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放下牧鞭,守護江源——書寫在極地江源的生態答卷

發布時間:2022-03-07 09:15:00來源: 新華社

  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大江大河浩浩蕩蕩,奔流不息,滋養(yang) 著廣袤大地。

  作為(wei) 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地處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區,素有“中華水塔”“亞(ya) 洲水塔”美譽,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區域。

  自然變遷、人為(wei) 活動等因素,曾導致三江源草原退化、河源斷流……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紮陵湖鄉(xiang) 勒那村,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管護員在紮陵湖畔巡護。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2016年,我國首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啟動,“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製成為(wei) 最大的亮點。體(ti) 製試點範圍內(nei) ,從(cong) 事傳(chuan) 統畜牧業(ye) 的當地牧民成為(wei) 生態管護員,他們(men) 放下牧鞭、守護江源,真正成為(wei) 國家公園的守望者。

  守護綠色 嗬護源頭

  48歲的牧民生態管護員索南文毛,家住長江源頭所在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蜿蜒奔湧的長江水,在這裏形成“萬(wan) 裏長江第一灣”的壯美景觀。

  “‘薩’(藏語)是雪豹,‘鬧’(藏語)是岩羊;放牧是巡護,轉湖就監測;見到動物要記下……”索南文毛邊撿拾垃圾,邊念叨從(cong) 生態管護員培訓班上學到的口訣。

  這裏曾經草原退化嚴(yan) 重,還出現了黑土灘。“國家公園建設讓家鄉(xiang) 的環境保護得更好,很多野生動物又回來了,草原、水都比以前更幹淨了。”索南文毛說。

  黢黑的麵龐、粗糙的雙手,49歲的文校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的生態管護員。在文校的手機和相機裏,有不少雪豹、白唇鹿等高原珍稀野生動物的照片。拍攝記錄野生動物,是文校的一項工作內(nei) 容,也是他最大的愛好。

  2020年8月19日,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內(nei) ,一群斑頭雁在黃河邊草地上翩然起飛。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 攝

  “現在野生動物越來越多了,因為(wei) 草越來越高了,生態越來越好了。”文校感慨道。

  作為(wei) 牧民的後代,文校曾親(qin) 身經曆了家鄉(xiang) 因過度放牧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也見證了邁入“國家公園”時代後生態環境重獲新生的蛻變過程。如今,林木蔥蘢、河水潺潺、岩羊成群、雪豹出沒,已經成為(wei) 他巡護中常見的景觀。

  文校常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奔波,每個(ge) 月要進山巡護一周左右,他卻從(cong) 不覺得累。他說,能夠親(qin) 眼見證一草一木的蓬勃生長,守護家鄉(xiang) 的山水,是他心中最幸福的事情。

  近6年來,越來越多的當地牧民跟文校、索南文毛一樣,成為(wei) 生態管護員,端上生態碗,吃上生態飯。

  依靠綠色 保護希望

  頭頂藍天白雲(yun) ,玉樹州雜多縣昂賽鄉(xiang) 在嚴(yan) 寒中顯得一片靜謐。瀾滄江在這裏畫出一道美麗(li) 的弧線,形成了風景壯麗(li) 的昂賽大峽穀。峽穀兩(liang) 邊層巒疊嶂,丹霞地貌奇美無比。

  白瑪文紮是昂賽鄉(xiang) 年都村牧民。往日與(yu) 牛羊打交道的他,如今放下牧鞭,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向導。昂賽鄉(xiang) 是三江源地區生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地區之一,被譽為(wei) “雪豹之鄉(xiang) ”,這裏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ei) 第一個(ge) 開展生態體(ti) 驗特許經營活動的試點。

  由生態專(zhuan) 家教授野生動物知識、野外注意事項等知識和技能後,牧民就能接待來自國內(nei) 外的小規模預約生態訪客了。訪客需簽訂協議遵守一係列生態保護行為(wei) 準則,在這裏進行生態體(ti) 驗,感受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魅力。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紮陵湖鄉(xiang) 勒那村,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管護員在紮陵湖畔巡護。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如今,白瑪文紮已經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體(ti) 驗特許經營活動的受益者,通過帶領訪客到峽穀遊覽、觀測野生動物活動,一年下來收入不菲。

  “我家在2019年成為(wei) 自然體(ti) 驗接待家庭,加上生態管護員每年的2.16萬(wan) 元收入,一年總收入近15萬(wan) 元,相比過去,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白瑪文紮說。

  成為(wei) 向導之前,白瑪文紮家的收入隻有畜牧這一個(ge) 來源,一家人的生活常常捉襟見肘。特許經營實施以來,一些牧民生態管護員主動跟隨生態專(zhuan) 家學習(xi) 掌握了不少知識,逐步學會(hui) 查看周邊動物腳印和糞便,在筆記本上標記野生動物出現的點位和活動路線,為(wei) 生態保護出力。

  “我從(cong) 小在這裏長大,守著大山放牧。從(cong) 來沒想到過,家鄉(xiang) 的好風景會(hui) 給大家帶來好‘錢’景。”白瑪文紮說。

  追夢綠色 守護生靈

  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三江源高寒缺氧,氣候嚴(yan) 酷,卻並非生命禁區。恰恰相反,這裏有地球上極富野性之美的地理景觀——廣袤的凍土,浩瀚的冰川,扶搖的雪線,巨大的山係,遼闊的草原,古老的原始森林,更有漫山遍野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共同構成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獨一無二、絢麗(li) 多姿的自然景觀。

  雪豹、金錢豹、兔猻、喜馬拉雅旱獺、白唇鹿、藏狐……多種高原野生動物在這裏棲息繁衍,使三江源成為(wei) 野生動物的天堂。

  位於(yu) 黃河源頭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的核心區域。2021年12月的一個(ge) 早晨,紮陵湖鄉(xiang) 勒那村生態管護員安才在紮陵湖邊巡護時,遠遠看到路邊有一隻藏野驢,安才越走越近,但藏野驢卻並沒躲避。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紮陵湖鄉(xiang) 勒那村,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管護員安才在整理管護隊旗幟。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安才走近幾步,這才發現,原來這頭藏野驢被困在了網圍欄上。他一個(ge) 箭步衝(chong) 上去,雙手用力地撕扯網圍欄,終於(yu) 將藏野驢的蹄子從(cong) 纏繞的鐵絲(si) 中解救出來。脫困的藏野驢站起身擺了擺頭,兩(liang) 隻前蹄頓了頓,隨即向山坡上跑去。安才這才發現,手上已鮮血直流。“當時隻帶來一雙手套,也沒有鉗子之類的工具,一心想著趕緊把它救出來。”安才說。

  今天的守護,是為(wei) 了明天的綠色。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像安才這樣,救助野生動物的感人故事屢見不鮮。

  去年冬季,玉樹州玉樹市下拉秀鎮白瑪村生態管護員多傑東(dong) 周、周來才仁、東(dong) 求紮西三人在巡山時,在一處山崖下發現一隻受傷(shang) 的雪豹,當時,受傷(shang) 雪豹身旁有血跡,有鹿角、骨頭、皮肉。三人判斷,這隻雪豹可能是在捕食過程中,不慎墜落山崖後受的傷(shang) 。

  按照獸(shou) 醫的叮囑,周來才仁悉心照料這隻受傷(shang) 的“雪山之王”,把牛肉切成小塊,串在鐵絲(si) 上投喂;把水灌進塑料瓶,喂給它解渴。

  相關(guan) 報告顯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複成效日益顯現,植被蓋度明顯提高,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強,野生動物種群增多,數量得到恢複性增加。

  “這一切保護成效的背後,離不開生態管護員們(men) 的擔當與(yu) 堅守。”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孫立軍(jun) 說,截至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共有超過兩(liang) 萬(wan) 名生態管護員,他們(men) 從(cong) 事草原管護、生態觀測、氣候監測等工作,掌握所在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情況,成為(wei)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力量。

  “有了這些動物,草原的未來才會(hui) 更好。”安才說。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