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三江源國家公園|“千湖之縣”美景再現
大地血脈。張多鈞 攝
高山流水。張多鈞 攝
高山雲(yun) 卷。張多鈞 攝
河流縱橫,湖泊密集,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留給人的第一印象。
黃河源園區地處三江源腹地,是中華母親(qin) 河黃河的源頭區,在這片神奇廣袤的土地上,雄渾粗獷的高原原始地貌、高聳冷峻的冰川雪山、廣袤無垠的高寒草甸草原、大種群分布的高原特有野生動物等,充分展現著完整的世界第三極自然景觀。
黃河源園區作為(wei) 母親(qin) 河的源頭區,承擔著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如何踐行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黃河源園區地域麵積廣闊,歸並整合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紮陵湖——鄂陵湖和星星海兩(liang) 個(ge) 保護分區,總麵積3.17萬(wan) 平方公裏,覆蓋黃河鄉(xiang) 、紮陵湖鄉(xiang) 、瑪查理鎮三個(ge) 鄉(xiang) 鎮19個(ge) 行政村及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部分區域。
黃河源區最重要的生態資源就是水資源和濕地資源,由於(yu) 地處黃河源頭,境內(nei) 湖泊星羅棋布,大大小小湖泊數量達到5000多個(ge) ,紮陵湖、鄂陵湖蓄水量達165億(yi) 立方米,相當於(yu) 黃河流域年總流量的28%。河流湖泊還孕育了豐(feng) 富的濕地資源,濕地總麵積達到了3031.44平方公裏。
“我們(men) 都知道,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瑪多縣生態環境遭遇了危機,出現了濕地減少、湖泊萎縮、草原退化。如今,‘千湖之縣’美景再現,生態成果成效顯著,轉變背後是全縣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的不懈努力。”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hui) 專(zhuan) 職副書(shu) 記、專(zhuan) 職副主任甘學斌說。
的確如此,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啟動,黃河源園區按照山水林草湖係統治理的要求,統籌實施了總投資11.69億(yi) 元的生態保護基礎設施、三江源二期工程、退牧還草、退化草原人工修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項目等生態保護修複項目。
通過生態修複,黃河源園區生態“成績單”格外亮眼。2018年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中瑪多位列全省6個(ge) 生態環境質量變好縣之一,紮陵湖、鄂陵湖麵積與(yu) 2015年比較分別增大74.6平方公裏和117.4平方公裏,黃河源頭湖泊數量由原來的4077個(ge) 增加到5849個(ge) ,黃河源千湖奇觀再現。
為(wei) 了讓黃河源園區居民共享綠色發展成果,推動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黃河源園區按照山水林草湖一體(ti) 化管護的要求,全麵落實生態管護“一戶一崗”政策,園區內(nei) 3142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年人均增收2.16萬(wan) 元。園區內(nei) 組建了3個(ge) 鄉(xiang) 鎮管護站、19個(ge) 村級管護隊和123個(ge) 管護分隊,形成了“點成線、網成麵”的管理體(ti) 係,使居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轉變為(wei) 生態管護者,成為(wei) 生態保護的“主力軍(jun) ”。
此外,黃河源園區還積極推進野生動物與(yu) 家畜爭(zheng) 食草場損失補償(chang) 試點工作,探索開展了“社區+市場+政府”的生態體(ti) 驗模式,組織牧民群眾(zhong) 參加自然教育和生態體(ti) 驗解說培訓工作,接待訪客,進一步推動了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結合的融合發展之路。
建成國家公園隻是開始,如何更好地建設國家公園,守護好江源淨土,將國家公園打造成美麗(li) 中國的靚麗(li) 名片,黃河源園區的思路已然明確。
“今後工作中,我們(men) 將堅持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引領,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四次黨(dang) 代會(hui) 決(jue) 策部署,聚焦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正確把握發展和保護的關(guan) 係,創新自然資源使用製度,建立健全生態產(chan) 品實現機製,探索推進特許經營生態體(ti) 驗、生態畜牧業(ye) 、優(you) 勢資源開發等綠色發展產(chan) 業(ye) ,實現生態資源向生態資產(chan) 轉化。堅持開放、共享、共建原則,建立社區協調發展機製,穩步推進國家公園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開創生態共建、環境共治、成果共享的新局麵。”甘學斌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走進三江源國家公園|守護·傳承
桑福達加早些年在格爾木當兵,退伍後回到村裏,1978年成為村“兩委”成員,從那時候起,村裏一直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如今這麽多年過去了,桑福達加親身感受到了生態環境的變化。[詳細] -
走進三江源國家公園|守護黃河源頭的忠誠衛士
2005年開始,從國家層麵開始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持之以恒抓生態文明建設,黃河源生態環境在逐步改善。[詳細] -
走進三江源國家公園|“天”為鶴家鄉
目前,青海省內黑頸鶴分布最密集的區域是廣袤的三江源濕地,其中黃河源地區和瀾滄江源頭地區數量最多,玉樹隆寶湖是目前已知繁殖黑頸鶴種群密度最高的地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