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在祁連山唱響
青藏高原東(dong) 北緣,祁連山脈橫亙(gen) 。遠眺,山疊著山,峰連著峰;近觀,雲(yun) 杉、圓柏、白樺密密匝匝,暖陽照耀下,騰起陣陣霧靄。大自然的磅礴偉(wei) 力,將這裏塑成山的海洋、雲(yun) 的故鄉(xiang) 。祁連山不僅(jin) 有舉(ju) 世聞名的美景,更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黃河流域重要水源產(chan) 流地,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you) 先區域。
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祁連山南麓,一股青年力量躍動其間。他們(men) 有的巡山護林,把家安在峽穀深處;有的救助野生動物,為(wei) 生物多樣性保護盡一份力;有的開展科普宣教,立誌把祁連山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近日,記者采訪了3名紮根祁連山的年輕人,體(ti) 會(hui) 他們(men) 對生態保護事業(ye) 的熱愛與(yu) 執著。
張生有檢查植物生長情況。甘海瓊 攝(人民視覺)
張生有
“巡山護林,守護家鄉(xiang) ,再苦再累也值得”
跨溝壑、越險峰,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創建)寺溝生態管護站管護員張生有健步如飛。突然,一群岩羊闖入視野,他從(cong) 背包裏取出被摩挲得泛黃的巡護監測記錄表,認真地寫(xie) 下數字“14”“3”和“1”。
“為(wei) 了節省記錄時間,動物名稱被簡化成了數字。”張生有解釋道,“‘14’代表岩羊,‘3’代表3隻雄性,‘1’代表1隻雌性。”
製定巡護監測記錄規範的,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創建)管理局。2017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經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六次會(hui) 議審議通過,試點正式啟幕。6年多來,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創建)先後設立了40個(ge) 管護站。張生有今年24歲,是管護站年紀最小的管護員。
談起做管護員的經曆,張生有打開了話匣子。他的家鄉(xiang) 位於(yu)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家後麵的山坡上,長滿了雲(yun) 杉、圓柏。小時候,因村民蓋房、生火都需要木材,張生有曾目睹直徑近30厘米的圓柏被成片成片地伐倒,“不僅(jin) 造成水土流失,還破壞了野生動物棲息地。”2020年,張生有主動申請成為(wei) 一名管護員,擔起了守護家鄉(xiang) 的重責。
做好管護員並不容易。幾年來的風吹雨打讓他練就了一雙“鐵腳板”,以及皸裂的雙手、黝黑的麵龐。“每個(ge) 月巡山22天,每次行程十幾公裏,除了撿拾垃圾、協助科研,還得做好林業(ye) 病蟲害監測、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治等工作。”張生有告訴記者。有一次,為(wei) 了安裝監測野生動物的紅外相機,他爬上海拔4070米的高山,因缺氧眼前一黑,至今回想起來都後怕。
最動人的體(ti) 驗往往出現在最艱險的絕地。2021年3月,一隻雪豹誤入農(nong) 戶家中,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的工作人員實施救助後,給它佩戴了衛星項圈。放歸後,根據衛星傳(chuan) 回的路線圖,張生有帶著3名科研人員在崇山峻嶺之中跋涉,餓了啃口饃,渴了灌口涼水,他們(men) 在雪豹的必經之路布設監測相機,半個(ge) 月的時間,步行超過100公裏。看著相機傳(chuan) 回的畫麵,科研人員掌握了雪豹的生存情況,張生有說:“巡山護林,守護家鄉(xiang) ,再苦再累也值得。”
得益於(yu) 管護員們(men) 的傾(qing) 情守護,群眾(zhong) 的生態保護意識逐漸增強。今年5月,一名牧民舉(ju) 報有人偷采柏樹枝葉。張生有核實後,第一時間向森林警察反饋,沒過多久,偷采者便被繩之以法。“管護員就是‘哨兵’,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群眾(zhong) 主動配合我們(men) 的工作,‘哨兵’隊伍正在不斷壯大。”張生有說。
現如今,40個(ge) 管護站統一了設計風格,木質原色的外立麵與(yu) 大自然融為(wei) 一體(ti) 。走進站內(nei) ,健身房、辦公室、宿舍等一應俱全。“站上還給我們(men) 配備了摩托車,巡護起來更方便了。”張生有動情地說,“這裏的山山水水、生靈草木,我要盡力把它們(men) 守護好。”
張玉珍喂養(yang) 岩羊。受訪者供圖
張玉珍
“看到被救助的野生動物恢複活力,特別有成就感”
金秋時節,走進祁連山深處,圓柏、白樺、雲(yun) 杉染上了金色、黃色、紅色,如同調色盤般絢麗(li) 多彩。山腳下,坐落著祁連山國家公園(創建)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站(以下簡稱“救護站”)。一位個(ge) 子瘦小、皮膚白淨的女生早早在門口等待。她叫張玉珍,是救護站的技術人員。
張玉珍畢業(ye) 於(yu) 青海大學動物醫學專(zhuan) 業(ye) ,隨著學習(xi) 的不斷深入,她漸漸打消了選擇專(zhuan) 業(ye) 時的疑惑,對動物救助生出了由衷的熱愛。2021年6月,她主動報考了救護站。人生第一次趕赴祁連山,麵對漸趨坎坷的道路,張玉珍沒有打退堂鼓,反而興(xing) 奮起來:“這樣的地方,該有多少可愛的野生動物呀!”
到了救護站她發現,工作人員清一色的90後,張玉珍1998年出生,是年紀最小的那個(ge) 。那時,救護站還處於(yu) 初創階段,籠舍如何設置、最高承載數量設為(wei) 多少等都是待解的難題,這支年輕的隊伍領的第一個(ge) 任務,就是從(cong) 無到有把救護站建起來。
幾個(ge) 年輕人白天待在工地,監督施工質量,晚上回到縣城,常常徹夜討論建設方案。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們(men) 的努力下,救護站製定了運行製度,根據過往的野生動物救助數據,確定了最高43隻的承載量。2022年7月,一座現代化的救護站在峽穀深處建成,負責野生動物救助,開展野生動物疫源疫病調查等活動。
中午,到了救護站裏的5隻小岩羊的“午餐”時間。張玉珍將犛牛奶倒入鍋中煮沸,晾涼後,耐心地灌入5個(ge) 容量為(wei) 300毫升的奶瓶。“救護站離縣城十幾公裏遠,每3天由專(zhuan) 人下去采購一大桶,必須經過煮沸殺菌,喂奶時溫度不能太高。”談及喂養(yang) 相關(guan) 的內(nei) 容,張玉珍如數家珍。院子裏,她輕輕抱起一隻岩羊,放在膝蓋上,岩羊興(xing) 奮地咕嘟咕嘟大口喝了起來。
張玉珍告訴記者,救護站的動物是牧民、管護員、森林警察發現後,送來或者告知他們(men) 去取回的。
今年7月,有人報警,開車時撞到了一隻麅。“麅的前腿骨刺出來了,你們(men) 快來。”電話那頭的森林警察焦急地說。麅被列入我國《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hui) 價(jia) 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張玉珍和同事們(men) 不敢耽擱,立即趕往現場。大家忙中有序,除了拍照、向當地警方出具野生動物接收報告、采血化驗外,她和同事們(men) 還進行了會(hui) 診,最終確定給麅截肢。“雖然失去了一條腿,但通過野化訓練,它又能奔跑了。”張玉珍說。
據介紹,自成立以來,救護站已累計救助25種96隻動物,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8種,二級保護動物11種。
宿舍裏,電暖器傳(chuan) 來融融暖意。“這裏海拔3034米,電暖器從(cong) 8月開到來年5月,6月和7月山裏下雨時也得開。”張玉珍告訴記者,山裏風太大,她平日裏最喜歡的羽毛球已經許久沒有練過了;有事才下山到縣城逛逛,基本遠離了城市生活……“日複一日守著這座山,會(hui) 無聊嗎?”記者問。“當然不會(hui) ,這裏每天都有新的挑戰,看到被救助的野生動物恢複活力,特別有成就感。”張玉珍爽朗地笑著說。
馬婭玲正在講解。甘海瓊 攝(人民視覺)
馬婭玲
“把祁連山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舉(ju) 頭猶有雪山橫,俯首綠滿祁連川……”在位於(yu)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創建)展陳中心,講解員馬婭玲聲情並茂的講解,配合形式多樣的展陳,讓觀眾(zhong) 感受到了祁連山地貌的豐(feng) 富,紛紛點頭稱讚。馬婭玲笑著告訴記者,對她來說,觀眾(zhong) 對這片神奇瑰麗(li) 的土地產(chan) 生了更深的感觸,就是對她最大的認可。
但在5年前,年僅(jin) 24歲的她初次來到這裏時,惡劣的自然環境就給了她一個(ge) “下馬威”。馬婭玲的家鄉(xiang) 位於(yu) 青海省海東(dong) 市化隆回族自治縣,海拔較低。“到這裏後,睡覺成了難題,因為(wei) 缺氧,頭疼得厲害,必須吃藥緩解。”馬婭玲回憶起當年的情景,皺緊了眉頭。
除了身體(ti) ,全新的工作內(nei) 容對她來說也是挑戰。馬婭玲畢業(ye) 於(yu) 青海大學農(nong) 牧學院農(nong) 林係,但是到了單位後被分配從(cong) 事科普宣教工作。“就拿講解來說,不僅(jin) 要確定內(nei) 容,還要設計敘述方式,讓觀眾(zhong) 產(chan) 生了解的欲望。”馬婭玲曾找同事“訴苦”,同事告訴她:“講得不夠得心應手,是因為(wei) 沉得還不夠深。”
從(cong) 那時起,一有時間,馬婭玲就走進大山深處,尋訪管護員,了解巡護一線的故事;與(yu) 當地牧民聊天,從(cong) 他們(men) 的描述中體(ti) 會(hui) 生態變遷的曆程;不熟悉地理知識,她就請教專(zhuan) 家,還找來關(guan) 於(yu) 祁連山的紀錄片,前前後後總共看了100多部……漸漸地,她發現,管護員的傾(qing) 情守護、牧民對生態環境改善從(cong) 心底生發出的喜悅等等,都令她動容,她也真切地明白了科普宣教的意義(yi) 。
再講解時,自然飽含感情。有一次,馬婭玲帶領祁連縣一所小學的學生們(men) 參觀展陳中心,她給孩子們(men) 講述了油葫蘆管護站管護員德康巡護山林、保護環境的故事。恰巧孩子們(men) 之中,就有德康的女兒(er) 。回家後,女兒(er) 在作文中寫(xie) 道:“有了管護員的保護才有了今天的祁連山,才有了豐(feng) 富的生態資源,我為(wei) 我的爸爸感到驕傲、自豪。”
孩子的真摯表達,感動了許多人,馬婭玲立誌“把祁連山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在與(yu) 孩子們(men) 的交流中,她意識到,麵對不同的參觀者,需要采取不同的講解方式。“比如給小朋友講板塊運動、大地褶皺時,孩子們(men) 不理解專(zhuan) 業(ye) 名詞,我就用捏包子形成褶皺給他們(men) 舉(ju) 例。”為(wei) 了服務好各類觀眾(zhong) ,馬婭玲準備了一份1.5萬(wan) 餘(yu) 字的講解稿,涵蓋了祁連山的自然地理、人文曆史等知識,就算一刻不停地講,也得用一個(ge) 半小時。
“其實,做出堅守祁連山這個(ge) 選擇是一個(ge) 漫長的過程,越深入地接觸它,就越發感歎它的氣勢磅礴。我很慶幸在我的青春裏,能將祁連山的大美傳(chuan) 播給更多人。”截至目前,馬婭玲已在展陳中心為(wei) 研學團隊、高校師生等團體(ti) 講解1150餘(yu) 場次,接待訪客6萬(wan) 餘(yu) 人次。“我希望通過講解,讓更多人了解祁連山,了解國家公園,了解生態保護的意義(yi) ,這項事業(ye) ,我會(hui) 一直做下去。”馬婭玲堅定地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祁連深處,見證堅守的力量
走進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寺大隆自然保護站大岔資源管護站站長王金生的生活,就走進了祁連山甘肅段1400多名默默無聞“守山人”的喜怒哀樂。[詳細] -
【一線講述】為祁連山生態環境貢獻巾幗力量
在我們女子管護隊,最小的隊員隻有24歲。作為大姐,帶著姐妹們為祁連山的生態環境貢獻巾幗力量,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詳細] -
特寫:祁連山下的馬背宣講隊
冬日,地處祁連山腳下的達玉村陽光遍灑。宣講圍繞鄉村振興、生態保護等內容展開,大家夥兒圍著才讓紮西席地而坐,聽得津津有味,還不時插話討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