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美人穀”育新業:把貧困“帽子”甩得更遠一些

張明海 雷倢 董世梅 發布時間:2020-09-30 15:58:00來源: 四川日報


9月8日,俯瞰丹巴縣丹東(dong) 村中藥材基地與(yu) 草莓大棚。楊樹 攝

  一縣一策

  “我們(men) 這裏的‘雪山草莓’,11顆草莓一盒裝,在上海的大超市可賣到120元。”9月8日,記者在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丹東(dong) 鎮丹東(dong) 村草莓種植基地采訪時,村民才澤讓汪爾加告訴記者。

  每年7月至11月草莓采摘季,每隔一天的清晨7時,郵政快遞車會(hui) 準時來到丹東(dong) 村收草莓,當晚送到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第二天一早,這些草莓就會(hui) 出現在上海的超市。丹巴縣農(nong) 牧農(nong) 村和科技局副局長劉剛介紹,在丹巴縣丹東(dong) 基地和黨(dang) 嶺基地,當地已推廣種植140畝(mu) 大棚草莓。

  讓更多的富民產(chan) 業(ye) 發展起來,把貧困“帽子”甩得再遠一些——因“美人穀”而名聲在外的丹巴縣,在推進脫貧攻堅進程中,在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旅遊業(ye) 之外,再辟新路。丹巴縣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依托丹巴農(nong) 業(ye) 資源條件相對較好優(you) 勢,目前我們(men) 正在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中藥材種植等富民產(chan) 業(ye) ,實現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持續增收致富。”

  定位高端路線 “美人脆”迎來第一個(ge) 收獲季

  在丹巴縣甲居鎮小聶呷村,有一片“高級”蘋果園。與(yu) 一般的蘋果樹不一樣,這片蘋果地裏的蘋果樹經過矮化密植,像葡萄一樣種在地裏。看上去並不粗壯的枝丫上,卻結著大個(ge) 大個(ge) 的蘋果。記者數了下,每棵樹上已掛滿20個(ge) 青中泛紅的大蘋果。

  蘋果樹的間隙,種植著辣椒等蔬菜,地上鋪著銀色的反光膜。58歲的村主任小登幹告訴記者:“這片是剛剛拆了袋子的蘋果。反光膜的作用,就是讓蘋果麵向土地的一邊也能充分接受陽光照射,保證蘋果的成色和糖度。”按照現在的生長速度,9月底10月初,蘋果就可上市,正好趕上國慶和中秋節消費旺季。

  “這些蘋果是我們(men) 從(cong) 陝西引進的‘秦脆’品種。經過改良種植後,我們(men) 把它叫做‘美人脆’。因為(wei) 海拔高、光照好、降雨少、晝夜溫差大,‘美人脆’的品相和口感,比‘秦脆’好。”丹巴縣農(nong) 牧農(nong) 村和科技局高級農(nong) 藝師劉新麗(li) 介紹,目前全縣已推廣種植“美人脆”3000多畝(mu) 。

  小聶呷村種植“美人脆”80畝(mu) ,已有20畝(mu) 掛果。包括5戶貧困戶在內(nei) ,全村24戶全部加入該村果蔬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我們(men) 之前也零星種過蘋果樹,但因樹種不好,又缺乏科學管理,結出的蘋果品相口感都不好,每斤五六毛錢都沒人買(mai) 。”村民阿加格瑪說,現在的“美人脆”2018年3月引進,2019年零星掛果,今年開始量產(chan) 。“目前,每株蘋果樹掛果在20個(ge) 以上,明年後年進入第四第五年後,一株蘋果樹將掛果50個(ge) 以上,收入十分可觀”。目前,“美人脆”定位高端路線,正與(yu) 盒馬生鮮等聯係合作。

  “搶救”野生資源 做大做強高原中藥材基地

  丹東(dong) 鎮是丹巴縣較偏遠的一個(ge) 鄉(xiang) 鎮,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9月9日上午,丹東(dong) 鎮丹東(dong) 村吾鬥組村民梅朵吉和其他幾個(ge) 村民一起,正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篩土。將從(cong) 山上采集來的肥土一遍遍地篩細,用作羌活和貝母育苗。

  “在海拔2800-3500米的高原地區,種植出的羌活和貝母,品質更好。”甘孜州佳源中藥材種植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總監石菊蓮介紹,在丹巴縣相關(guan) 部門的積極引進下,公司在丹東(dong) 村建立羌活和貝母種苗基地。這是甘孜州目前唯一一個(ge) 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

  為(wei) 何建種苗基地?一方麵,是羌活和貝母等中藥材的經濟價(jia) 值:一公斤貝母價(jia) 格在2600-2800元,一畝(mu) 收益在10萬(wan) 元左右;幹的羌活一公斤130元左右,一畝(mu) 產(chan) 出300-500公斤,收益在4萬(wan) 元左右。另一方麵,是在於(yu) 市場需求。“以羌活為(wei) 例,國內(nei) 每年羌活需求量在3000噸左右,而野生羌活越來越少、正麵臨(lin) 枯竭,因此,這是一個(ge) 巨大的市場缺口”。

  在基地務工,梅朵吉每天勞務收入100元。同時,從(cong) 山上采集回來的肥土和牛糞等賣給基地,再加上7畝(mu) 土地的流轉收入4200元。梅朵吉家,早已脫貧。“我準備在基地購買(mai) 種苗,種植羌活。”梅朵吉說。

  在丹巴的中藥材種植計劃中,丹東(dong) 中藥材基地不僅(jin) 是培育種苗,而是要作為(wei) 丹巴縣中藥材基地的“孵化器”。“我們(men) 的目標是把中藥材種植發展起來,這就需要大量的種植麵積,這樣也才能真正成為(wei) 富民產(chan) 業(ye) 。以羌活為(wei) 例,我們(men) 希望做到年產(chan) 600噸的規模,占到國內(nei) 市場20%以上。”甘孜州佳源中藥材種植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羌活種苗1.5元/株,因政府對於(yu) 基地前期的扶持,我們(men) 賣給縣內(nei) 老百姓的價(jia) 格是0.8元/株。”

  企業(ye) 出技術、培訓、包銷售,群眾(zhong) 進行栽種、管理和采收,政府還補貼買(mai) 苗成本——今年以來,丹巴縣采取政府引導、農(nong) 戶自願方式,鼓勵群眾(zhong) 種植中藥材,並安排45萬(wan) 元資金購買(mai) 種苗53萬(wan) 株分發給農(nong) 戶。全縣羌活等名優(you) 道地中藥材種植麵積已達4015畝(mu) 。


9月7日,丹巴縣甲居鎮小巴旺村村民正在田間管理30畝(mu) 番茄。楊樹 攝

  一線故事

  一條旅遊環線 打通藏寨致富路

  9月7日,從(cong) 丹巴縣城驅車向北,沿著蜿蜒的成華路行駛便來到甲居藏寨,一幢幢紅白黃相間、有如碉堡一般的房子呈現在眼前。

  甲居,藏語是百戶人家之意。藏寨從(cong) 大金河穀層層向上攀緣,一直伸延到卡帕瑪群峰腳下,整個(ge) 山寨依著起伏的山勢迤邐綿延,在相對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樓房灑落在林間。

  沿著石階而上,今年7月才完工的幸福花園呈現眼前。山路兩(liang) 旁精心種植的黃、紫、紅色的鮮花,微風一吹,搖曳生姿,和著山間清爽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來到山頂,著名的“甲居三姐妹”客棧的大姐桂花正忙著給成都來的客人燒水泡茶,“你們(men) 先坐,我忙完就來。”

  “鋪床單時要將床單展開、縱向甩至床頭,然後雙手用力抖單,借助空氣浮力將床單鋪平,再將前端塞入床墊下,右手將床角處床單向內(nei) 翻轉45度掖入床墊下,形成側(ce) 麵直角包角……”不遠處,旅遊接待培訓班正在舉(ju) 行。“受疫情影響,遊客量有所減少,但這也給了我們(men) 一個(ge) 修煉‘內(nei) 功’的機會(hui) 。”桂花說,今年,甲居藏寨舉(ju) 辦了多場旅遊接待培訓班,幫助從(cong) 業(ye) 人員提升服務水平。

  在村民看來,單靠文化資源賺錢的甲居藏寨,民宿接待戶小散亂(luan) ,同質化競爭(zheng) 無法避免。桂花說:“耍好、吃好、體(ti) 驗好,還能給遊客什麽(me) 帶得走的東(dong) 西,是村民們(men) 最近在思考的問題。”

  “新建的幸福花園是提檔升級的一部分,遊客不僅(jin) 可以登高遠觀甲居藏寨的風貌,還可喝茶、采摘水果、燒烤。”桂花說,下一步,村民們(men) 打算壯大集體(ti) 經濟,開一個(ge) 民宿公司,一來可以增收,二來可以對民宿進行提檔升級。

  甲居一村的“甲居三姐妹”客棧是這裏最早搞旅遊接待的,每年接待遊客2萬(wan) 人次以上,年純利潤已過百萬(wan) 元,成為(wei) 甲居藏寨規模最大的民居接待處。“別看眼下我家的生意好,在過去,想都不敢想。以前這裏道路崎嶇,交通不便,即使有再美的風景,留得住心,卻留不住人。”桂花說,隨著甲居藏寨旅遊環線的開通,這裏的藏寨、美景聲名遠播,今年國慶假期“甲居三姐妹”的房間已全部被預訂。

  受“甲居三姐妹”客棧的帶動,甲居藏寨周邊村民紛紛開辦起藏家樂(le) 。目前,甲居藏寨有100多家民宿,500多個(ge) 標間,1000多個(ge) 床位。

  “進不來,出不去”一度製約著這裏的旅遊發展。變化始於(yu) 2016年,成都市成華區援建丹巴縣修建的甲居藏寨旅遊環線和成華路的開通。

  在丹巴縣相關(guan) 負責人看來,兩(liang) 條道路的建成不僅(jin) 方便了村民安全出行,而且打通了省道211線進入甲居藏寨旅遊景區的南、北通道,與(yu) 省道211線形成閉合環線,構築起景區骨幹路網,極大地改善了景區交通環境,為(wei) 甲居藏寨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提供交通基礎設施保障,並帶動景區內(nei) 兩(liang) 個(ge) 鄉(xiang) 、15個(ge) 行政村數千群眾(zhong) 增收。

  脫貧看變

  專(zhuan) 業(ye) 技能培訓“拔窮根”

  薑片要切成指甲蓋那麽(me) 大、剁蒜的時候要加點鹽菜不會(hui) 到處飛……9月8日,丹巴縣墨爾多山鎮中路片區黨(dang) 群活動中心,“2020年丹巴縣農(nong) 村勞動力專(zhuan) 業(ye) 技能培訓班”進行到第二天。廚師和民宿從(cong) 業(ye) 人員,分兩(liang) 場進行專(zhuan) 業(ye) 技能培訓。

  爐子上煮著的豬肉已飄出陣陣香味,鍋碗瓢盆樣樣俱全。砧板上手起刀落,薑片、蔥花、蒜末一會(hui) 兒(er) 就切了一大堆。在廚師培訓班的露天壩子裏,培訓老師趙保真正在講解薑蔥蒜等配料的刀法。28歲的桑郎是參加培訓的一員。2017年,桑郎家脫貧後,謀劃著搞個(ge) 小型民宿。“昨天講理論,今天動手操作,這樣的培訓很實用。”

  在民宿服務培訓班,培訓老師從(cong) 握手等基本禮儀(yi) 講起,20多名村民聽得十分認真。中路片區有88座古碉,加上林立的藏寨,不少村民走上旅遊富民的道路。

  培訓現場負責人袁曉娟介紹,培訓班由丹巴縣扶貧開發局、墨爾多山鎮政府和邛崍市農(nong) 業(ye) 技術職業(ye) 培訓學校聯合舉(ju) 辦。“這個(ge) 月,我們(men) 在丹巴縣有兩(liang) 個(ge) 培訓現場。另一個(ge) 培訓現場在甲居鎮,培訓時間為(wei) 7天。”

  丹巴縣人社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近兩(liang) 年來,丹巴結合當地產(chan) 業(ye) 發展和勞動者自身需求,已組織開展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參加就業(ye) 技能培訓529人次。

  脫貧門道

  半扇門鎮大邑村發展中藥材種植

  發展以“中藥材種植為(wei) 主,藏鄉(xiang) 跑山豬養(yang) 殖為(wei) 輔”,成立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種植秦艽、連翹、羌活等中藥材850餘(yu) 畝(mu) ,全村57戶農(nong) 戶受益,建設跑山豬養(yang) 殖場1.2畝(mu) ,積極對接對口幫扶成都市成華區拓展銷售渠道,2018年出欄200餘(yu) 頭跑山豬,人均增收1400元。

  聶呷鄉(xiang) 妖枯村激活內(nei) 生動力

  扶貧先扶智、脫貧先脫愚。采取“精準施教”打破“一刀切”“一鍋煮”的傳(chuan) 統模式,充分發揮本地“土專(zhuan) 家”的作用,通過熟悉麵孔、本地語言,從(cong) 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和實際需求出發,采取流動課堂送學上門等形式,成功調動群眾(zhong) 積極性,變“被動學”為(wei) “主動學”,讓群眾(zhong) 變“要我聽”為(wei) “我要聽”,有效激活了群眾(zhong) 脫貧的內(nei) 生動力。

  水子鄉(xiang) 長納村探索創收辦法

  因地製宜探索出係列符合實際的產(chan) 業(ye) 創收辦法。打造“長納花椒”,完成52畝(mu) 花椒林科學改良,在改良田帶來的可觀成效下,順利動員79戶群眾(zhong) 種植花椒150畝(mu) 15000株,通過科學管理,戶均增收15000元。

  東(dong) 穀鄉(xiang) 犛牛村建立後備人才庫

  建立“犛牛村後備人才庫”,截至目前,後備人才庫達30餘(yu) 人。確定“犛牛養(yang) 殖+蜜蜂養(yang) 殖+土豬養(yang) 殖”三線並行的產(chan) 業(ye) 之路。注冊(ce) 犛牛、蜜蜂、土豬三個(ge) 養(yang) 殖合作社,動員12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實現人均增收4000元。

  巴底鎮俄魯村積分改變習(xi) 慣

  探索“積分改變習(xi) 慣、勤勞改變生活,環境提振精氣神”的模式,持續激發群眾(zhong) 內(nei) 生動力。出台俄魯村勵誌積分超市實施方案,讓村民參與(yu) 到行動變積分、積分變商品的行動中,采取“基礎分+正向激勵加分-負麵減分”的方式,引導群眾(zhong) 積極通過正能量活動獲取積分、領取實物。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