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為了讓文物“活起來” 西藏完成了很多工作

發布時間:2022-10-11 13:43:00來源: 新利平台

  10月8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舉(ju) 行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西藏文物事業(ye) 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hui) 公布,目前,西藏全區已調查登記的各類文物點4468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373處,可移動文物達51萬(wan) 件。

  近些年,西藏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實施西藏曆史文化挖掘工程,深化文物研究和考古成果的整理、闡釋和轉化,讓文物“活起來”。

  眾(zhong) 所周知,讓文物“活起來”的核心是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的傳(chuan) 播水平。其中,觀眾(zhong) 的需求,就是文物“活起來”的基本要素之一。例如,在2022年7月,曆時5年的西藏博物館新館在拉薩開館,共有2700餘(yu) 件(套)文物展出,其中有600餘(yu) 件(套)文物首次展出。西藏博物館為(wei) 了更好地宣傳(chuan) 介紹西藏文物,根據少年兒(er) 童的認知特點,在兒(er) 童體(ti) 驗館開展了體(ti) 驗藏文書(shu) 法、觸摸仿製文物、藏式建築拚圖等活動。據來自拉薩第七中學的邊巴同學介紹,體(ti) 驗有很多新奇感,考古體(ti) 驗也讓他埋下了考古夢想的種子。

  拉薩的西藏犛牛博物館,是我國唯一一座以犛牛和犛牛文化為(wei) 主題的博物館。自西藏犛牛博物館開館7年來,通過多渠道征集及社會(hui) 各界人士的捐贈,文物及標本藏品數量已達7070件(套)。截至2022年5月中旬,西藏犛牛博物館共接待參觀者達90餘(yu) 萬(wan) 人次,線上展覽觀眾(zhong) 量達56萬(wan) 人次,先後舉(ju) 辦了25場內(nei) 容新穎、形式多樣的展覽,激發了廣大參觀者參觀西藏犛牛博物館的興(xing) 趣……“活起來”的文物不但豐(feng) 富了民眾(zhong) 的生活,還給廣大觀眾(zhong) 帶來了知識和享受。

  近年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文物考古工作和博物館建設發表了一係列重要講話。2022年7月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老專(zhuan) 家回信,進一步指出了博物館的發展方向和曆史責任。

  在西藏,為(wei) 了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西藏各級文物單位協同國家有關(guan) 部門積極開展工作,特別是在西藏文物保護基礎工作上取得了顯著成績。

  據統計,十年來,西藏文物保護基礎工作取得明顯提升,印發《西藏自治區邊境地區文物保護規劃》,編製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大昭寺、紮什倫(lun) 布寺等一批全國重點文物單位保護規劃;成立國家古代壁畫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西藏工作站和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西藏聯合工作站,實施30個(ge) 館藏文物科技保護和布達拉宮、羅布林卡等監測保護項目;在資金投入方麵,國家累計投入資金17.16億(yi) 元,實施131個(ge) 文物本體(ti) 保護維修項目,西藏自治區財政投入資金4億(yi) 元,實施86個(ge) 文物本體(ti) 保護維修項目,極大改善了西藏文物的保護狀況;在文物考古發掘研究方麵,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積極參與(yu)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研究,印發《西藏考古工作規劃(2021—2035年)》……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技術在西藏的文物保護工作、博物館建設等領域廣泛應用。西藏各級文物部門不斷深化文物研究,並對考古成果進行整理、闡釋和轉化,加快推進建設文物資源數據庫和數字布達拉宮、智慧西藏博物館等5G+智慧文物項目,研發文化創意產(chan) 品211類1370種等。

  目前,西藏正持續守護好、傳(chuan) 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的優(you) 秀成果,在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l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西藏之路上努力前行。(新利平台 文/王東(dong) )

(責編:陳衛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