鎮街道和太陽能路燈(唐召明2009年攝)
時任雙湖特別區區委書(shu) 記珠巨告訴我,從(cong) 2002年起,隨著中國石油對口援助的大量資金注入,雙湖小城一天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從(cong) 整個(ge) 小城找不到半塊水泥磚,到一棟棟磚石結構的樓房拔地而起;從(cong) 整個(ge) 小城沒有一截柏油路,到小城主路基本鋪上了柏油;從(cong) 入夜小城一片漆黑,到小城中心主路有了太陽能路燈;從(cong) 小城極為(wei) 不便的通信聯係到使用上移動和聯通兩(liang) 種手機號碼來打電話……這一切變化在外來者眼中實在不算什麽(me) ,但在雙湖人眼裏卻是實實在在的“翻天覆地”了。
這是雙湖縣新鋪通的柏油公路(唐召明2019年9月19日攝)
2019年盛夏,當我第11次前往雙湖時,“變”的氣息更是撲麵而來。2018年4月投資12.7億(yi) 元的雙湖柏油公路通車;2019年12月,國家投資6億(yi) 元,雙湖接入國家電網,人們(men) 不再有斷電的困擾……
過去行路難的公路變成了柏油路後,現在驅車一天即可到達雙湖縣城。乘車旅行已變成一種神奇、聖潔、美妙的觀光之旅。
在國家和中國石油的大力幫助下,雙湖城鄉(xiang) 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項事業(ye)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已經成為(wei) 一座現代化的城鎮。昔日無人區變成了今朝繁榮的新牧區,創造了人間奇跡!
如今,為(wei) 了破解人與(yu) 自然的共生難題,給野生動物騰出家園,雙湖縣牧民群眾(zhong) 再次響應黨(dang) 和政府保護生態的號召,告別自己親(qin) 手建設幾十年的新家園,逐步撤離無人區。
這是棲息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野驢(唐召明2001年攝)
藏北無人區雖然不適宜人類生存,但卻是野生動物的樂(le) 園。麵積達29.8萬(wan) 平方公裏的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在這裏,是藏羚羊、藏野驢、野犛牛等野生動物遷徙活動的重要區域。
開發藏北無人區以來,隨著雙湖縣人口增長,人畜和野生動物爭(zheng) 奪生存空間的現象凸顯。此外,由於(yu) 地處偏遠,環境惡劣,投資成本高,吃水難、上學難、看病難、出行難也始終困擾著當地群眾(zhong) 。
另外,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人畜和野生動物矛盾日益凸顯,雙湖草場開始出現退化。
於(yu) 是,為(wei) 破解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難題,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西藏實施了雙湖縣高海拔牧民生態搬遷。
2019年底,雙湖縣高海拔牧民生態搬遷項目實施,首批3個(ge) 鄉(xiang) 鎮的牧民搬遷到近千公裏外的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安置點。
這是搬遷前的雙湖特別區多瑪鄉(xiang) 舊貌。近日,多瑪鄉(xiang) 開始搬遷至雅魯藏布江北岸的森布日安置點(唐召明2009年攝)
今年7月,第二批高海拔牧民生態搬遷實施。7月19日,300多名牧民從(cong) 雙湖縣多瑪鄉(xiang) 出發,前往森布日安置點。
8月上旬,近萬(wan) 名牧民將陸續搬遷到森布日安置點。屆時,雙湖縣7個(ge) 鄉(xiang) 鎮的牧民將完成高海拔牧民生態搬遷。
這是雅魯藏布江北岸新建的森布日安置點(唐召明2021年9月20日攝)
2021年,我在森布日安置點看到,一座座藏式院落整齊劃一,水、電、路、網絡等設施齊全,還有學校、銀行、商業(ye) 街、溫室大棚等配套設施。環境宜人,交通便利,區位優(you) 勢明顯。
雙湖縣牧民南遷後,為(wei) 了解決(jue) 人走後牛羊的問題,有關(guan) 部門設置了數年的過渡期——遷出地按村成立合作社,遷出群眾(zhong) 以草場、牛羊、勞動投入等入股,由部分青壯年留守統一放牧,暫時解決(jue) 牲畜和生活來源的問題。
據了解,搬遷的勞動力中有一部分繼續從(cong) 事牧業(ye) 生產(chan) ,一部分參加技能培訓後,從(cong) 事廚師、挖掘機駕駛等工作,還有一部分到拉薩、山南等地轉移就業(ye) 。
搬遷後,隨著人類活動及牲畜數量的減少,雙湖縣將逐步回歸到野生動物的懷抱中。
人類逐步撤離藏北無人區,既是為(wei) 了保護高原生態環境和提高人們(men) 的生存質量,更是書(shu) 寫(xie) 了藏北無人區從(cong) “無人有人無人”的時代變遷。衷心祝願雙湖牧民群眾(zhong) 像當年開發無人區一樣,用勤勞雙手再建設一個(ge) 新家園,一定能夠開啟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藏北“高原紅”悄然變少了
近年來,我作為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的一名誌願者,在向藏北牧民發放高原撿拾車活動中,驚喜地看到藏北姑娘臉頰上所留駐的“高原紅”悄然變少,顯得愈發美麗了。 [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班戈諧欽之花綻放藏北高原
班戈諧欽(意為隆重的歌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那曲市最具特色的舞蹈表演形式。[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藏北,從遊牧走向安居新生活
近幾年,我作為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的一名誌願者,在向藏北牧民發放高原撿拾車活動中,驚喜地看到一個個嶄新、整齊的高原村落出現在藍天碧水間,一麵麵鮮豔的五星紅旗飄動在家家戶戶的屋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