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壤塘縣:千畝高原蔬菜基地為居民餐桌帶來新變化
熱布卡蔬菜基地內(nei) ,工人正在育苗。王磊 攝
八月中旬,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的熱布卡蔬菜基地,五月種植的第一批四季豆(學名菜豆,下同)正值豐(feng) 收。50歲的陳老會(hui) 年初從(cong) 雲(yun) 南來到四川壤塘工作,她和工友們(men) 將剛采摘的四季豆篩選裝袋,近五十斤重的包裝袋整齊鋪滿地麵。“我們(men) 下午采摘的蔬菜,第二天早上就能出現在成都的市場上。”她頭也不抬地忙著手中的活。
壤塘位於(yu) 四川阿壩西部,是典型的半農(nong) 半牧地區,曾經民眾(zhong) 吃菜難、吃菜貴,偏遠牧區甚至無菜可吃。近年來,壤塘縣結合當地地理資源特點,加快適合高山地區氣候特征的農(nong) 業(ye) 發展,不僅(jin) 改變了當地飲食結構,還將高原生態蔬菜端上了成都市民的餐桌。
熱布卡蔬菜基地大棚內(nei) ,工人正在采摘四季豆。王磊 攝
熱布卡蔬菜基地建在海拔3340米的壤塘縣尕多鄉(xiang) 瑟穀村,基地麵積1105畝(mu) ,大棚麵積105畝(mu) ,推行“公司+基地+農(nong) 戶”的經營模式,示範種植高原生態蔬菜。
“高原種植的優(you) 勢是水、土、空氣。”熱布卡蔬菜基地負責人文靜介紹,由於(yu) 海拔高、溫差大,病蟲害少,生長周期長,低海拔地區80天成熟的蔬菜在這裏需要90至100天,高品質的高原生態蔬菜備受當地和成都市民喜愛。除了花菜、青筍、西紅柿、四季豆等品類,熱布卡蔬菜基地今年還新引進了豌豆莢。“這種豆成熟了,嚐起來是甜津津的水果味。”文靜笑著說。
熱布卡蔬菜基地內(nei) ,工人正在將剛采摘的四季豆篩選裝袋。王磊 攝
文靜2020年初到壤塘時,冰雹、暴雨等惡劣的氣候條件給她“上了一課”。“一場猝不及防的冰雹下來,蔬菜死了一大半,任何自然災害都可能剝奪幾個(ge) 月的收成。”麵對危機,這位被朋友叫做“打不死的小強”的羌族女性並不服輸,她立即組織重新播種蔬菜,後期通過製備增雨防雹炮、開挖防洪溝等手段減少氣候帶來的種植風險,穩住收成大局。
今年,熱布卡蔬菜基地中215畝(mu) 娃娃菜和近300畝(mu) 青筍受幹旱天氣影響。“和工人們(men) 相處了兩(liang) 三年都有感情了,我想繼續堅持。”文靜表示,目前在政府和農(nong) 業(ye) 部門的幫助下,蔬菜基地采用打水井、大河抽水等方式解決(jue) 幹旱問題,能盡快渡過難關(guan) 。
除了惡劣天氣,運輸問題也曾是高原種植產(chan) 業(ye) 發展的難點。盛產(chan) 時,熱布卡蔬菜基地每天可收獲十萬(wan) 斤蔬菜,由於(yu) 缺乏配套的冷鏈物流運輸平台,高品質生鮮往往難以走出高原。文靜通過組織車隊,讓當天采摘的蔬菜在基地簡裝,次日淩晨便能送至成都精裝並出售。
熱布卡蔬菜基地。王磊 攝
壤塘縣尕多鄉(xiang) 瑟穀村第一書(shu) 記何金興(xing) 表示,熱布卡蔬菜基地采用土地年付、工資月結的方式,流轉了瑟穀村1105畝(mu) 土地。目前,有135位村民長期在基地務工,豐(feng) 收季節能達到150人。2021年,蔬菜基地支付了126萬(wan) 元人工費,有效助力了當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
除了為(wei) 當地居民增收外,何金興(xing) 也觀察到了村民院邊桌前的蔬菜日漸豐(feng) 富。“以前村民們(men) 多種植青稞,現在家家小菜園都種了萵筍、白菜,近年來,大家不僅(jin) 種植水平提高了,飲食結構也有所改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四川壤塘:高原生態蔬菜種植助力鄉村振興
壤塘縣地處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西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屬於典型的半農半牧地區。近年來,壤塘縣依托浙江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省內對口幫扶力量,發展蔬菜產業。[詳細] -
高原蔬菜“登山”記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通過科技興農,使高山蔬菜種植區從海拔1000多米上升至海拔3300米,種植麵積猛增至28萬餘畝,年產特色蔬菜73萬噸,不但讓高原群眾吃上了時令蔬菜,更讓群眾增收致富有了新途徑。[詳細] -
從靠天吃飯到訂單種植 一顆生菜的多條增收路
小金縣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引進公司發展高山結球生菜訂單農業,不僅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還從務工、種植等渠道促進當地群眾穩定增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