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創建巡禮 | 迪慶州香格裏拉市:描繪城美人和新畫卷
編者按
目前,雲(yun) 南有9個(ge) 全國文明城市、17個(ge) 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55個(ge) 省級文明城市。2022年以來,雲(yun) 南不斷深化鞏固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深入開展,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2022年11月8日起,《雲(yun) 南日報》開設“文明城市創建巡禮”專(zhuan) 欄,全麵展示全省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營造濃厚氛圍,通過典型引路法進一步激發創文工作熱情,鼓勵各地幹部群眾(zhong) 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創建成果。
香格裏拉市街頭路口,紅燈亮起時,行人有序等候;斑馬線前,車輛禮讓行人通行。在紅太陽廣場公交車站,司機禮貌招手,老人、孩子優(you) 先上下車。東(dong) 旺路口,一位老人步履蹣跚。“奶奶,您慢點兒(er) 走,不著急,千萬(wan) 別摔著了。”剛走出超市的年輕人快步上前攙扶老人,引來周邊市民稱讚。
從(cong) 熱心市民的自發行動到黨(dang) 員誌願者、巾幗誌願者、青年誌願者、職工誌願者,香格裏拉市以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根本,著力打造誌願服務製度化、常態化、品牌化“三化”模式,把誌願服務轉化為(wei) 文明香格裏拉的亮麗(li) 名片。如今,越來越多的誌願者走上街頭,用實際行動溫暖著整座城市。
針對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香格裏拉市組織各單位、各行業(ye) 認領存在問題並查找差距,按照問題責任清單比對各行業(ye) 工作實際,認真做好限期整改。
文化館、圖書(shu) 館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健全,453個(ge) 體(ti) 育基礎設施相繼建成,舉(ju) 辦的330多場惠民文化演出唱響了時代主旋律,不斷豐(feng) 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文化發展成果共享。市民何華說:“具有本土特色的鍋莊、歌舞等作品,進一步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裏’,把文化送到了我們(men) 身邊,我們(men) 的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不斷提升。”
拆除“兩(liang) 違”建築4萬(wan) 多平方米,135個(ge) 住宅小區綜合環境明顯改善,建成垃圾處理設施6820個(ge) ,新(改)建行政村、村民小組公廁300座,戶廁2.15萬(wan) 座……香格裏拉市農(nong) 村生活垃圾、汙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持續向好,城鄉(xiang) 麵貌煥然一新。“我在這裏生活了10多年,房子老,排汙不暢通,現在改造得這麽(me) 好,不但解決(jue) 了排汙問題,還優(you) 化了小區環境。”家住香鄉(xiang) 小區的張幫華說。
香鄉(xiang) 小區的提升是香格裏拉市成功改造老舊小區的一個(ge) 縮影。近年來,香格裏拉市成功創建11個(ge) 省級生態文明鄉(xiang) 鎮、51個(ge) 州級生態文明村和10個(ge) 省級森林鄉(xiang) 村,空氣質量有效天數優(you) 良率達100%,國控斷麵水質達標率達100%,天藍、地綠、水清、空氣潔淨成為(wei) 香格裏拉的金字招牌。
爭(zheng) 創文明城市關(guan) 係香格裏拉市未來的發展,更關(guan) 係每個(ge) 市民的切身利益。香格裏拉市緊緊圍繞各項目標任務,自上而下自加壓力,統一思想,凝聚共識,進一步增強工作責任感、壓力感,積極營造全市上下人人參與(yu) 的良好氛圍。
“香格裏拉市文明實踐中心組織誌願者深入城市的每一個(ge) 角落,對照測評標準查找存在問題,整理問題清單。同時,組織開展係列文明實踐活動,切實激發全市群眾(zhong) 參與(yu) 文明實踐的熱情,讓創城成果惠及每一位百姓。”香格裏拉市委宣傳(chuan) 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當地以鞏固提升文明城市成果為(wei) 抓手,紮實推進群眾(zhong) 性精神文明建設,引領社會(hui) 風尚,讓城市內(nei) 外生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迪慶州人大常委會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集中學習
會議傳達學習了近期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及中央、雲南省、迪慶州有關會議精神。 [詳細] -
迪慶州氣象部門搶抓有利時機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2月5日下午,迪慶州氣象部門搶抓有利時機,在德欽縣、香格裏拉市開展大規模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詳細] -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深刻認識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意義全力推動迪慶“三農”工作開創新局麵
在迪慶高原,無數“王小妹”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走村入戶聽民聲、解民憂、紓民困,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