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嗬護中華水塔美麗底色 天空之境“綠能”澎湃
編者按:開局關(guan) 係全局,起步決(jue) 定後勢。回望2021年,走進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踏上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十四五”開局的首考,中國各地交出怎樣的答卷?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點?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結構性、局部性的問題需要關(guan) 注?各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實招?央廣網特推出“開局十四五”係列報道,觀路徑,看成效,多角度聚焦開局之年新氣象、新思考。
什麽(me) 是青海?那裏是“中華水塔”——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有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組成的多樣地理形態;有碧波蕩漾的青海湖;有藏羚羊繁衍遷徙;有澄澈的天空之境;有昆侖(lun) 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等古老山脈透射出的古樸自然而又壯觀神秘的原生態風光。
碧波蕩漾的青海湖(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dong) 攝)
這些富集優(you) 渥的資源稟賦無不展示著“大美青海”的魅力,更為(wei) 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高地、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輸出地、世界級鹽湖產(chan) 業(ye) 基地”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青海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生態文明高地建設開局良好,“四地”建設紮實推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民生保障水平持續提高。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在這72萬(wan) 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青海如何做到在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基礎上,實現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歲末年初,讓我們(men) 一起通過記者走過的路,從(cong) 遇到的人和故事中尋找答案。
青海綠能天空之境“追風”“逐日”“築水”
今天的青海“綠能”湧動。
戈壁灘上,茶卡鹽湖的靜謐吸引了千萬(wan) 遊客的到來,隻為(wei) 一睹“天空之鏡”的勝景。在其東(dong) 側(ce) ,望不到邊際的風力發電機甚是壯觀,經過葉片的旋轉,電流源源不斷點亮萬(wan) 家燈火。
雪山下的風力發電機組(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dong) 攝)
一路往東(dong) ,前往海南藏族自治州。荒涼,曾是塔拉灘的代名詞,如今這裏搖身一變成為(wei) 千萬(wan) 千瓦級新能源基地,發展欣欣向榮。
從(cong) 2012年起,利用塔拉灘太陽能資源富集區的優(you) 勢,海南藏族自治州著力推進生態光伏園區建設,發展光伏產(chan) 業(ye) ,從(cong) 此一個(ge) 清潔能源的“藍色海洋”在這裏誕生。
塔拉灘“追光逐日”,千萬(wan) 千瓦級“青海能量”從(cong) 這裏發出。時至今日,園區已累計投資76億(yi) 元,建成110千伏升壓站17座、330千伏匯集站10座、750千伏雙回路變電站3座。與(yu) 此同時,青海省首條特高壓外送通道“青海-河南±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也在2020年6月全線貫通,“空中走廊”從(cong) 青海出發,實現“綠能”外送。
塔拉灘上的“光伏海洋”(央廣網記者 樊永濤 攝)
塔拉灘東(dong) 南方向,是黃河龍羊峽。兩(liang) 岸峭壁高150米,寬30米,因水能資源豐(feng) 富,1976年國家開始在龍羊峽口建設大型水電站。13年後,電站四台機組全部投產(chan) 發電,年平均發電量達60億(yi) 千瓦時。
青海作為(wei) 我國清潔能源最為(wei) 豐(feng) 富的地區之一,“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將推動高質量發展。
由於(yu) 水力發電的穩定性,人們(men) 探索出了目前全球運行最大的“水光互補”項目——“塔拉灘85萬(wan) 千瓦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項目將光伏電站和水電站整體(ti) 作為(wei) “虛擬水電”進行綜合運行控製,把原本不穩定光伏電源,通過水電調節為(wei) 均衡、優(you) 質、安全和電網友好的電源後送入電網。
繼續往東(dong) ,來到省會(hui) 西寧。從(cong) “光伏發電”到“光伏製造”,西寧將目光瞄準建設更有附加價(jia) 值的光伏製造中心。塔拉灘上的“藍色海洋”產(chan) 地正是在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內(nei) 。
相比於(yu) 機器轟鳴的傳(chuan) 統工業(ye) 企業(ye) ,國家電投集團黃河上遊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略顯寂靜。在廠房中,我國首條量產(chan) 規模IBC電池及組件有序生產(chan) ,其平均效率突破24%,組件功率從(cong) 390瓦提升到425瓦。
一路之隔,是該企業(ye) 電子級多晶矽生產(chan) 基地,這也是國內(nei) 唯一一家量產(chan) 並批量銷售電子級多晶矽的企業(ye) ,年產(chan) 能達3300噸。它不僅(jin) 為(wei) 光伏電池提供源源不斷地原材料,更是打破了中國電子級多晶矽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麵。
今天,一批國內(nei) 外知名光伏製造企業(ye) 落戶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這裏形成了“多晶矽—單晶矽—切片—太陽能電池—光伏組件”完整的光伏產(chan) 業(ye) 鏈,“西寧造”讓青海光伏產(chan) 業(ye) 熠熠生輝。
“雙碳”背景下,西寧市新能源產(chan) 業(ye) 加速發展,開創低碳綠色發展新格局。2021年9月8日,西寧萬(wan) 噸碳纖維基地投產(chan) ,實現了國產(chan) 碳纖維國際競爭(zheng) 力和影響力的進一步提升,這意味著國內(nei) 外高性能碳纖維產(chan) 品將有可能來自“西寧造”。
透過比亞(ya) 迪西寧動力電池工廠生產(chan) 車間的玻璃窗,一個(ge) 個(ge) 正、負極片與(yu) 隔膜經過工序變成新能源汽車的“心髒”——動力電池,整個(ge) 過程隻有2秒。
放眼當下西寧的鋰電儲(chu) 能行業(ye) ,已經構建起從(cong) 鹽湖提鋰到鋰電池正負極材料、鋰電銅箔等配套材料,從(cong) 儲(chu) 能及動力電池到新能源汽車應用的鋰電全產(chan) 業(ye) 鏈,“西寧造”鋰電產(chan) 品成為(wei) 青海又一張閃亮名片。
“新能源+新材料”成為(wei) 兩(liang) 大驅動力。三年來,西寧市自營進出口總額累計達62.18億(yi) 元,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比重始終保持在74%以上,有力支撐了青海經濟發展。
2021年前11個(ge) 月,青海完成新能源發電量313.7億(yi) 千瓦時,同比增長近四成,外送電量276.8億(yi) 千瓦時。青海電網新能源日發電量、新能源發電出力連續5次創新高,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實現新能源為(wei) 第一發電電源的省份。
無公害超淨區 奏響新時代“田園交響曲”
作為(wei) 世界四大無公害超淨區之一,好生態是青海農(nong) 牧業(ye) 發展的優(you) 勢所在,隻有嚴(yan) 守生態紅線,才能築牢產(chan) 業(ye) 根基。
遠眺索布查葉,陽光從(cong) 正在消散的雲(yun) 霧中漫過來,山脈向深處逶迤延伸。這是一座位於(yu) 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的古冰川遺址,屹立在長江支流恩欠河旁。
山腳下,次成兩(liang) 口子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次成是治多縣達勝村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裏的牧工組長,與(yu) 妻子共同負責247頭犛牛的放牧,牧民們(men) 親(qin) 切地用“牛倌”稱呼他們(men) 。
“去年一共收入7萬(wan) 元。”見記者前來采訪,忙著吃飯的次成有些靦腆地說,村裏合作社每年都有分紅,擔任牧工組長還會(hui) 有一筆勞務費,同時他還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管護員,每年有2萬(wan) 餘(yu) 元的工資,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他還說:“勤勞就能致富。”
為(wei) 保護長江源頭生態環境,牧民們(men) 曾因“減畜轉產(chan) ”麵臨(lin) 諸多困境,光靠腳下這些牧場,似乎並不能讓他們(men) 過上富裕的生活,直至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的出場。
2015年,達勝村通過吸納產(chan) 業(ye) 扶持資金成立了合作社,並以索布查葉山命名。記者看到,為(wei) 保障犛牛的出欄品質,合作社並沒有選擇集中飼養(yang) ,而是選擇天然草場放牧,並統一規劃放牧數量,以達到草畜平衡、綠色有機。發展有了底氣,村民富起來才是硬道理,村子靠著自然優(you) 勢,創辦了奇石加工廠,還在縣城開了一家百貨超市,不僅(jin) 解決(jue) 了剩餘(yu) 勞動力就業(ye) 問題,還促進村民持續增收。
臨(lin) 近年關(guan) ,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河南縣)清青海農(nong) 牧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灝楠略顯忙碌,公司出品的犛牛肉餃子銷量穩定,遠銷省外,線下“犛犛語”餐飲店有序開業(ye) 。從(cong) 2021年9月20日正式生產(chan) 到今天,公司逐漸打開了市場。
“產(chan) 品受歡迎,得益於(yu) 犛牛肉品質、品牌好。”孫灝楠說,企業(ye) 銷售的犛牛不是普通犛牛,而是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的雪多犛牛。
記者了解到,企業(ye) 所需的雪多犛牛均來自河南縣39個(ge) 村集體(ti) 經濟成立的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目前,河南縣畜牧業(ye) 產(chan) 品實現了“從(cong) 牧場到餐桌”的全生態產(chan) 業(ye) 鏈發展。
河南縣有機產(chan) 業(ye) 科技園區管委會(hui) 主任公保東(dong) 智說:“河南縣秉持‘把牛羊數量減下去,把牧民收入提高起來’的發展理念以及‘企業(ye) +基地+合作社+牧戶’的經營模式,為(wei) 河南縣做強做優(you) 綠色有機農(nong) 牧產(chan) 品、帶動產(chan) 業(ye) 發展、促進牧業(ye) 增效、牧民增收帶上發展優(you) 勢光環。”
走進省會(hui) 西寧的青海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白色廠房外牆上“打造世界一流藏毯生產(chan) 基地”的紅色大字在藍天碧草映襯下格外醒目。廠房裏擺放著各式圖案花紋的藏毯,地上鋪的、牆上掛的,應有盡有。
如今藏毯依托青海農(nong) 牧業(ye) 資源、品牌、產(chan) 業(ye) 等優(you) 勢,不僅(jin) 成為(wei) 群眾(zhong) 就業(ye) 的重要渠道、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產(chan) 業(ye) 、民族團結的重要紐帶,更成為(wei) 青海特色產(chan) 業(ye) 走向世界的“金名片”。
海東(dong) 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村民的新生活(央廣網記者 樊永濤 攝)
以上這些僅(jin) 僅(jin) 是青海省農(nong) 牧業(ye) 以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為(wei) 導向,持續深化改革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形成農(nong) 牧業(ye) 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縮影所在。
從(cong) 部省共建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示範省到“打造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輸出地”,青海農(nong) 牧業(ye) 發展思路不斷清晰,發展藍圖日益明朗。
——突出發展犛牛、青稞、藏羊、油菜、冷水魚、枸杞等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持續放大“青字號”品牌效應。
——重點打造青海東(dong) 部高效種養(yang) 產(chan) 業(ye) 發展區、環青海湖循環農(nong) 牧業(ye) 發展區、青海南部生態有機畜牧業(ye) 發展區、柴達木綠洲農(nong) 業(ye) 發展區,沿黃河冷水魚綠色養(yang) 殖發展帶為(wei) 內(nei) 容的“四區一帶”布局。
數據顯示,2021年,青海綠色有機草原認證麵積突破8000萬(wan) 畝(mu) ;化肥使用量減少40%、農(nong) 藥使用量減少30%,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5%;秸稈綜合利用率、農(nong) 田殘膜回收率達到90%;犛牛藏羊有機可追溯覆蓋到39個(ge) 縣市;啟動第三輪草原生態補獎機製;“一江一河一湖”禁捕、封湖育魚推進有力。
青海,以堅韌不拔的毅力,一步一個(ge) 腳印全力“打造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輸出地”。
中國鹽袋子:有“鹽” 有“顏” 更有“值”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蘊藏著中國最大的鹽湖——察爾汗鹽湖。其堪稱中國的“鹽袋子”。如今的察爾汗不僅(jin) 是食鹽和鉀肥廠的寶地,更是成為(wei) 了“網紅打卡地”。
青海鹽湖工業(ye) 股份有限公司地處察爾汗鹽湖,是目前國內(nei) 最大的鉀肥工業(ye) 生產(chan) 基地,也是青海四大優(you) 勢資源型企業(ye) 之一。2021年8月15日,曆經三年改革脫困後的企業(ye) 重新恢複上市,對青海加快創新發展、全麵融入國家戰略、實現鹽湖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循環利用、實現企業(ye) 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
察爾汗鹽湖(央廣網記者 樊永濤 攝)
青海鹽湖資源得天獨厚,是我國鹽湖分布最為(wei) 豐(feng) 富的地區,具有種類齊全、儲(chu) 量大、可開發潛力大的優(you) 勢,已查明的鹽湖資源累計儲(chu) 量約4000億(yi) 噸,鉀鹽、鎂鹽、鋰鹽、天青石等儲(chu) 量均居我國首位。
近年來,青海鹽湖資源由單一鉀資源開發的模式逐步形成如今鉀、鎂、鋰、硼等資源多種類、規模化協同開發,相繼建成了“鎂、鋰、鉀”三大工業(ye) 基地和“鉀、鈉、鎂、鋰、氯”五大產(chan) 業(ye) 集群,鉀肥生產(chan) 係統集成技術、高鎂鋰比鹵水提鋰工藝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近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青海建設世界級鹽湖產(chan) 業(ye) 基地行動方案(2021—2035年)》,全力推動青海鹽湖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提高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到2035年鹽湖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達到1200億(yi) 元,世界級鹽湖產(chan) 業(ye) 基地基本建成,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鹽湖產(chan) 業(ye) 集群。
說完“鹽”再說青海的“顏值”。
這裏高山聳立,綠能閃耀;這裏三江聚首,鹽湖廣布。“追風”“逐日”“築水”,看青海風雲(yun) 際會(hui) 、顏值擔當。
省會(hui) 西寧,經過32年堅持不懈地荒山造林,南北山森林覆蓋率由7.2%提高到79%,曾經“風吹沙飛無鳥影”的南北山從(cong) 荒山禿嶺變得鬱鬱蔥蔥、鳥語花香;西寧市空氣優(you) 良天數達到330天,空氣質量連續6年居西北省會(hui) 城市前列。好的生態成為(wei) 西寧著力打造旅遊產(chan) 業(ye) 提檔升級的關(guan) 鍵、基礎所在。
西寧市主城區(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dong) 攝)
放眼全省,青海先後製定出《生態旅遊產(chan) 品標準》《生態旅遊景區開發與(yu) 經營管理規範》《生態旅遊解說服務質量規範》《生態旅遊者行為(wei) 準則》等,量化建設指標、明確評價(jia) 體(ti) 係,建立遊客滿意度調查和第三方評價(jia) 機製,構建旅遊都市—旅遊縣(市)—特色旅遊鄉(xiang) 鎮—重點生態旅遊景區(旅遊鄉(xiang) 村)四級生態旅遊目的地。
目前而言,青海推動形成以青藏高原生態旅遊大環線為(wei) “一環”,青海湖、三江源、祁連風光、昆侖(lun) 溯源、河湟文化、青甘川黃河風情六大生態旅遊協作區為(wei) “六區”,青藏世界屋脊和唐蕃古道生態旅遊廊道為(wei) “兩(liang) 廊”,提升創建一批精品旅遊景點(區)的“一環六區兩(liang) 廊多點”生態旅遊發展新布局。
2021年“十一”假期,青海省累計接待國內(nei) 外遊客283.8萬(wan) 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複至疫前同期的93%,實現旅遊總收入26.7億(yi) 元,恢複至疫前同期的83.7%,高出國家平均恢複水平23個(ge) 百分點。2022年元旦假日期間,青海省旅遊市場接待遊客40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7億(yi) 元。
“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為(wei) 青海旅遊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成為(wei) 青海“十四五”開局起步階段一道亮麗(li) 的風景線。其既能實現保護生態環境的目標,又能展示生態高地的大美;既能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又能推動現代文明交流;既能帶動基礎設施建設,又能改善民生福祉。
恍如置身“天境” 三江之水以“國家公園”之名走向世界
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江之水覆蓋了我國66%的地區,每年向中下遊供水600多億(yi) 立方米,養(yang) 育了超過6億(yi) 人口。世界上很難再找出這樣一個(ge) 地方,匯聚了如此眾(zhong) 多的名山大川;世界上也很難找出三條同樣的大河,它們(men) 是如此相近,血脈相連。
黃河源頭辮狀水係(央廣網記者 樊永濤 攝)
2021年10月14日,國務院批複同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設立後,規劃範圍以三大江河的源頭典型代表區為(wei) 主結構,整合了原來的可可西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形成了包括長江、黃河、瀾滄江3個(ge) 園區在內(nei) 的“一園三區”格局。除此之外,三江源國家公園還建立牧民參與(yu) 機製,眾(zhong) 多牧民從(cong) 草原利用者變成草原保護者。1.72萬(wan) 牧民持證上崗,成為(wei) 生態管護員和巡查員。
國家發改委對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成效階段性綜合評估報告顯示:三江源區主要保護對象都得到了更好保護和修複,生態環境質量得以提升,生態功能得以鞏固,水源涵養(yang) 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率、產(chan) 草量分別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藏羚羊由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wan) 隻恢複到7萬(wan) 多隻。生態係統宏觀結構總體(ti) 好轉,草地退化趨勢繼續逆轉,生態係統水源涵養(yang) 和流域水供給能力基本保持穩定,空氣質量和地表水水質穩中向好。
三江源在眾(zhong) 多“保護傘(san) ”的庇護下正健康茁壯發展,人與(yu) 自然和諧統一的基調會(hui) 持續傳(chuan) 承下去。它的地質地貌、水資源、生態係統、生物多樣性、民俗文化塑造了獨一無二的國家公園。
來到青海省北部的祁連山國家公園。草原、雪山、林海、峽穀、冰川是這裏獨特的生態景觀,行進在祁連山,處處是美麗(li) 的畫卷,恍如置身“天境”是人們(men) 的共識。
2021年底,在整理紅外相機資料時,工作人員發現紅外相機拍攝到的5隻猞猁同框畫麵。這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繼先後拍攝到五隻雪豹、五隻荒漠貓、六隻兔猻同框畫麵後,又一珍稀瀕危物種多隻同框的記錄,反映出祁連山國家公園良好的生態環境為(wei) 野生動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優(you) 良的棲息地。
可可西裏藏羚羊(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dong) 攝)
目前,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也如期完成,青海湖、昆侖(lun) 山國家公園規劃有序推進。青海正在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示範省,努力走在前端、打造高端,向世人展現“國家公園省、大美青海情”的獨特魅力。
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近日,青海省印發《青海省生態經濟發展規劃(2021-2025年)》,明確要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wei) 生態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剛性約束,加快探索自然保護和資源利用新模式,培育和構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現代化生態經濟體(ti) 係。
三江之水,綿延向前,率先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新高地,攜手共建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這就是青海。
總策劃:張軍(jun) 於(yu) 鋒
總監製:伍剛 夏淩雲(yun)
統籌:陶玉德
記者:張海東(dong) 樊永濤 滕萌 汪曉青
編審:張偉(wei) 郅怡婧
視頻:張海東(dong) 樊永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將用15年持續穩固“中華水塔” 重要水域岸線全麵監管
根據最新印發的《中華水塔水生態保護規劃》,青海將用15年左右時間,讓“中華水塔”更加穩固。[詳細] -
守護“中華水塔” 保衛瑰麗淨土
試點5年多來,我們積極履行源頭責任,走出了一條借鑒國際經驗、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三江源特點的國家公園體製創新之路。[詳細] -
保護三江源 保護“中華水塔”
在三江源,1.72萬名牧民持證上崗,成為生態管護員,發揮村級社區生態管護主體和前哨作用,牧民從生態利用者變為守護者。[詳細] -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做好“中華水塔”守護人
2016年至2021年,看似尋常的年輪流轉,但卻是青海不平凡的五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兩次踏上青海高原考察,為青海發展擘畫奮進藍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