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邊:“顆粒必收”歸糧倉
聯合收割機穿梭在金色的麥浪中。孫海玲 攝
顆粒歸倉(cang) 。
清清黃河,冬麥飄香,黃河岸邊再次迎來豐(feng) 收年。
近2666公頃冬小麥開鐮收割,田間地頭麥浪翻滾、機器轟鳴,一派豐(feng) 收景象後實現顆粒歸倉(cang) 。
近年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把糧食安全作為(wei) 三農(nong) 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將防止耕地“非糧化”和撂荒耕地整治工作作為(wei) 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nong) 民增收、土地資源節約利用的大事要事來抓,紮實推進“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緊抓糧食生產(chan) 不放鬆。
位於(yu) 黃河岸邊的貴德縣,因其氣候、區位優(you) 勢成為(wei) 海南州人口大縣、產(chan) 糧大縣。全縣在確保耕地紅線不動搖的基礎上,精耕細作,不斷加強糧食生產(chan) 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科技興(xing) 糧的服務水平,實現了糧食生產(chan) 的穩定增長,勾勒出一幅麥香飄、糧滿倉(cang) 的絢麗(li) 畫卷。
良種,為(wei) 全年豐(feng) 收打基礎
7月下旬,貴德縣河陰鎮杏花村24公頃冬小麥迎來豐(feng) 收季,五台聯合收割機穿梭在金色的麥浪中,農(nong) 民們(men) 正抓住晴好天氣,積極搶收,確保顆粒歸倉(cang) 。
“這裏是我們(men) 的小麥製種基地,目前我們(men) 的主推品種是京437和中麥175,京437品種畝(mu) 產(chan) (一畝(mu) 約等於(yu) 0.067公頃)可達400千克左右。今年的冬小麥長勢良好,顆粒飽滿,用兩(liang) 天時間將會(hui) 把20公頃全部收完!”貴德縣金穗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副經理餘(yu) 富強捧起剛收割的新麥,仔細查看,滿臉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
2013年成立的貴德縣金穗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小麥製種企業(ye) ,為(wei) 響應各類農(nong) 作物良種收儲(chu) 及農(nong) 作物製種任務,通過農(nong) 作物種子原良種製種、繁殖、生產(chan) ,總計達666公頃,收儲(chu) 各類農(nong) 作物原良種達245萬(wan) 千克,在滿足全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良種的需求同時,也可為(wei) 周邊其他市、縣提供優(you) 質農(nong) 作物良種,為(wei) 全縣全年的糧食安全奠定了基礎。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種子好不好關(guan) 係著農(nong) 民群眾(zhong) 一年的收成。近年來,貴德縣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堅決(jue) 打贏種業(ye) 翻身仗,緊緊圍繞國家實施農(nong) 業(ye) 種子建設工程、農(nong) 業(ye) 生態工程、糧食安全等一係列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加快培育現代種子加工企業(ye) ,提升全縣種子加工水平和營銷水平,加快發展現代製種業(ye) ,保障農(nong) 產(chan) 品有效供給和農(nong) 牧民持續快速增收。
農(nong) 機服務隊,為(wei) 全年豐(feng) 收“加速度”
近年來,貴德縣拉西瓦鎮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嚐試一種新的種植模式,將自家的土地托管給當地的農(nong) 業(ye) 合作社。根據托管合同,土地集中連片種糧食,由合作社進行規模化、高標準種植。
“把地托管給合作社,村民們(men) 不僅(jin) 省去了耕地、播種、追肥、鋤草、收割等諸多麻煩,而且不耽誤外出打工,種糧的收入還增加了。”拉西瓦鎮曲卜藏村托管大戶端主尖措說。拉西瓦鎮積極探索推廣土地托管服務模式,進一步優(you) 化農(nong) 機托管的單環節服務,統籌整合土地資源,實施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達到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村集體(ti) 發展的效果,實現“你外出掙錢,我代你種田”的“田管家”模式。
據悉,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服務中心設有農(nong) 機服務隊,服務隊共擁有收割機9台,打捆機6台。服務隊整合全鎮農(nong) 機具資源,高質量開展農(nong) 業(ye) 種收托管式、訂單式、租賃式服務,托管800公頃,目前收割小麥400公頃,複種108公頃,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增收達30餘(yu) 萬(wan) 元。
2021年,貴德縣被列為(wei) 全國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創新試點縣之一。據貴德縣農(nong) 經站主任程斌介紹:“今年以來,貴德縣著重探索成立了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托管服務中心,目前全縣已有12家合作社、4家家庭農(nong) 場、3家農(nong) 業(ye) 企業(ye) 和8戶散戶加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服務中心,並已步入正軌,已在全縣範圍內(nei) 開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服務。全縣共入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34家,從(cong) 業(ye) 人員328人,共擁有各種農(nong) 業(ye) 機械286台套。”
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托管服務中心為(wei) 全縣農(nong) 戶提供了從(cong) 耕種防收到秸稈打捆、送糧入戶的“一條龍”服務,有效整合和結束散戶“單打獨鬥”的局麵,有力的促進了全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服務規範開展。
良田變“糧田”,為(wei) 全年豐(feng) 收夯根基
曾經撂荒地,如今變“糧田”。貴德縣河東(dong) 鄉(xiang) 邊都村曾經有20公頃地撂荒地,如今已種上春小麥,再過一段時間就能收割了。
“這些地都處在山地,基礎設施落後,長期缺乏水資源,就成了撂荒地,今年年初,村裏成立了農(nong) 機服務隊,從(cong) 春播到秋收整個(ge) 過程都有人操心。”據河東(dong) 鄉(xiang)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才郎東(dong) 珠介紹,自從(cong) 村集體(ti) 成立了農(nong) 機服務隊後,以前的撂荒地成了“糧田”。
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耕地保護紅線必須放在首要和優(you) 先位置。貴德縣及時成立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為(wei) 副組長的防止耕地“非糧化”和撂荒地整治領導小組,製定了《貴德縣防止耕地“非糧化”和撂荒地專(zhuan) 項整治工作方案》,全力推動全縣防止耕地“非糧化”和撂荒耕地整治行動紮實開展。
為(wei) 全麵摸清全縣耕地“非糧化”和撂荒地底數,進一步分解細化耕地“非糧化”和撂荒地排查整治工作落實,及時抽調縣農(nong) 牧局和各鄉(xiang) 鎮人員深入田間地塊,對閑置、撂荒土地進行全覆蓋、地毯式排摸,逐一登記造冊(ce) ,摸清底數,建立排查台賬,為(wei) 整治打牢基礎,確保排查整治工作高效推進。通過加強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社會(hui) 化服務生產(chan) 托管項目實施,目前,共複耕複種撂荒地252公頃。
此外,通過張貼公告、懸掛橫幅、廣播宣傳(chuan) 、入戶走訪等多種形式向農(nong) 戶宣傳(chuan) 法律法規和耕地保護補貼、糧食直補等一係列惠農(nong) 政策,切實把黨(dang) 和政府整治撂荒地的決(jue) 心力度和政策法規宣傳(chuan) 到位,引導和動員群眾(zhong) 形成“珍惜耕地、用好耕地、保護耕地”的良好氛圍,確保糧食生產(chan) 安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鄉村振興看青海丨海南州:科技賦能 讓農牧業生產更“智慧”
近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河卡鎮白龍村,河卡鎮獸醫站的工作人員手持移動終端,采集犛牛養殖的相關信息。[詳細] -
青海省貴德縣:循環農牧業打造“清清黃河”邊“小而美”農莊
近年來,貴德縣深挖農業生態功能和旅遊內涵,相繼建成黃桃、櫻桃、杏采摘園,薰衣草觀光園、休閑農莊等,並完善基礎設施,創新農業經營服務,吸引旅客觀光體驗,促進農業與旅遊融合發展。[詳細] -
“我在青海有隻羊”——青海省海南州特色產業項目助力智慧脫貧
為拓寬青海藏羊銷售渠道,讓養殖戶增收,2020年4月,借江蘇援建之力,一支由兩省青年組成創業團隊打造的名為“我在青海有隻羊”項目應運而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