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給草甸做“CT” 問診江源生態隱患

李寧 李思遠 吳剛 發布時間:2020-08-31 16:11:00來源: 新華網

(圖文互動)(1)給草甸做“CT” 問診江源生態隱患——江源科考探測高原草甸地下空間結構見聞

  8月13日,長江水利委員會(hui) 長江科學院的科考隊員周華敏(右)與(yu) 吳慶華在瀾滄江上遊紮曲附近核對數據。 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波形圖數據出現異常,可能遇到了石塊,這條線得重新走一遍。”從(cong) 事地球物理探測研究的周華敏博士盯著眼前的電腦屏幕發出提醒,身後的幾名同事拿起儀(yi) 器核對數據。

  這是由長江技術經濟學會(hui) 和長江水利委員會(hui) 長江科學院共同牽頭組織的2020年江源綜合科考的一幕。8月10日至19日,由17位研究人員組成的江源科考隊完成了對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和瀾滄江源的水資源和生態狀況的綜合科學考察。

(圖文互動)(2)給草甸做“CT” 問診江源生態隱患——江源科考探測高原草甸地下空間結構見聞

  8月12日,長江水利委員會(hui) 長江科學院的科考隊員吳慶華在位於(yu)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的江西林場采樣。 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周華敏說,江源地區生態脆弱,水土流失風險高,薄弱的覆蓋層一旦遭到破壞,裸露的黑土灘就會(hui) 像瘡疤一樣分布在山坡,極易造成沙化,威脅整個(ge) 生態環境,“就像人類皮膚受到創傷(shang) 出現病變一樣,草甸也會(hui) 生‘皮膚病’。”

  “我再調整一下行進路線和高度。”從(cong) 事地下水環境研究的吳慶華博士幾乎把身體(ti) 貼在了草甸上,他一手扶測距輪,一手推地質雷達,緩慢行進。“土地泥濘,草甸凹凸不平,為(wei) 保證探測不出現誤差,隻能一寸一寸地挪,確保地質雷達緊貼地麵。”

  幾經調整,實時繪製的地下空間結構圖在電腦屏幕上徐徐展開,黑白兩(liang) 色波形圖清晰地記錄了地下鼠兔洞穴的深淺大小、坑道密度、連通情況。

  過去,觀測鼠兔洞穴多依靠“土辦法”——灌水、煙霧、挖掘等手段,不僅(jin) 對草甸植被造成嚴(yan) 重破壞,且耗時長,觀測效果差,事後還需回填修複。

  如今,運用新技術,探測鼠兔洞穴像是做“CT”,幫助地質工程師觀測肉眼難以直接看到的內(nei) 容。“根據接觸的介質不同,地質雷達所發射的高頻電磁波會(hui) 產(chan) 生不同反射,經電腦計算合成可視化波形圖,這和體(ti) 檢做‘CT’檢查原理相似。”周華敏說。

  從(cong) 事水文與(yu) 水資源研究,連續兩(liang) 年登上青藏高原的袁喆已經成為(wei) 一名“老江源”。在他眼中,鼠兔洞穴意味著相關(guan) 災害對地表植被的破壞,也表明了地麵徑流發生的變化。袁喆說,鼠兔洞穴成為(wei) 降水入滲地下的“優(you) 先通道”,不僅(jin) 減少了地麵徑流的形成,更降低草甸涵養(yang) 水源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影響江源地區水生態係統。

  “江源的一點點改變,可能會(hui) 對全流域帶來全局性的影響。”長江科學院副總工程師譚德寶說,希望科考能為(wei) 保護地區生態提供參考,為(wei) 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純淨的土地。

(圖文互動)(3)給草甸做“CT” 問診江源生態隱患——江源科考探測高原草甸地下空間結構見聞

  8月13日,長江水利委員會(hui) 長江科學院的科考隊員周華敏(右)與(yu) 吳慶華在瀾滄江上遊紮曲附近核對數據。 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直擊2020年江源綜合科考

    W020200818325060801943.jpg
    目前,2020年江源綜合科考正在位於青海省的長江源區有序進行。來自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長江技術經濟學會等單位機構的多學科科考隊,將對長江和瀾滄江源區的生態環境現狀進行“體檢”。[詳細]
  • 2020年江源綜合科考啟動

    由長江水利委員會牽頭組織的2020年江源綜合科考11日在西寧啟動。來自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長江技術經濟學會等單位機構的多學科科考隊,將對長江和瀾滄江源區的生態環境現狀進行“體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