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守護一江清水——黃河上遊的生態故事

發布時間:2023-06-06 09:22:00來源: 新華社

  從(cong) 空中俯瞰,地處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的紮陵湖一碧萬(wan) 頃,景色秀美。微風襲來,湖麵漣漪四起,不時有斑頭雁、赤麻鴨等野生鳥類掠過。這裏,是更登堅措從(cong) 小生活的地方。

  更登堅措是瑪多縣紮陵湖鄉(xiang) 的一名牧民,他家裏世代都以放牧為(wei) 生。當地實施“以草定畜”政策,更登堅措家的牛羊全都以入股的方式由村裏的合作社統一飼養(yang) 。他說,“我不用再像以前那樣天天出去放羊,年底坐等分紅就行。”

  自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開始以來,更登堅措和許多牧民一樣,放下牧鞭,成了一名生態管護員。如今,他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撿拾垃圾、巡護湖泊和草原、保護野生動物。

  圖為(wei) 位於(yu)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內(nei) 的鄂陵湖(2021年5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現在,更登堅措每個(ge) 月不僅(jin) 有固定工資,家裏還有草原獎補、合作社分紅等收入。“作為(wei) 一名生態管護員,我能用自己的力量讓家園變得越來越美,很有成就感!”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hui) 專(zhuan) 職副書(shu) 記甘學斌介紹,黃河源園區全麵落實生態管護“一戶一崗”政策,讓越來越多的牧民逐步轉變為(wei) 生態管護者。

  近年來,黃河源園區統籌實施了總投資11.69億(yi) 元的生態保護基礎設施、退牧還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項目等生態保護修複項目,生態治理成效顯著。如今,紮陵湖、鄂陵湖湖泊麵積不斷增大,生物多樣性持續豐(feng) 富,黃河源千湖奇觀再現。

  發源於(yu) 祁連山東(dong) 麓的大通河,是黃河重要的二級支流。2017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境內(nei) 的大通河流域被納入祁連山青海片區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

  為(wei) 實現防洪灌溉、生態修複和水質提升的綜合目標,大通河生態修複項目采用石籠護岸與(yu) 緩坡植樹的方式進行修複。如此既節省投資,又實現生態化修複,實現“水—堤—岸”的生態係統連通。


這是治理後的大通河流域(門源段)(2022年6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流域生態治理中,我們(men) 將水質流量變化、綠化麵積等主要生態指標作為(wei) 項目評估驗收的重點。”門源回族自治縣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項目辦主任賀七十三說。

  有“中華水塔”之稱的青海,近年來持續推進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和水生態修複,黃河等主要河流水質持續改善。6月2日發布的《2022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青海省境內(nei) 黃河幹流流域水質達到Ⅱ類,水質狀況為(wei) 優(you) 。

  “青海作為(wei) 黃河上遊,生態地位極為(wei) 重要。我們(men) 將切實扛起源頭責任,加大黃河生態修複與(yu) 保護力度,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甘學斌說。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