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乾、次仁曲珍:藏漢夫妻“棄醫從農”帶領農牧民致富
高永乾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ge) 人
次仁曲珍
·拉薩市達孜區人
“我們(men) 是2008年在那曲相遇的,當時我們(men) 在兩(liang) 家不同的醫藥超市工作,參加主管部門組織的活動時便認識了,到夏天的時候就約著一起看賽馬節。”近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ge) 人高永乾在接受《中國新聞》報記者采訪時講述,他與(yu) 妻子次仁曲珍相戀、結婚和帶領家鄉(xiang) 農(nong) 牧民一起奮鬥的故事。
高永乾介紹,自己出生於(yu) 甘肅天水,醫務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便到那曲工作,妻子次仁曲珍則是拉薩市達孜區人。二人戀愛一年多以後,於(yu) 2010年1月結婚。
“我們(men) 兩(liang) 家都是農(nong) 民,父輩們(men) 挺支持我們(men) 的。我阿爸說,隻要他人善良、勤勞,對我好就行,尊重我們(men) 的選擇。”次仁曲珍說,2010年春節及藏曆新年前,他們(men) 在拉薩領完結婚證後,便前往甘肅舉(ju) 辦婚禮,“之前都沒有去過他們(men) 家,第一次去就是結婚。”
高永乾被次仁曲珍的開朗、善良所吸引。他認為(wei) ,結婚過日子,其實不論藏族、漢族,都是一個(ge) 相互包容、理解的過程。高永乾回憶,婚後每年過藏曆新年,妻子都會(hui) 帶他去藏族親(qin) 友家拜年,“我飲食習(xi) 慣偏素,犛牛肉有些不愛吃,然後藏族親(qin) 戚們(men) 很熱情,總是把最好的端上來。”他說,每次做客吃犛牛肉包子,他總是吃包子皮,而妻子次仁曲珍則負責將肉餡吃掉,夫妻二人形成了默契。
婚後,夫妻二人在那曲巴青縣開辦診所。2015年,高永乾和妻子回拉薩市達孜區探親(qin) 時正值農(nong) 忙時節。“一起收青稞時發現,這裏的種植方式相對粗放,雖然現代機械的使用比較普遍,但是田間管理這些談不上精細。”他說,相較而言,二三十公裏外的拉薩市,時令蔬果的售價(jia) 並不低。
“我覺得應該可以做點什麽(me) 事,改善這種狀態。”高永乾說,經過和妻子商議,他們(men) 決(jue) 定嚐試改行,“棄醫從(cong) 農(nong) ”,改善達孜的種植狀況。2016年3月,夫妻二人成立西藏金麥穗農(nong) 業(ye) 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注冊(ce) 資金1000萬(wan) 元人民幣。
第一年,公司以每年800元/棟的價(jia) 格租了28棟小型蔬菜大棚,以900元/畝(mu) 的價(jia) 格流轉了部分土地,以此為(wei) 基礎,發展現代化大棚蔬菜種植和青稞示範種植基地。夫妻二人一邊經營一邊學習(xi) ,積累經驗發展公司。
到2017年時,高永乾和次仁曲珍的公司共流轉土地2200畝(mu) ,擁有蔬菜大棚60棟,其中1600畝(mu) 進行青貯玉米試驗種植,整理出了一套適合青貯玉米高原豐(feng) 產(chan) 的種植技術規程。
高永乾介紹,經過幾年的努力,夫妻二人的公司已發展到現在擁有4000多畝(mu) 土地及90棟大棚的種植規模。目前公司可提供就業(ye) 崗位92個(ge) ,輻射帶動周邊農(nong) 牧民400餘(yu) 戶,累計分紅150萬(wan) 元,支付土地流轉費和大棚租賃費用1500餘(yu) 萬(wan) 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金融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西藏屬於邊疆民族地區,農業銀行在西藏承擔著特殊任務。在金融係統中,521個人工網點幾乎覆蓋到所有鄉鎮,5500多個三農金融服務點也遍布基層鄉村。”[詳細] -
從戰友到親戚 多民族家庭其樂融融
66歲的陳全銀與65歲的才達是多年的老戰友,1976年同在林芝市墨脫縣當兵。40年前,陳全銀退伍。因為車票,兩人相識。才達邀請這位剛丟了車票的漢族戰友暫住自己家。 [詳細] -
一位年輕活佛眼中的西藏佛學院
第二十三世夏仲活佛阿旺洛桑丹增曲吉尼瑪,是西藏佛學院首屆學製班學員,現已畢業多年。采訪中,這位年輕活佛說,過往學習經曆,讓他接受了傳統經院式和現代學院式教育,受益頗多。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