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顯示:三江源地區60年間氣候暖濕化明顯
青海省氣象局綜合分析三江源地區有氣象記錄以來的監測數據發現,三江源地區氣候暖濕化明顯,生態係統呈現持續向好趨勢。其中,三江源國家公園所在區域表現尤為(wei) 突出。
三江源地區位於(yu) 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是長江、黃河、瀾滄江(湄公河)的發源地,被稱為(wei) “中華水塔”。據青海省氣候中心主任劉彩虹介紹,三江源地區氣候暖濕化首先表現為(wei) 氣溫持續變暖,降水量增多。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拍攝的鄂陵湖風光。(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 攝)
監測顯示,自1961年至2021年60年間,三江源地區年平均氣溫呈顯著增溫趨勢,平均每10年升高0.33℃。而三江源國家公園各園區年平均氣溫增加幅度相對偏高。黃河源園區和瀾滄江源園區年平均氣溫升溫率分別為(wei) 0.40℃/10年和0.38℃/10年,長江源園區為(wei) 0.35℃/10年。
監測數據還顯示,三江源地區升溫幅度呈現逐漸加速趨勢。1961年至1997年升溫率為(wei) 0.09℃/10年,1998年至2021年升溫率為(wei) 0.32℃/10年。“1998年以來增溫趨勢明顯增強,比之前一個(ge) 時期平均氣溫升高了1.25℃。”劉彩虹說。
與(yu) 增溫趨勢相比,三江源地區年降水量呈略增多趨勢。1961年至2021年,三江源地區平均年降水量為(wei) 457.8毫米,平均每10年增多9.8毫米。三江源國家公園各園區年降水量增多尤為(wei) 明顯,長江源園區和黃河源園區平均每10年增多17.5毫米和15.7毫米,瀾滄江源園區增加率相對較小,為(wei) 9.5毫米/10年。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拍攝的紮陵湖畔,水草豐(feng) 美,犛牛成群。(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 攝)
“這些年,紮陵湖看起來越來越大了,我們(men) 這裏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44歲的尼瑪紮西是青海省瑪多縣紮陵湖鄉(xiang) 卓讓村牧民。他的家是“黃河源頭姊妹湖”紮陵湖北岸的一座“湖景房”,位於(yu)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核心區。
三江源地區生態地位十分重要,同時,嚴(yan) 酷的自然條件決(jue) 定了生態環境又極其脆弱。青海省氣象局氣象專(zhuan) 家認為(wei) ,暖濕化顯然有助於(yu) 生態環境的保護與(yu) 修複。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啟動以來,在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二期工程的基礎上,又先後實施了一係列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生態保護修複項目。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拍攝的一群斑頭雁。(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做‘中華水塔’守護人,就是要守護好三江源頭,就是守護好我們(men) 生活的家園。”作為(wei)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管護員,尼瑪紮西每天在放牧牛羊的同時,也巡護著湖泊和草場。
此次監測還顯示出,三江源地區植被覆蓋度增加,河流流量總體(ti) 增加。氣象專(zhuan) 家分析認為(wei) ,氣候暖濕化給三江源國家公園帶來有利的生態環境“窗口機遇期”,隨著國家公園各項建設的持續推進,生態環境將越來越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三江源國家公園氣候暖濕化明顯 生態係統持續向好發展
記者從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青海省氣象局獲悉,近61年來,三江源國家公園持續變暖,降水量增多;平均最大積雪深度階段性變化明顯,年最大凍土深度迅速減小,氣候生產潛力和植被覆蓋度增加,沼澤濕地碳儲量增多,河流流量總體增...[詳細] -
三江源地區已達到雨熱同期氣候條件
通過4年完成的“三江源高寒土壤有機碳對氣候變遷的響應”項目表明,三江源地區目前已達到雨熱同期、有利於植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