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十年·吾鄉】震後玉樹邁向“高原宜居之城”
“震後這10多年,我們(men) 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說起家鄉(xiang) 青海玉樹這些年來的變化,有“康巴鐵漢”之稱的才哇言語間充滿自豪。
4月27日,才哇在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內(nei) 飼喂馬匹。 中新社記者 李江寧 攝
才哇的家鄉(xiang) 玉樹位於(yu) 青海省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dong) 部,長江、黃河、瀾滄江均發源於(yu) 此。2010年4月14日,玉樹在7.1級強烈地震中遭受重創。
地震發生後,才哇在廢墟中來來回回救助了30多名傷(shang) 員後,才回到家中。路上他接到了女兒(er) 的電話,告訴他有三位家人被埋在倒塌的房子中。
當晚,麵對三位親(qin) 人的遺體(ti) ,才哇淚流滿麵,他燃起了酥油燈,告慰親(qin) 人的在天之靈。當年,才哇被評為(wei) “感動中國人物”。
4月27日,才哇在寬敞明亮的家中製作酥油糌粑。 中新社記者 李江寧 攝
災難不僅(jin) 奪走了才哇的親(qin) 人,還有他一手創辦的,玉樹市西杭街道辦事處紮西大同村三社牧民賴以生存的畜牧合作社和磚場。
“磚場塌了,合作社的牛棚也塌了,100多頭牛就剩下60頭。那時候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年的口糧都從(cong) 合作社來,我就想,無論多困難,合作社都要重新搞起來。”才哇說,他組織每戶出一個(ge) 人去合作社新址新建畜棚,大家齊心協力,用了1個(ge) 月零3天,新的畜棚就建好了。
4月27日,才哇在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內(nei) 飼喂馬匹。 中新社記者 李江寧 攝
現在,紮西大同村三社的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已經有了300多頭犛牛和500多隻藏羊。才哇說:“我們(men) 還辦了青稞麵粉廠,現在三社的集體(ti) 經濟有將近七八百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每年村民都有分紅。”
前兩(liang) 年,才哇看準玉樹的旅遊優(you) 勢,帶領村民創辦了帶露天遊泳池的“藏家樂(le) ”。在這裏,遊客不僅(jin) 可以吃到正宗的藏餐,當地民眾(zhong) 也流行起露天婚宴。
4月27日,才哇與(yu) 妻子在家中吃早餐。 中新社記者 李江寧 攝
近年來,才哇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從(cong) 土坯房搬進裝潢精致、寬敞明亮的新居;從(cong) 騎著毛驢上山變為(wei) 開著越野車往返;從(cong) 出門幾百米上旱廁到家裏用上幹淨的水廁;從(cong) 撿牛糞取暖到新能源供暖……生活的變化正是玉樹震後重建的縮影。
在各方支持下,玉樹市從(cong) 震前市區規劃麵積9.7平方公裏擴展到震後市區規劃麵積14.26平方公裏,玉樹市從(cong) 高原小城,向高原生態型商貿旅遊城市、三江源地區中心城市轉變。
4月27日,才哇(左)在青海玉樹巴塘草原上與(yu) 好友聊天。 中新社記者 李江寧 攝
走在玉樹市街頭,色彩豔麗(li) 的藏式房屋從(cong) 兩(liang) 麵山坡向穀地鋪開,馬路上車流不息。博物館、重建紀念館、檔案館、康巴文化中心、圖書(shu) 館,讓玉樹民眾(zhong) 的生活豐(feng) 富起來。知名快餐店和“網紅”奶茶店比比皆是,共享電動單車整齊擺放在路邊,免費Wi-Fi覆蓋城市角落。
據官方統計,10年間,玉樹市人口增長22000多人,人均年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2010年的16305.89元增長至2021年的42995元。2020年,玉樹市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正式跨入中國文明城市行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民族團結話和諧——青春之花在瀾滄江畔綻放
5月6日,青海師範大學附屬玉樹實驗學校舉行“五四運動103周年紀念大會暨‘華美青春耀百年’”文化展示活動,千餘名師生身著華麗的民族服飾共同慶祝這一青年人的節日。[詳細] -
青春力量 讓百年藏族非遺傳承煥發新生
“蘇魯金屬打製技藝”,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詳細] -
【砥礪奮鬥這五年】枝葉關情溫暖社區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結古街道折龍達社區書記白瑪拉毛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