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西藏林芝市雅尼濕地生態保護工作:雅尼風物氣象更新

發布時間:2022-06-24 13:47:00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位於(yu) 雅魯藏布江與(yu) 尼洋河交匯處的雅尼國家濕地公園,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西藏的第一站。

  2021年7月21日上午,剛剛抵達林芝米林機場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尼洋河大橋,聽取雅魯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情況介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堅持保護優(you) 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加強重要江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複,統籌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守護好這裏的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

  雅江兩(liang) 岸,雲(yun) 浮綠水、鳥掠芳洲,雪域高原春的序曲在這裏奏響。2022年4月20日,踏著春天的腳步,記者來到林芝市雅尼濕地巴宜片區,這裏水波蕩漾、草木蔥蘢,一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時的景象。

  “總書(shu) 記站在那兒(er) ,闡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體(ti) ’的理念,這對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尤為(wei) 重要。”時隔近一年,林芝市林業(ye) 和草原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副局長鄭都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雅尼濕地時的情景記憶猶新。在雅尼濕地觀景台,他邊走邊回憶,重溫總書(shu) 記的諄諄寄語和殷殷囑托。

  科技賦能,強化濕地數據監測

  長期以來,由於(yu) 缺少濕地保護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雅尼濕地開展科研監測、科普教育等水平不高,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發揮不明顯。“濕地內(nei) 究竟有多少樹種、多少鳥類,一直是筆‘糊塗賬’。”林芝市林業(ye) 和草原局濕地科科長楊鴻清說。

  針對這一問題,林芝市濕地保護相關(guan) 部門同中國科學院、武漢大學、西藏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完善濕地資源調查監測體(ti) 係,健全濕地保護科技支撐機製;同時,建設濕地生態監測監控站點,開展濕地生態狀況評價(jia) 和動植物監測監控。

  “開展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全麵摸清雅尼濕地資源底數,以更好地保護這裏的生靈草木。”鄭都說。經過近一年的努力,雅尼濕地於(yu) 今年初獲得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批複,同意建設西藏雅尼濕地生態係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濕地科學研究邁出了重要一步。

  2021年以來,林芝市生態環境部門按照全區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以“加強濕地生態調查監測、全麵摸清資源底數,為(wei) 科學規劃和保護提供依據”為(wei) 著力點,與(yu) 西藏農(nong) 牧學院、西藏大學等科研機構簽訂合作協議,依托科研機構人才和技術力量,對雅尼濕地範圍內(nei) 的植被、鳥類、昆蟲等動物、氣象、水文水質等濕地關(guan) 鍵生態環境指標進行調查監測。

  據雅尼濕地22個(ge) 監測點結果顯示,濕地內(nei) 有植物64種,以菊科、薔薇科、莎草科、禾本科植物為(wei) 主;鳥類57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1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鳥類7種;昆蟲154種,包括蝴蝶、甲蟲、蜜蜂、蛾類等。

  去年3月21日,西藏農(nong) 牧學院高原生態研究所副所長羅大慶與(yu) 同事深入濕地科考時,首次在巴宜區米瑞鄉(xiang) 附近的濕地內(nei) 拍攝到110多隻的黑頸鶴大種群。“來雅尼濕地越冬的黑頸鶴越來越多,正說明這裏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羅大慶說。

  監管升級,加大濕地管護力度

  每天早上9點半,一群“藍馬甲”就開始活躍在雅尼濕地叢(cong) 林裏,一個(ge) 夾子、一個(ge) 垃圾袋、一件藍製服,是他們(men) 的標配。他們(men) 就是雅尼濕地管護員。

  “巡護一趟下來,要3個(ge) 多小時。但無論刮風下雨,從(cong) 不間斷。”巴宜區林芝鎮邦納村村民普布介紹說,管護員隊伍於(yu) 2019年7月組建,成員全部來自周邊5個(ge) 鄉(xiang) 鎮的22個(ge) 村,主要職責是清理垃圾、救助野生動物、防止偷盜偷獵和偷挖沙石。“一旦發現采石、挖沙、傾(qing) 倒垃圾和破壞野生動植物等違法違規行為(wei) ,我們(men) 立即上前製止,並上報上級部門。”普布說。

  像普布這樣的管護員,僅(jin) 巴宜片區就有70名。“我們(men) 結合實際,實施‘管理局+鄉(xiang) 鎮+村居’管理模式,采取日常督導與(yu) 群眾(zhong) 巡護相結合的方式,層層簽訂濕地管護目標責任書(shu) ,做到巡護管護不留死角、不走過場,壓實濕地管護責任。”雅尼濕地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次仁卓瑪說,“同時,我們(men) 還積極開展濕地法律法規宣傳(chuan) 工作,不斷提高群眾(zhong) 濕地保護意識和濕地管護水平,有效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雅魯藏布江水係是難得的一塊綠地、綠肺,它的生態還很脆弱,要以保護為(wei) 主,保護住這一塊“淨土”,一起把這件事情做好。

  近一年來,林芝市各相關(guan) 部門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理念,切實增強保護生態、守護林芝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濕地執法檢查,全力保護濕地生態安全,就是舉(ju) 措之一。

  “通過開展環保督察、綠盾行動、森林督察等一係列專(zhuan) 項整治工作,嚴(yan) 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wei) ,逐步加大破壞濕地生態環境的整治力度。”鄭都向記者介紹,去年年底,根據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關(guan) 於(yu) 請核實處理2021年第四批國家濕地公園疑似違建等問題》的函件,林芝市林業(ye) 和草原局及時對雅尼濕地6處疑似違建點進行核查,最後查明,這幾處設施沒有任何環境問題。

  自治區第十次黨(dang) 代會(hui) 上指出,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ti) 觀,立足世界大生態、全國大環境,著眼可持續發展、中華民族的未來,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守護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下一步,我們(men) 將繼續按照區黨(dang) 委、政府的統一決(jue) 策部署,高站位布局、精準化施策、強有力落實,不斷推動雅尼濕地生態保護與(yu) 建設事業(ye) 再上新台階。”鄭都說。

  全民行動,共享生態保護紅利

  “環境變好了,空氣清新了,生活也舒適多了!”家住林芝鎮邦納村的村民達瓦望向一片蔥綠的雅尼濕地,高興(xing) 地對記者說。

  然而,以前的雅尼濕地,卻是人人談之色變的“傷(shang) 心地”。過去,受自然、人為(wei) 等多種因素影響,雅江與(yu) 尼洋河交匯處一帶植被減少、沙化嚴(yan) 重;每到河水泛濫期,洶湧的江水更是肆意破壞良田土地,給周邊村落生產(chan) 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那時候,沙塵天氣頻發,一到下午風沙吹得人眼睛都睜不開。”濕地周邊村民向記者介紹,風沙不僅(jin) 對村裏的房屋造成損壞,也給人們(men) 的健康帶來威脅,支氣管炎、氣喘等病症在這裏很常見。

  轉變發生在2009年。2009年7月,《雅尼國家濕地公園總體(ti) 規劃》通過專(zhuan) 家評審,隸屬巴宜區和米林縣的雅尼國家濕地公園開始了試點工作,雅尼濕地逐漸煥發生機、綠意漸濃。

  2016年,雅尼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掛牌,累計投入資金3010萬(wan) 元,先後實施雅尼濕地保護與(yu) 恢複工程、林業(ye) 改革發展資金雅尼濕地補助等4個(ge) 濕地保護修複工程,並開展濕地公園管理站、宣傳(chuan) 牌、界樁界碑等基礎設施建設,濕地保護功能逐步提升。截至目前,完成植被恢複麵積達1839畝(mu) ,占濕地總麵積的21%。

  與(yu) 此同時,濕地周邊村民也紛紛響應,積極參與(yu) 到防沙造林工程中,其中以巴宜區米瑞鄉(xiang) 色果拉村最為(wei) 突出。2008年,以喬(qiao) 次仁為(wei) 代表的村“兩(liang) 委”把群眾(zhong) 健康放在首位,製定了每年2000到5000畝(mu) 的植樹任務,到現在一直沒有間斷過。“經過全村十多年的努力,我們(men) 村已種下了幾十萬(wan) 棵樹,造林麵積近7萬(wan) 畝(mu) 。”喬(qiao) 次仁滿懷自豪地說。

  據了解,從(cong) “十二五”開始,國家就將包括雅尼濕地在內(nei) 的雅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納入規劃,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先後實施源頭生態修複、幹流河道整治、流域植樹造林、防沙治沙等一係列生態保護與(yu) 修複工程,流域生態環境持續保持良好。目前,雅江流域內(nei) 環境空氣質量優(you) 良率達99.4%、水質均達到或優(you) 於(yu) III類標準。

  “作為(wei) 雅江流域和雅尼濕地的‘環保人’,我們(men) 要始終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守護好這裏的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續寫(xie) 生態保護新篇章,讓生態的紅利切實惠及更多群眾(zhong) 。”次仁卓瑪說。

  不僅(jin) 是雅尼濕地,在全區範圍內(nei) ,普若崗日冰川、岡(gang) 仁波齊雪山、納木錯、雅魯藏布等生態體(ti) 都得到高標準高規格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體(ti) ”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保意識已轉化為(wei) 人們(men) 的環保行動自覺,人人參與(yu) 生態環境保護成為(wei) 時代風尚……一幅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美麗(li) 畫卷正在繪就。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