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瀘定地震災區生活生產秩序逐步恢複
輕快而稚嫩的兒(er) 歌聲從(cong) 帳篷中傳(chuan) 來,瀘定縣貢嘎山片區寄宿製學校的音樂(le) 老師阿布正在給剛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上第一節音樂(le) 課。“希望通過唱歌、跳舞,讓他們(men) 快樂(le) 成長。”阿布說。
9月14日,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6所小學幼兒(er) 園通過搭建帳篷教室、改造食堂、利用功能室等方式恢複線下行課。至此,瀘定縣除海螺溝片區外的31所中小學校、幼兒(er) 園及中職學校的1.7萬(wan) 名學生全部實現複課。海螺溝片區學校正在積極籌備複課工作;雅安市石棉縣三個(ge) 受災鄉(xiang) 鎮學校也正逐步複課。
9月14日,課間,學生在瀘定縣得妥鎮中心小學校活動。新華社記者 尹恒 攝
記者在瀘定縣、石棉縣看到,目前災區各項秩序正逐步恢複正常,由應急救援階段轉入過渡安置及恢複重建階段。
“過去政府幫我們(men) 脫了貧,如今我們(men) 更要堅定不移跟黨(dang) 走,自力更生搞重建。”60歲的瀘定縣得妥鎮灣東(dong) 村村民維色鐵哈子一家地震後住在得妥鎮集中安置點的帳篷中。地震後,救援隊伍通過直升機將他和癱瘓在床的老伴安全轉移。接下來,他們(men) 將住進板房安置點中過渡,逐步恢複正常生活。
在得妥鎮天池山村繁榮集中過渡安置點工地裏,200多名施工人員正在抓緊進行安置點的板房安裝。“目前我們(men) 已完成120套板房安裝,預計受災群眾(zhong) 可於(yu) 10月初入住。”總承包單位華西集團四川省建築機械化工程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王偉(wei) 介紹,該安置點還將配備公共衛生間、公共浴室、廚房、健身器材等設施,為(wei) 受災群眾(zhong) 在過渡安置期間創造安全便利的生活條件。
9月14日,施工人員在得妥鎮天池山村繁榮集中過渡安置點工地施工。新華社記者 尹恒 攝
“全鎮還有兩(liang) 三千名群眾(zhong) 安置在8個(ge) 集中安置點,大家吃穿用住都有保障。”得妥鎮鎮長馮(feng) 小軍(jun) 介紹,目前當地正組織專(zhuan) 業(ye) 隊伍和鎮村幹部抓緊進行查災核災工作,妥善安置受災群眾(zhong) ,並組織就近務工、指導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盡快恢複正常生產(chan) 生活秩序。
雅安市石棉縣王崗坪鄉(xiang) 安置點中,駱勇一家正收拾行李,準備搬到剛租下的三層小樓中。“我家房子在挖角村山上,受損較嚴(yan) 重且交通還比較危險。”駱勇告訴記者,這幾日他通過當地幹部協調聯係到了房源,“一家7口住足夠了,條件也比山上好許多。”
9月14日,老師在石棉縣王崗坪鄉(xiang) 國家能源集團大渡河大崗山公司提供的場地上為(wei) 學生們(men) 講課。新華社記者 劉瓊 攝
石棉縣應急管理局局長李曉軍(jun) 介紹,據統計,石棉縣有8000多名群眾(zhong) 需要過渡安置,當地計劃采取投親(qin) 靠友、租住房屋、利用政府閑置資產(chan) 、修建板房四種方式安置群眾(zhong) ,“目前政府閑置的兩(liang) 處資產(chan) 已開始改造,搭建板房則會(hui) 根據其他安置方式的實際情況決(jue) 定規模,目前已確定兩(liang) 處選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