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湟魚洄遊:一條魚的生命傳奇

發布時間:2022-09-16 09:38:00來源: 新華網

 2022年6月29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泉吉河,湟魚正在洄遊。(張海東(dong) 攝)

  它的家,在青海湖

  藍藍的湖水,高寒,又有鹽堿

  雖是一個(ge) 內(nei) 陸湖,卻有著大海的遼闊

  它的故鄉(xiang) 是黃河

  也許是對故鄉(xiang) 的懷戀,也許是血脈裏早已習(xi) 慣了跋涉

  每年,它都要逆流而上,去追尋先輩的足跡,去延續生命的傳(chuan) 奇

  湟魚,學名“青海湖裸鯉”,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種,也是青海湖“水—魚—鳥”生態係統中的核心物種。

  碧波蕩漾的青海湖,北接祁連山,南望三江源,不僅(jin) 是國際重要濕地,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場所,更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它以青海湖裸鯉為(wei) 代表的獨特水生生物資源,更是令世人矚目。

  每年沙柳花在青海湖畔迎風綻放的時候,意味著湟魚洄遊季節的到來。成群結隊的湟魚,上演著“魚翔淺底、奮力洄遊”的奇觀,讓無數觀魚的人們(men) 感受到生命的不易與(yu) 頑強。

  曾經“魚丁興(xing) 旺”,由於(yu)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過度捕撈,以及氣候變化導致生境惡化等原因,湟魚資源量銳減,一度瀕臨(lin) 滅絕。作為(wei) 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青海湖一旦沒有了湟魚,其“水—魚—鳥”生態係統將麵臨(lin) 崩潰,青海湖將失去靈氣與(yu) 生機,變成一片死亡之海。

  青海省近40年間實施了6次封湖育魚,近20年來持續開展人工增殖放流,多措並舉(ju) ,使青海湖裸鯉資源量得以大幅回升,目前已達到開發初期資源量的33.9%。青海湖魚鳥共生,人與(yu) 自然和諧,作為(wei) 我國重要生態屏障得以持續築牢。

   傳(chuan) 奇

  湟魚,有著傳(chuan) 奇的身世。

  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湖泊,雄踞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青海省省會(hui) 西寧市以西150公裏。如今,我們(men) 看到的青海湖是一個(ge) 四麵環山,位於(yu) 青海湖盆地中的內(nei) 陸閉塞湖泊。其實,青海湖最初的模樣並非如此。

  據中科院《青海湖綜合考察報告》,青海湖為(wei) 新構造斷陷湖。距今20萬(wan) -200萬(wan) 年前,青海湖形成初期是外流淡水湖,與(yu) 黃河水係相通。上新世末,由於(yu) 地質構造運動,青海湖東(dong) 部的日月山強烈上升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迫由東(dong) 向西流入青海湖。

  在青海湖的形成過程中,原來生活在黃河中的黃河鯉魚,經過長期的演化,逐漸成為(wei) 生活在青海湖中的大型高原原始魚類——湟魚,並形成了一個(ge) 獨立的優(you) 勢種群。

  “從(cong) 湟魚肩部殘留的鱗片和肛門附近退化的鱗片來看,它的祖先是有鱗的。”青海大學教授李長忠說,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湟魚逐漸適應了高寒,耐受了鹽堿,褪去了鱗片,也形成了洄遊的這種特性。

  李長忠說,古青海湖曾與(yu) 黃河相通,因此,湟魚與(yu) 黃河上遊的魚類有共同的起源,能在黃河上遊的魚類中找到它相應的種或相近的種。隻是由於(yu) 河湖被隔開之後,隨著環境條件的改變,才逐漸形成了青海湖中特有的湟魚。

  “有意思的是,有人曾在湖裏捉到幾尾具有鱗片的湟魚,這說明它有返祖的跡象。”李長忠說。

  湟魚的傳(chuan) 奇不僅(jin) 在於(yu) 身世,還在於(yu) 它是“救命魚”。而今,在沙柳河畔的湟魚家園內(nei) ,立有一塊石碑,上麵鐫刻的《湟魚賦》中寫(xie) 道:“難忘饑饉年代,湟魚舍身救民,堪稱恩魚。”

  湟魚作為(wei) 一種美味的食物,救過很多人的命。在位於(yu) 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西海鎮的原子城紀念館裏,就有關(guan) 於(yu) 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原221廠組織人員在青海湖打魚,自力更生,解決(jue) 生活困難的記載。

  作為(wei) 我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有著超過4600平方公裏的遼闊水域。青海湖裏到底有多少湟魚?據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主任楊建新介紹,其原始資源蘊藏量大約32萬(wan) 噸。

  中科院於(yu) 1961-1963年間對青海湖進行了綜合科學考察,有關(guan) 報告中記載:“裸鯉個(ge) 體(ti) 較大,每尾體(ti) 重一般在1斤左右,大的有6.5斤。10斤左右的魚也比較常見。”

  青海湖的湟魚多到何種程度?從(cong) 湟魚洄遊產(chan) 卵的盛況可見一斑。有書(shu) 中記載,洄遊季節,魚群上溯,水聲嘩嘩,如大海起潮,“清水半河,魚半河,魚兒(er) 呀倒比河水多”,洄遊的河道幾乎變成了“魚河”。曾幾何時,“騎馬涉水踩死魚”“石頭砸一條,棍子能打倆(lia) ,下鉤釣一串,一網網千斤”即為(wei) 當時“魚丁興(xing) 旺”之寫(xie) 照。

   瀕危

  物極必反。大規模的捕撈導致湟魚資源量急劇下降,破壞了青海湖裸鯉群體(ti) 的自身平衡能力。

  作為(wei) 青海省主要的漁業(ye) 經濟來源,早在1958年,青海湖的漁業(ye) 開始大規模開發,魚產(chan) 量長期占全省總產(chan) 魚量的一半以上。據曆史資料顯示,1960年,青海湖漁業(ye) 年產(chan) 量達2.8萬(wan) 噸。而整個(ge) 60年代產(chan) 量約10.8萬(wan) 噸,年均超過1萬(wan) 噸。

  王浩於(yu)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寫(xie) 的《青海湖遊記》中寫(xie) 道,每逢湟魚旺季,西寧街頭,湟源峽穀,日月山間,專(zhuan) 門運載鮮湟魚的銀灰色冷藏車往來奔馳。路上,運魚車晝夜不停;湖畔,捕魚船晨出晚歸;湖濱,紮滿捕魚者的營帳;沙灘,晾著運不走的幹魚。當時的“青海幹板魚”很有名氣,東(dong) 運首都,西供西藏,“讓全國人民都嚐到高原海味”,青海湖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高原魚庫”。

  據記載,上世紀60年代初,青海湖上有20對機船馳騁,湖東(dong) 、西草原上均新建了捕魚基地,修起了可供機船停泊的深水碼頭,青海湖漁業(ye) 進入“深水捕魚”新階段,名噪一時的“海上霸王”號漁船出海一次就能拖八九萬(wan) 斤魚。環湖捕魚場的麵積不斷擴展,自淺漸深,由窄到寬。就連海心山四周也成了“海上霸王”和它的夥(huo) 伴們(men) 縱橫馳騁的區域。

  漁船步步進逼,湟魚步步退縮。

  統計數字顯示,20世紀60-90年代,青海湖漁業(ye) 年均漁獲量持續大幅下降,平均體(ti) 長、體(ti) 重和年齡也表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60年代捕到的都是1斤的大魚,到了90年代,隻有3兩(liang) 的小魚了。”

  漁獲量持續大幅下降的背後,是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的急劇減少,資源嚴(yan) 重衰竭,種群瀕臨(lin) 滅絕。

  “當時的開發,可以用‘竭澤而漁,一網打盡’來形容。到2001年,已經捕不到魚了。”楊建新說。

  除了特殊的曆史時期,為(wei) 解決(jue) 人的生存問題而大肆捕撈外,氣候變化、攔河築壩造成“人魚爭(zheng) 水”等因素是造成湟魚瀕危的另一重要推手。

  作為(wei) 洄遊性魚類,湟魚每年4-8月,由青海湖溯河產(chan) 卵,洄遊至入湖河流中,進行繁殖活動。這些入湖河流好比是湟魚的“大產(chan) 房”。

  然而,隨著氣候幹旱及人類活動的加劇,青海湖區大部分河流幹涸消失,斷流頻繁,導致湟魚產(chan) 卵場幹涸,產(chan) 卵群體(ti) 數量嚴(yan) 重不足。1995年,青海湖最大的入湖河流布哈河因斷流造成300噸親(qin) 魚死亡,2001年青海湖入湖河流沙柳河,因斷流造成了135噸親(qin) 魚死亡,其場景慘不忍睹。

  據青海省環境水文地質總站統計,上世紀50年代湖區共有大小河流128條,到上世紀末,僅(jin) 剩下布哈河、黑馬河、沙柳河和泉吉河等不足10條。

  同時,青海湖水位不斷下降。監測數據顯示,從(cong) 1908年到2000年的92年間,青海湖水位海拔高程由3205米下降至3193.3米,共下降了11.7米。水體(ti) 的不斷萎縮,造成水體(ti) 礦化度升高,湟魚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生境惡化。

   保護

  為(wei) 保護湟魚資源,確保這一珍貴水產(chan) 資源的持續利用,維護青海湖乃至青藏地區的生態平衡,青海省對青海湖采取了一係列保護措施。從(cong) 1982年至今,40年間先後6次封湖育魚。

  第1次:1982年11月至1984年11月,為(wei) 期2年,每年限產(chan) 4000噸;

  第2次:1986年11月至1989年11月,為(wei) 期3年,每年限產(chan) 2000噸;

  第3次:1994年12月至2000年12月,為(wei) 期6年,每年限產(chan) 700噸。

  第4次: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為(wei) 期10年,零捕撈。

  第5次: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為(wei) 期10年,零捕撈。

  第6次:2021年1月至2030年12月,為(wei) 期10年,零捕撈。

  “6次封湖育魚,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力度越來越大。特別是第四次開始,連續10年采取封湖育魚零捕撈措施,在我國魚類資源保護史中尚屬首次,彰顯了青海省全力保護青海湖生態、築牢生態屏障的決(jue) 心。”楊建新說。

  以2001年開始的第四次封湖育魚為(wei) 轉折點,至2021年的20年間,青海省實施了全麵封湖育魚零捕撈的保護措施,投入巨資對青海湖流域實施了係統的生態環境保護與(yu) 治理,在青海湖的泉吉河、沙柳河、哈爾蓋河上,建設了過魚通道設施,在沙柳河畔建設了濕地公園,更好維護青海湖生態安全。

  海北州剛察縣是環湖地區人口最集中的一個(ge) 縣,有1.3萬(wan) 常住人口,由於(yu) 是距離青海湖最近的一個(ge) 縣城,有“海濱藏城”之稱。過去,為(wei) 了農(nong) 田灌溉,沙柳河上修建了2米多高的攔水壩,湟魚洄遊通道受阻。

  “為(wei) 了湟魚順利洄遊,將沙柳河大壩修建成這種開放式階梯型過魚通道,湟魚可以順利通過,還可以在這裏得到緩衝(chong) ,邊洄遊邊休息。”正在河邊巡查的剛察縣農(nong) 牧綜合執法大隊一中隊隊長徐永良對記者說。

  正是洄遊季,沙柳河上聚集著成群的魚鷗,水中成群的湟魚逆流而上。岸邊,遊客三五成群,競相觀賞湟魚洄遊、魚鳥共生盛景。

  徐永良說,這個(ge) 季節觀魚的人特別多。這幾年,隨著宣傳(chuan) 力度、執法力度、保護力度的加大,環湖基本上沒有偷捕湟魚的現象了。周圍老百姓的保護意識都很強。湟魚數量增長也比較快,在河裏能看到兩(liang) 三斤的大魚已不足為(wei) 奇。

  “有的地方,像布哈河那邊,七八斤、十斤的魚也有呢。”徐永良說。

  在泉吉河邊值守的剛察縣農(nong) 牧綜合執法大隊二中隊隊長羅布仁青告訴記者,從(cong) 6月到8月,他們(men) 將帳篷紮在河道邊,晝夜值班巡查。

  “這個(ge) 季節來觀魚的人很多,現在的任務已經不是打擊偷捕了,而是引導群眾(zhong) 和遊客文明觀魚,勸阻大家不要隨意投喂,以免影響湟魚洄遊。”羅布仁青說,他和同事們(men) 還要穿上皮褲下到河道裏,去打撈垃圾和因體(ti) 力不支造成的死魚。

   繁育

  湟魚和大馬哈魚、鮭魚等一樣,是典型的洄遊性魚類。

  青海湖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構成了湖區最為(wei) 獨特的高寒生態係統。湖區氣候寒冷,水體(ti) 冷涼,魚類餌料生物種類少,生物量低,是貧營養(yang) 性的水體(ti) 。因此,湟魚生長速度十分緩慢,十一二年才能長一斤,繁殖力也較低。

  4月,冰雪消融,春暖花開,湟魚感知節氣的變化,應時而動,開始洄遊之旅。它們(men) 成群結隊,逆流而行,短則數十公裏,長則上百公裏,穿越海拔落差高達數十米乃至上百米的河道,去完成生命延續的使命。

  “湟魚選擇每年冰雪消融的季節洄遊,是因為(wei) 喜歡溫暖的環境,水溫越高發育就會(hui) 越快。河道的小淺灘邊、石窩窩裏,就好比是一個(ge) 溫室,有著溫暖安全的環境,因此就成為(wei) 湟魚的產(chan) 房。”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實驗站站長周衛國說。

  研究發現,親(qin) 魚由湖溯河,在水流的刺激下,性腺逐漸發育,在此過程中尋找水淺、水流緩而平穩、透明度極高、地質為(wei) 細沙的產(chan) 卵場所。雌雄魚相追逐,水麵被帶起一團團水花。雄魚用頭去頂雌魚腹部,尾鰭像掃帚一樣,將水底的泥沙“掃”成橢圓形淺鍋底狀的凹窩,受精卵則順著微弱的水渦卷到凹窩中孵化發育。

  然而,自然繁育麵臨(lin) 的危險很多。有時,受精卵會(hui) 被一場大水衝(chong) 走;或者十幾天不下雨,河水水位下降,受精卵擱淺被曬幹而死。

  “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周衛國說,湟魚自然繁育成功率僅(jin) 1-2‰,全靠龐大的種群數量支撐著這一物種的繁衍生息。也正因此,多年來,用限捕、禁捕、保護產(chan) 卵場來增加青海湖魚類資源效果並不明顯,資源增長十分緩慢。

  從(cong) 2002年開始,在繼續封湖育魚保護種群自然恢複的同時,青海省投資擴建和新建了增殖實驗站,運用科學手段進行人工增殖放流,經過長期摸索,提高了工藝水平,加大了規模和力度,使青海湖裸鯉資源量恢複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成效。

  周衛國所在的實驗站始建於(yu) 1997年,如今已成為(wei) 湟魚“人工大產(chan) 房”。這裏建有工廠化魚苗孵化車間、蓄水池、親(qin) 魚暫養(yang) 池和微循環流水魚苗培育池,以及其他配套附屬設施,承擔青海湖裸鯉資源的救護和魚苗孵化任務。

  在實驗站車間裏,分布著一個(ge) 個(ge) 圓形大水缸,密密麻麻的小魚苗形似小蝌蚪般,隨著清澈的水流在水缸內(nei) 快速地轉著圈遊動。

  “不能錯過季節,跟農(nong) 民種地一樣。”周衛國介紹說,湟魚的人工孵化,總體(ti) 上分采集、孵化、破膜、發育至滿月等步驟。水缸裏的水流引自兩(liang) 三公裏外的沙柳河水,經過了5次淨化、過濾,通過流速控製,定時打氧,模擬自然河水的環境進行孵化培育。“跟養(yang) 娃娃一樣,比養(yang) 娃娃還操心。24小時不停,每兩(liang) 個(ge) 小時分別投喂蛋黃水和黃豆粉液,還有輪蟲、商品粉料等。”

  生機

  位於(yu) 青海省西寧市北郊的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分布有一大片池塘,是湟魚寶寶們(men) 的“幼兒(er) 園”。

  高原之夏,草木蔥蘢,正是萬(wan) 物恣意生長的季節。一方方池塘裏,隱約可見一尾尾黑色的小魚苗在歡快遊動。

  救護中心推廣研究員祁洪芳介紹,在實驗站培育的魚苗滿月後,運到這裏繼續培育,到來年成長為(wei) 1+齡魚種再運回去放流。“那時,小魚體(ti) 長達到8-10公分,已經具備了攝食、遊動能力和躲避天敵的能力,體(ti) 格也比自然繁育的魚要強壯很多,成活率大大提高。”

  據悉,起初放流的是剛滿月的魚苗,但由於(yu) 青海湖地區生態環境嚴(yan) 酷,自然河道裏河水忽大忽小,水溫忽高忽低,水流時緩時急,不穩定的環境,造成放流的魚苗成活率特別低。

  “這些生命來之不易。”正在向池塘中投撒餌料的救護中心原種場負責人田文根說,為(wei) 迎接湟魚寶寶們(men) 的到來,要提前一周引來河水並經過沉澱過濾,保持水質的清新;培養(yang) 一些餌料加入池塘,把池塘的水養(yang) “肥”,好讓長途旅行的湟魚寶寶們(men) “飽食下塘”,恢複體(ti) 力,適應新的環境。待湟魚寶寶們(men) 下塘兩(liang) 天後,還要再撒入黃豆豆漿,保證它們(men) 的營養(yang) 。

  “跟養(yang) 自己孩子一樣,時刻要有責任心,有愛心,一刻也不能馬虎。”這個(ge) 上海海洋大學畢業(ye) 的高材生,已在此工作12年了。“最開心的是每年放流的時候,看著小魚苗放流入河,奔向母親(qin) 河的懷抱,感覺自己的辛勤付出都是有價(jia) 值的。”

  祁洪芳說,魚類人工增殖放流,在世界範圍內(nei) 已得到廣泛的應用,對日漸衰竭或者明顯下降的魚類資源的恢複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多年實踐表明,人工增殖放流是快速補充湟魚群體(ti) 數量、穩定種群結構、增加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途徑。

  從(cong) 2002年到2021年,已累計向青海湖投放裸鯉魚苗1.97億(yi) 尾。監測顯示,湟魚資源量從(cong) 2002年監測以來快速增長,逐年回升。截至2021年,青海湖裸鯉資源量已增長到10.85萬(wan) 噸,比2002年資源量最低時增長了10.59噸,是原始資源蘊藏量的33.9%。

  根據中國水產(chan) 科學研究院資源環保專(zhuan) 家評審,僅(jin) 增殖放流一項,為(wei) 青海湖裸鯉資源量的恢複作出了23%的貢獻。

  “如今,青海湖漁業(ye) 生態和裸鯉資源步入良性恢複的態勢。”楊建新說,這對消解流域內(nei) 營養(yang) 鹽,防止湖泊富營養(yang) 化,發揮了關(guan) 鍵作用,也為(wei) 全國乃至全球的鳥類遷徏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

  碧波蕩漾的青海湖,處處呈現魚翔淺底、萬(wan) 鳥翔集盛況。

  從(cong) 瀕臨(lin) 滅絕到魚翔淺底,一條魚的興(xing) 衰,見證了青海湖生態環境的變遷,也成為(wei) 青海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ge) 縮影。(記者呂雪莉)

  記者手記:共享生態文明

  早聽說過湟魚洄遊盛況,但真正親(qin) 見,卻在今年夏季。未曾想到的是,竟被這魚兒(er) 奮力洄遊的場景所感染,莫名地生出感動來,常常在困頓時刻警醒著自己。

  夏季,沙柳河畔的清晨。微風吹拂下,河麵水波蕩漾。定睛細看,那波光粼粼的水麵下,一群群湟魚正逆流而行。它們(men) 身姿輕盈,整齊劃一,仿佛訓練有素。

  遇水流湍急處,那魚兒(er) 身體(ti) 呈一直線般,頂住水流,兀自不動,仿佛紮下根一樣定住,旋即,攢夠了力氣衝(chong) 上去,卻早有窺伺守候的棕頭鷗等水鳥俯衝(chong) 下來……

  洄遊途中,總有一些親(qin) 魚或被捕食葬身鳥腹,或被鳥啄眼失明而亡。在時刻防備天敵的同時,還要應對洄遊途中的種種風險。

  記者親(qin) 見,那搏擊急流的魚兒(er) ,好不容易頂住水流,躍上一級台階,又被迎麵而來的漩渦衝(chong) 了下去;有的奮力躍過一級,竟被衝(chong) 下去何止二三級……令人唏噓感慨其洄遊之不易。

  無論是沙柳河畔,還是泉吉河上,洄遊的魚兒(er) 都要攀遊20餘(yu) 級階梯狀的過魚通道,上下落差都在2米以上。20多個(ge) 台階,形成20餘(yu) 掛小型瀑布,親(qin) 魚要到上遊尋找合適的產(chan) 卵場,必躍過這一道又一道的坎兒(er) 。

  不經風雨,何以見彩虹?不經曆練,如何得成長?

  觀看湟魚洄遊,讓人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種精神:不怕困難、勇於(yu) 拚搏的精神,鍥而不舍、艱苦奮鬥的精神,也是團結協作、生生不息的精神。

  正如剛察縣一名幹部所言,“小小的魚兒(er) 尚且如此,生而為(wei) 人,又怎能不努力呢?”

  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湟魚實現了從(cong) 河到湖的變遷,適應了高原高寒的自然環境,適應了湖水不斷鹽堿化的生存環境,甚至褪去了一身鱗甲。為(wei) 了種群更好繁衍,又形成了溯河洄遊的生物習(xi) 性。

  湟魚生於(yu) 嚴(yan) 酷高寒,卻予人以溫暖和希望。60多年前,湟魚救了很多人的命,也因此差點遭遇種群滅絕之災。

  感恩湟魚,感恩自然。曆經40多年封湖育魚,20餘(yu) 載人工繁育放流,青海各級政府、環湖各族群眾(zhong) 勠力同心,愛魚護魚蔚然成風。

  封湖育魚,一次不行,來兩(liang) 次,至今已是第六次;一次兩(liang) 年不行,來三年,直至一封10年;從(cong) 限產(chan) 4000噸到700噸,直至禁漁零捕撈……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艱難困苦,玉汝於(yu) 成。

  洄遊之路不易,護魚之路更難。從(cong) 無度利用到全麵保護,從(cong) 利用自然到順應自然,不斷摸索走出一條科學保護湟魚之路,正是深入踐行生態文明思想之路。

  如今,環湖不見打魚村,戶戶沒有打魚郎;觀魚放流成節日,政府民眾(zhong) 護魚忙。

  恰恰印證了,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脆弱,一旦破壞,很難恢複,必得繡花功夫,久久為(wei) 功。

  每逢洄遊旺季,各族群眾(zhong) ,各方遊客,在觀魚放流中體(ti) 驗自然,感悟生命,傳(chuan) 播理念,共享生態文明。

  恰恰印證了,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