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公機”穿越千年茶馬古道
11月26日上午,在香格裏拉市獨克宗古城家中,現年80歲的藏族老人和強早早守在電視機前,靜靜等待麗(li) 香鐵路開通直播。
10時30分,直播開始,電視屏幕中,雪域高原歡歌一片,迪慶各族群眾(zhong) 身著盛裝、載歌載舞,共慶鐵路通到家鄉(xiang) ……
12時,隨著發車指令下達,“複興(xing) 號”列車滿載乘客,穩穩駛出香格裏拉站,開向灑滿陽光的遠方。
“香格裏拉到麗(li) 江最快1小時18分可達,香格裏拉到大理最快3小時58分可達,香格裏拉到昆明最快4小時30分可達……”和強靜靜地聽著解說,眼裏流溢出光亮和濕潤。這位出自滇藏茶馬古道重鎮獨克宗馬幫世家的老人,見證過其外公——著名愛國僑(qiao) 領馬鑄材引領馬幫在茶馬古道崇山峻嶺之間的勞頓奔波,經曆過公路修通、機場建成通航、跨入高速公路時代等迪慶無數關(guan) 於(yu) 交通的高光時刻。這一次,他又見證了家鄉(xiang) 結束不通鐵路的曆史,步入“動車時代”。
眼看“複興(xing) 號”動車像一條蛟龍又快又穩地穿梭在熟悉的山水之間,巧妙地串聯起滇西北無垠的壯美風光,和強的話匣子緩緩打開,那些沉澱在歲月長河裏的故事,一個(ge) 個(ge) 活靈活現地浮現出來。
行路難——
“以冰冷的土地為(wei) 墊褥,用冰涼的石頭為(wei) 枕頭,靠星星的光亮看路,把野獸(shou) 的咆哮當作歌聲。”
“我是聽著外公的故事長大的,小時候最喜歡賴在外公懷裏用食指蘸他碗裏的酥油茶再蘸糌粑吃。” 和強微笑著說。在他的印象中,外公馬鑄材總是身著一襲長衫,既威嚴(yan) 又和藹可親(qin) ,在滇藏茶馬古道上磨礪出的超常吃苦精神,愛國愛鄉(xiang) 的赤誠情懷,慈善、謙卑的為(wei) 人處世之道,鑄就了他心中山海一樣的外公形象。
和強出生時,馬鑄材52歲。彼時,馬鑄材已是滇藏茶馬古道從(cong) 事國際商貿赫赫有名的商人。他有自己的馬幫商隊,以經營滇茶為(wei) 主,從(cong) 獨克宗古城將生意做到四川康定,西藏昌都、拉薩,乃至印度,往南開號至雲(yun) 南的麗(li) 江、大理、昆明。他從(cong) 獨克宗一個(ge) 商號的小學徒做起,將成為(wei) 一名滇藏茶馬古道上的“臘都”(趕馬人)這一夢想做到了極致。
馬鑄材生於(yu) 1891年,自小喜歡飼養(yang) 和駕馭騾馬,15歲時跟隨商號老板南下滇南茶廠采購藏茶,北上康藏收購皮毛、藥材,19歲時,成為(wei) 獨克宗最年輕的馬鍋頭,帶領馬幫輾轉在滇藏茶馬古道。“小時候,我隨外公的馬幫去過麗(li) 江,從(cong) 獨克宗古城到麗(li) 江大概需要7天時間,到昆明要一個(ge) 月以上。如若去拉薩,趕馬漢子一路要翻越幾十座大雪山,4000多裏的路需耗費近3個(ge) 月的時間。返程又得一路風塵,再走上3個(ge) 月,必須在大雪封山以前趕回家鄉(xiang) 。”和強回憶說,“一路上,馬幫會(hui) 遭遇悍匪、野獸(shou) 、惡疾,受傷(shang) 、致殘都有可能,有很多不幸的人,永遠留在了路上……”
當時,迪慶境內(nei) 沒有一寸公路,馬是最好的交通工具,生產(chan) 生活全靠人背馬馱,渡江工具主要靠牛皮船、溜索。用溜索過江非常危險,一不小心人馬會(hui) 同時墜入江中。
馬鑄材曾這樣描述趕馬與(yu) 創業(ye) 的辛勞:“以冰冷的土地為(wei) 墊褥,用冰涼的石頭為(wei) 枕頭,靠星星的光亮看路,把野獸(shou) 的咆哮當作歌聲。”身為(wei) 趕馬人,就注定了要長期背井離鄉(xiang) 和勞頓奔波,馬鑄材喜歡喝酥油茶,無論走到哪裏,總要帶上家鄉(xiang) 人製作的土陶罐煨茶,放上酥油和鹽巴,用從(cong) 家鄉(xiang) 帶來的傘(san) 狀竹棍攪拌百餘(yu) 下。“那不光是喝酥油茶,更多的是鄉(xiang) 愁,在那些似乎怎麽(me) 走也走不完的路上,黯然懷鄉(xiang) 的外公,借著喝酥油茶的時光,試圖複製在家鄉(xiang) 的日子。”對此,和強感懷不已。
也就是在這條千百年來無數馬幫在重疊的山巒和奔瀉的江河之中靠著堅韌不拔踏出的漫長小道上,馬鑄材書(shu) 寫(xie) 了援助抗戰勝利的傳(chuan) 奇:抗日戰爭(zheng) 時期,滇緬公路、滇越鐵路被日軍(jun) 炸斷並封鎖,滇藏茶馬古道成為(wei) 西南地區一條重要的國際商業(ye) 通道。國家民族麵臨(lin) 存亡的危難時刻,馬鑄材從(cong) 印度采購大批國內(nei) 急需物資,僅(jin) 卡基布就上萬(wan) 匹,還為(wei) 抗日前線運送了大批國際援華物資。同時他四處奔走,動員商家為(wei) 國募捐,他與(yu) 四戶滇商捐獻25 萬(wan) 元給國家購買(mai) 戰機……
“外公一生中體(ti) 驗最深刻的就是行路難,最希望得到解決(jue) 的也是行路難。他一生做了大量善事,其中,修路架橋方麵付出得最多。他曾捐資修建過下橋頭衝(chong) 江河上 21 米寬的石拱橋、十二欄杆坡險道、縣城現存主幹道的石板路、納赤河的石拱橋、崗曲河上的伸擘橋、資那拉山上的驛道、瀾滄江鐵索橋等。” 和強說。
暢通難——
“搭貨車進城,近半年時間被大雪封在德欽。”
20世紀50年代,隨著迪慶三縣和平解放,交通運輸全靠人背馬馱的迪慶境內(nei) 終於(yu) 有了公路。1952年,黨(dang) 和政府帶領翻身解放的維西群眾(zhong) 修通迪慶有史以來的第一條公路——巨甸到岩瓦的道路;1956年8月,位於(yu) 迪慶境內(nei) 的滇藏公路開工建設……自此,國家每年撥出大量資金,通過以工代賑、民辦工助、民工建勤等辦法,修築州、縣主要幹線,不斷延伸鄉(xiang) 村公路。
“我們(men) 頭一回看到汽車都十分好奇。當時有過這樣一個(ge) 故事:公路修通後,一位熱心的藏族老阿媽,抱了一大捧草給一輛素未謀麵的貨車,擔心車子長途奔波後餓壞了。”和強笑著說。
隨著公路修通,三縣(市)的物資供應主要靠拖拉機、汽車運輸,馬幫慢慢淡出了曆史舞台。
1963年,20歲的和強到德欽縣從(cong) 事林業(ye) 工作,對當時的交通狀況,他記憶猶新:“當時,我們(men) 到德欽工作一般是搭昆明牌貨車,一路風塵,一路顛簸,經常遭遇塌方或車輪子陷在泥坑,從(cong) 中甸(今香格裏拉)到德欽最快要8個(ge) 多小時。放眼整個(ge) 德欽縣城,僅(jin) 有一張美式老吉普。”
1964年10月,晚年榮歸祖國的愛國僑(qiao) 領馬鑄材在昆明寓所中突發心髒病逝世。“當天,我在德欽縣人委辦公樓(土掌房)的廣播中聽聞外公去世的消息,難過極了,無奈山高水遠,白馬雪山路段又開始下雪,隻有朝著東(dong) 南方向磕頭,為(wei) 敬愛的外公遠遠敬上幾炷香。”說到這裏,和強有些哽咽,那不能到達現場與(yu) 親(qin) 人道別的遺憾,一直像刺一樣紮在他的心上,“當時,即便有車,即便沒有雪封山,從(cong) 德欽到昆明大概也要六七天。”
是的,雪封山!雖然通了公路,但交通往來仍然不便。且不說道路建設不足、交通工具缺乏,每年從(cong) 年底到次年春季,德欽縣境內(nei) 白馬雪山路段大雪封山往往持續近半年。暢通難是奮鬥在德欽的青年和強最深的記憶。
“那時候交通不便利,離家的日子很長,工作和生活不僅(jin) 艱苦,還幾經波折。但外公對事業(ye) 的執著,赤誠的愛國愛鄉(xiang) 情懷,慈善與(yu) 謙卑的為(wei) 人處世之道像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引領著我繼續前行。”和強說。
選擇難——
“‘鐵公機’四通八達,出行‘選擇難’。”
1990年底,初步形成以國道、省道為(wei) 骨架,縣、鄉(xiang) 公路為(wei) 支架,人馬驛道為(wei) 網絡的交通格局。
1999年4月30日,迪慶香格裏拉機場建成通航。
“十三五”末,全州196個(ge) 建製村實現100%道路硬化、通郵、通客車,2256個(ge) 村民小組通組公路全覆蓋。
2021年9月29日,香麗(li) 高速公路全線正式投入運營。
……
美麗(li) 的農(nong) 村公路。 (拉茸追瑪 攝)
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迪慶發展進入“快車道”,迪慶高原立體(ti) 交通運輸網越織越密,一張張亮眼的交通成績單的背後,是人民群眾(zhong) 滿滿的出行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交通條件越來越好,出行一年比一年方便,百姓生活幸福指數節節攀升,現在動車也開通了,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非要說什麽(me) 難題的話,我年紀大了,有選擇困難症,那麽(me) 多的出行方式和交通工具,一時半會(hui) 都選不定。”和強笑著訴說他的新“難題”。雪封山帶來的交通不便,也慢慢變成了曆史:德欽縣從(cong) 2009年開始實施了香德二級公路改造,白馬雪山3條穿山隧道實現貫通,總長度近10千米,基本解決(jue) 了大雪封山導致的出行難題。
令和強感歎的是,交通的便利,特別是麗(li) 香鐵路的開通,拉近了昆明、大理、麗(li) 江、香格裏拉的時空距離,讓茶馬古道上的千年古城,從(cong) 隔空相望到山水相連,有了“鄰裏”的感覺。馬幫雖然已經銷聲匿跡,但茶馬古道上依然人氣十足,曾經與(yu) 馬幫命運緊密相連的千年古城——獨克宗,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wei) 了世界的“香格裏拉”一顆集獨特區位優(you) 勢、悠久文化底蘊、優(you) 美自然風光優(you) 勢於(yu) 一體(ti) 的耀眼的旅遊明珠。
如今,和強已經退休23年了。38年的在職時光中,他曾任德欽縣文化館館長、德欽縣文化局副局長、州林科所所長、州林業(ye) 局局長等職,榮獲 “全國綠化獎章”、雲(yun) 南省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退休後,他一直致力於(yu) 滇藏茶馬古道和馬鑄材的研究,在獨克宗古城原馬鑄材故居創辦了香格裏拉茶馬古道博物館,成為(wei) 了一個(ge) 留住馬幫記憶和馬幫精神的人。
11月26日13時許,從(cong) 香格裏拉發出的“複興(xing) 號”列車準點抵達麗(li) 江站。
麗(li) 香鐵路、香麗(li) 高速、國道214虎跳峽段“三路“同框 (李競若 攝)
1小時18分,千年夢圓!世界的“香格裏拉”,大道通衢、鐵龍蜿蜒、銀鷹翱翔的立體(ti) 交通格局已然形成。
便捷通達的香麗(li) 高速。 (鬆學寶 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歡迎您坐著高鐵到迪慶
近日,麗香鐵路開通運營,這條全長139公裏的鐵路起自麗江市,穿越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腹地,止於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裏拉市。[詳細] -
麗香鐵路首個貨運站正式投入運營
為確保首批到達貨物順利卸車,小中甸站從卸車組織、貨物交付、裝卸機具使用等方麵,加強職工技能業務培訓,確保裝卸作業安全有序。[詳細] -
瀘定縣嵐安鄉畫好民族團結進步“同心圓”
今年以來,瀘定縣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月周日”係列活動為契機,因地製宜開展形式多樣的宣教活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