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青海果洛西寧民族中學:一所學校牽起兩地夢想

發布時間:2023-10-12 10:56:00來源: 人民日報

  一所中學,連接兩(liang) 地。西寧城北,元朔山下,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坐落於(yu) 此,紅牆黑頂的建築群,大氣漂亮。

  西寧市,青海省會(hui) ;果洛藏族自治州,海拔高、氣候惡劣、環境艱苦。為(wei) 解決(jue) 農(nong) 牧區師資力量短缺、辦學水平不高等問題,更好滿足群眾(zhong) 對優(you) 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果洛州借助上海市對口支援的契機,在西寧建設了一所麵向全州適齡青少年的中學。

  2019年開始,上千名孩子陸續從(cong) 高原牧區來到河湟穀地,學習(xi) 知識、追逐夢想。

  從(cong) 果洛州到西寧市,孩子們(men) 有了新學校

  早上6點20分,高二(1)班的教室裏,班主任陳菁準時守候。2022年,陳菁從(cong) 陝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來到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工作。

  果洛州氣候高寒,人才成為(wei) 教育發展的最大短板。“特別是在一些偏遠的鄉(xiang) 鎮,別說老師,光廚師和保安一年都能換好幾茬!”果洛州教育局局長久邁旦增說,“基礎設施方麵投資不少,但氣候條件嚴(yan) 重影響作用發揮,就拿操場來說,暴曬加上極冷,剛建好沒幾年就坑坑窪窪。”

  在上海市的援助下,一所專(zhuan) 為(wei) 解決(jue) 農(nong) 牧區孩子上學難的學校在西寧開建:2017年7月21日破土動工,2019年9月1日正式開學。標準化操場,多媒體(ti) 教室,寬敞整潔的食堂、宿舍,還有圖書(shu) 館、科技屋……從(cong) 平均海拔4200多米的果洛州來的孩子們(men) ,有了在西寧的學校,也有了在西寧的家。

  硬件上來了,但教學麵臨(lin) 的挑戰還不少。

  由於(yu) 果洛州氣候寒冷,很多鄉(xiang) 裏連樹都不長,一句“柳絮池塘淡淡風”,對孩子們(men) 來說都很難理解。“在他們(men) 的認知裏,沒有見過柳樹,更沒有‘柳絮’的概念。”陳菁說,“為(wei) 此,我們(men) 把知識點掰開揉碎,用孩子們(men) 最常見的事物舉(ju) 例講解,還要多問幾句‘有沒有沒聽懂的’。”

  除了課堂,陳菁也沒少操心孩子們(men) 的生活。“將心比心,十五六歲的孩子,正處於(yu) 生理和心理發育成長的關(guan) 鍵期,愛和陪伴必不可少,既然遠離父母,老師的關(guan) 心必須跟上。”課餘(yu) 時,跟孩子們(men) 一起聊天;有學生生病時,送他們(men) 去醫院……陳菁是班級的大家長,也是孩子們(men) 的“大姐姐”。

  良好的條件讓孩子們(men) 的成績大幅提升,貼心的陪伴更暖在孩子們(men) 的心窩裏。從(cong) 小跟著家人遊牧在冬夏草場,今年15歲的葉西才讓很怕冷,但現在冬天宿舍暖氣好得很,蓋條薄被也不冷,“到西寧後,眼界開闊了好多,跟著老師課堂上的講述,我們(men) 已經‘到’過好多地方,‘認識’了好多人。”

  支教老師兼任管理崗位,爭(zheng) 取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臨(lin) 近中午,學校圖書(shu) 館裏,一場教學研討還在持續。

  “不是非要讓大家走這個(ge) 繁瑣過程,隻有提前把每一個(ge) 知識點熟悉吃透,設計好講什麽(me) 、怎麽(me) 講,站在講台上才能心裏有底。”語氣有點嚴(yan) 厲的是高三年級化學老師陳偉(wei) 。他正在對高二年級化學老師白玉芳的教案逐字逐句地修改。

  有著20餘(yu) 年教學經驗的陳偉(wei) 是上海市第五批援青幹部人才“組團式”教育幫扶團隊成員,白玉芳剛工作一年,他們(men) 是同事也是師徒。

  “學校62名教師,平均年齡隻有三十來歲,90後占大多數,雖然他們(men) 教學和管理經驗不足,但可塑性強,接受新事物快,有活力。”遠道而來的陳偉(wei) 早已把自己當成了這裏的一分子,還時不時說出一兩(liang) 句青海方言,“孩子們(men) 的學習(xi) 基礎相對還是比較薄弱,這就更需要我們(men) 把知識講活講透。”

  從(cong) 黃浦江畔到湟水之濱,和陳偉(wei) 同一批來校的還有6名同事。不太適應這裏的海拔和氣候,大家普遍睡眠不好、胸悶難受,但在工作上,沒人降低標準。“我們(men) 借鑒上海的優(you) 秀教學成果和經驗,完善教師績效工資考核、學生日常管理等製度。另外,讓上海支教老師在授課之餘(yu) ,兼任管理崗位,爭(zheng) 取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來自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儲(chu) 能中學、掛職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校長的常途介紹。

  支教是教學能力的帶動,也是外部資源的導入。2018年8月,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加入上海市黃浦區大同教育集團,黃浦區教育局先後派出16批80名專(zhuan) 家赴果洛。今年6月,學校10名教師到大同教育集團成立的教師聯合教研工作坊進行跟崗培訓,單向支教變成雙向交流。

  “立足課堂,教學示範”“聯係組室,師徒帶教”“兼顧管理,提升效能”,隨著“組團式”教育幫扶團隊工作定位的不斷清晰,作用也越來越凸顯。“今年我們(men) 參加高考人數126人,本科上線人數90人,上線率為(wei) 71.43%;本科一段上線人數69人,上線率54.76%。”常途自豪地說。

  讓孩子們(men) 有走出大山的勇氣,也有造福家鄉(xiang) 的能力

  下午3點多,循著一曲悠揚的《友誼地久天長》,記者來到了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一間教室:眼前,在“組團式”教育幫扶團隊音樂(le) 教師闞延俊的指揮下,來自初二年級的15名孩子正吹奏口琴。

  “這是我們(men) 每周一次的音樂(le) 拓展課。”演奏結束,闞延俊熱情介紹,“牧區孩子們(men) 在音樂(le) 方麵很有天賦,雖然這門課才開設一個(ge) 學期,但孩子們(men) 已經掌握了十幾首曲目,支教團隊還發揮優(you) 勢,與(yu) 上海音樂(le) 學院合作,創辦管樂(le) 團。”

  今年13歲的小姑娘南傑昂毛,來自果洛州瑪沁縣下大武鄉(xiang) ,“每次回家,媽媽還有弟弟都特別喜歡聽我講學校生活,下次我要把新學的曲目吹給他們(men) 聽。”

  同樣熱鬧的,還有機器人社團。同學們(men) 在老師王輝雲(yun) 的帶領下,模擬新能源的獲取、儲(chu) 存和使用場景。“我們(men) 的信息技術課是從(cong) 教學生打字開始的,不過孩子們(men) 很聰明也很用功。”王輝雲(yun) 說,經過一年多的學習(xi) ,大家不僅(jin) 基本掌握了計算機基本常識,還不斷摸索創新,在青海省第十三屆青少年機器人大賽上,學校的機器人社團還獲得了中學組二等獎。

  都說教育是去激發、去點燃,用一顆心點亮另一顆心,但在闞延俊和王輝雲(yun) 看來,這也是一個(ge) 雙向互動的過程。“我們(men) 教孩子們(men) 知識,孩子們(men) 也在感染著我們(men) 。”闞延俊說,“從(cong) 小生長在草原上的孩子們(men) 樸實、陽光、熱情,跟他們(men) 在一起很快樂(le) !”

  到青海省博物館、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邀請專(zhuan) 家來校開展書(shu) 法講座,舉(ju) 辦特色體(ti) 育比賽……“接下來,我們(men) 將以科學的教育觀念為(wei) 指導,全麵評價(jia) 學生的成長,以德為(wei) 先、因材施教,將注重學生全麵發展的培養(yang) 模式與(yu) 德智體(ti) 美勞全方位的教育評價(jia) 結合起來,讓孩子們(men) 既有走出大山的勇氣,也有造福家鄉(xiang) 的能力。”常途說。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