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藏北“高原紅”悄然變少了

發布時間:2022-07-20 15:57:00來源: 新利平台

  近年來,我作為(wei)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的一名誌願者,在向藏北牧民發放高原撿拾車活動中,驚喜地看到藏北姑娘臉頰上所留駐的“高原紅”悄然變少,顯得愈發美麗(li) 了。

  以往,人們(men) 一提到西藏,一提到藏北高原,就會(hui) 想到當地人紅撲撲的臉蛋。慢慢地,高原紅開始承載越來越多的寓意,成為(wei) 藏族姑娘純潔、無瑕、美麗(li) 動人的符號。


這是藏北尼瑪縣一位牧女臉頰上的“高原紅”印記(唐召明2001年攝)

  這種“高原紅”,也叫紅血絲(si) 。這是因缺氧環境和強烈紫外線輻射,在年輕姑娘臉頰上留駐的“胭脂”。特別是在藏北高原生活久了,不管是藏族,還是漢族,臉頰上都會(hui) 留下這一時難以去除的“胭脂”。

  據了解,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由於(yu) 含氧量僅(jin) 為(wei) 海平麵的一半,致使人的皮膚吸氧不足;又因細胞缺氧,致使紅細胞數量相對增加。具體(ti) 說,就是人的臉頰因長期缺少足夠的氧氣會(hui) 使細胞內(nei) 缺氧。這樣,一個(ge) 紅細胞就會(hui) 攜帶一個(ge) 氧分子,人體(ti) 會(hui) 自動增加紅細胞以適應自身對氧氣的需求,臉上也就多了紅色素。加上早晚溫差大、太陽紫外線輻射強烈,遇冷遇熱、陽光直射臉上的原因,也就形成了人們(men) 常說的“高原紅”。

  在現代醫學上,高原紅被列入“毛細血管擴張症”範疇,傳(chuan) 統中醫將其列入斑的範疇(一般稱之為(wei) 紅斑),目前更多的人將它稱之為(wei) “紅血絲(si) ”。

  2009年盛夏,我在新開業(ye) 的藏北雙湖特別區(現雙湖縣)“靚麗(li) 日化”小店看到,此店貨架上所擺放的化妝品種類繁多,琳琅滿目,讓我這位20多年來、數次看到雙湖發展變化的見證人,甚是驚喜不已!

  這是新開業(ye) 的藏北雙湖特別區(現雙湖縣)“靚麗(li) 日化”小店。該店貨架上擺滿了所銷售的包括護膚品在內(nei) 的各種化妝日用品,貨架下是順便銷售的衣物。這位湖南籍女青年高中畢業(ye) 後,來到這裏幫助父母一起開店經營化妝日用品(唐召明2009年攝)

  來自湖南魚米之鄉(xiang) 的店主張女士告訴我,她和丈夫2008年1月在這裏開辦了第一家“家家樂(le) 超市”後,看到這裏包括護膚品一類的化妝品十分暢銷,便新開辦了第二家“靚麗(li) 日化”商店,並讓高中剛畢業(ye) 的女兒(er) 來經營。

  這位不願透露名字的張女士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這裏的藏族漢族姑娘,都願意購買(mai) ‘美顏’化妝品,一點也不遜色於(yu) 大城市的女性。”

  過去的一年,張女士和丈夫像候鳥一樣“夏來冬去”,僅(jin) 一個(ge) 夏天在超市所經營的化妝品等商品所掙來的錢,遠比在湖南家鄉(xiang) 開店一年掙的還要多。

  曾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讀書(shu) 多年的藏北那曲市幹部玉珍說,現在西藏不少人走出高原到內(nei) 地學習(xi) 工作,許多學生像她一樣在西藏讀小學後就考到內(nei) 地去上學,生活習(xi) 慣、愛美之心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她們(men) 使用美容護膚品來保護臉頰皮膚已是日常不可或缺的內(nei) 容。


這是如今沒有了“高原紅”,麵若桃花的藏北班戈縣女青年(唐召明2015年5月21日)

  藏北姑娘“高原紅”變少了,隨之而起的凝脂、麵若桃花的姑娘變多了,這與(yu) 人們(men) 的生活習(xi) 慣、生活條件等發生變化有不小的關(guan) 係。

  以前人們(men) 喜歡在太陽底下暴曬吸取陽光的溫暖,那時人們(men) 並不了解高原陽光的紫外線是非常強烈的。隨著人們(men) 對科學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多,也就更多地懂得如何保護好自己,現在已經很少有人長時間暴曬在陽光下了。


這是藏北申紮縣申紮鎮三村戴著防曬口罩和圍巾擠犛牛奶的青年牧女(唐召明2009年夏攝)

  我在藏北草原看到,牧女們(men) 現在外出都喜歡戴帽子或頭巾及戴口罩,將自己捂得嚴(yan) 嚴(yan) 實實,隻露出兩(liang) 隻大眼睛,臉上不再無限度地接受高原強烈陽光的輻射。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cong) 20世紀60年代開始,藏北女性又是如何護膚的呢?


這是藏北尼瑪縣文部鄉(xiang) 過去使用犛牛奶來保護皮膚的藏族婦女(唐召明2001年攝)

  據介紹,那時流傳(chuan) 於(yu) 西藏的護膚膏,藏語叫“堆加”。雖然它也能保護藏族婦女臉上的皮膚,但製作起來十分煩瑣,使用起來也很不方便。

  “堆加”原料主要是用茶葉、蜂蜜、紅糖、酥油等,加入牛奶或奶渣水浸泡調製而成。茶葉裏有葉綠素、維生素,牛奶、酥油、蜂蜜有滋潤皮膚的作用。用它們(men) 調製的護膚膏,主要有防曬的特殊功能。

  這種黑色的護膚膏使用時取少許放入碗中,再加幾滴水攪拌,除眼圈和嘴唇之外,滿麵化妝成烏(wu) 黑,並且數日都不卸,時隔幾日還要“加妝”。日積月累形成烏(wu) 膏“麵具”。長時間上妝不卸的婦女,每逢節假日會(hui) 洗掉臉上的藥膏,故使“卸妝”後的皮膚又白又嫩、紅裏透白。

  我在藏北申紮縣下過鄉(xiang) ,曾見到牧女使用類似的、藏語稱“木子”的護膚膏。它由草本植物經粉碎,與(yu) 紅糖、牛奶攪拌成糊狀塗抹在臉上保護皮膚,乍看起來像是唱戲的“黑花臉”。

  生活在“世界屋脊之屋脊”的藏北女性,也有著愛美之心。可高原刺骨的寒氣、彌漫的風沙、強烈的紫外線輻射等大自然合力催打著她們(men) 那如花般嬌嫩的麵容。即使這樣,她們(men) 在這惡劣的生活環境中,也是盡可能地爭(zheng) 取有限條件,使用自製護膚品來留住她們(men) 的青春。

  這是在藏北首府那曲鎮舉(ju) 辦的草原賽馬盛會(hui) 上,如今沒有了“高原紅”的藏族婦女在跳大型“鍋莊舞”(唐召明2013年8月10日攝)

  現在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加上便捷的交通物流及各種護膚品的大量出現,給人們(men) 護膚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藏北“高原紅”也就悄然變少了。

  說起過去的“高原紅”,我有這樣一個(ge) 感人的故事。

  那是2019年,我整理出一張以前的照片,並將它發在了微信朋友圈。這是一張草原小姐妹的照片。她們(men) 臉頰上有著“高原紅”的深深印記。一經發布,便贏得無數人點讚,有人建議我應該尋找當年的小姐妹,了解下她們(men) 現在的情況。

  於(yu) 是,我請藏北尼瑪縣獸(shou) 防站次仁石達等朋友幫忙尋找。沒想到半月後就有了回複,次仁石達高興(xing) 地打來電話說,“你讓幫找的小姐妹找到了!”

  真是無巧不成書(shu) 。原來,照片裏的大女孩索珠曾是次仁石達在尼瑪縣小學的同班同學。於(yu) 是,便引出了這段30年前的故事。

 

  這是藏北文部辦事處(現尼瑪縣)卓瓦鄉(xiang) 的草原小姐妹。她們(men) 臉頰上有著“高原紅”的深深印記(唐召明1989年冬攝)

  那是1989年歲末最後幾天,我隨藏北那曲地區(現那曲市)基層政權建設工作現場會(hui) “訪問團”來到文部辦事處(現尼瑪縣)參觀。來到卓瓦鄉(xiang) 時,我眼前突然一亮:在雪地上玩耍的草原小姐妹,三五歲的樣子,身著五彩羔皮藏袍,紮著羊角小辮,臉頰上印刻著深紫色“高原紅”。那是草原上一道最美麗(li) 的風景線,我不由得按動手中相機快門……

  30年過去,我在整理以前的照片時,終於(yu) 找到這張一直深深印刻在腦海裏的瞬間。

  當年的小姐妹,大的名叫索珠,畢業(ye) 於(yu) 藏北那曲地區中等職業(ye) 技術學校,目前在那曲市巴青縣獸(shou) 防站工作;小的名叫白瑪拉姆,畢業(ye) 於(yu) 湖南女子大學,目前在藏北那曲市尼瑪縣組織部工作。兩(liang) 人都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都建立了幸福美滿的家庭。

 

  這是唐召明在拉薩采訪為(wei) 女兒(er) 治病的白瑪拉姆一家。白瑪拉姆是唐召明30年前所拍攝“高原紅”草原小姐妹照片中的妹妹(唐召明提供,2019年9月22日攝)

  2019年盛夏,我作為(wei)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誌願者來藏北向牧民群眾(zhong) 發放高原撿拾車,在拉薩湊巧見到帶4歲女兒(er) 來看病的白瑪拉姆夫婦。

  臉頰上早已消退“高原紅”的白瑪拉姆興(xing) 奮地說,“沒想到,我和姐姐還有小時候的照片,太珍貴了!因為(wei) 它不僅(jin) 見證了我們(men) 的成長,更見證了西藏30年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這是藏北申紮縣一位出行的牧女,使用紅顏料在臉頰塗上圓圓的“高原紅”,來作為(wei) 美的印記(唐召明1991年攝)

  過去,被藏北人當作太陽饋贈禮物的“高原紅”,現已深深印刻在人們(men) 的記憶之中。在藏北申紮縣等地,我幾次見到出行的牧女,特意在臉上用紅顏料塗抹上圓圓的“高原紅”,作為(wei) 臉頰上的另外一種美麗(li) 來保留“高原紅”文化。

  如今,藏北“高原紅”悄然變少了。這是時代的新變化,更是藏北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啊!(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