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公裏的遷徙 今年首批黑頸鶴返回林芝越冬
在林芝遷飛途中的黑頸鶴種群。圖由羅大慶提供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類,通常活動於(yu) 海拔3000米以上的開闊農(nong) 田、河穀和濕地,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芝是黑頸鶴的重要棲息地之一。據北京林業(ye) 大學郭玉民教授團隊跟蹤監測,10月30日以來,今年首批黑頸鶴順利從(cong) 青海湖附近繁殖地返回林芝越冬地,遷徙直線距離超過1100公裏。
黑頸鶴是青藏高原的“旗艦”物種,也是高原濕地健康狀況的“天然指示器”。據林芝市林業(ye) 和草原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林芝市各級林草部門不斷加大生態保護力度,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持續改善,黑頸鶴等珍稀瀕危物種保護水平顯著提升。據調查,每年在林芝越冬的黑頸鶴種群數量超過600隻,占我國黑頸鶴總數的3.5%。通過衛星追蹤技術了解到,林芝黑頸鶴遷徙路線也較為(wei) 特殊,相比於(yu) 西藏其他市地黑頸鶴在區內(nei) 短距離遷徙的習(xi) 性,林芝境內(nei) 的黑頸鶴選擇“青海湖-林芝”遷徙路線,幾乎跨越整個(ge) 青藏高原,是國內(nei) 黑頸鶴遷徙距離最長的線路之一。跟蹤數據顯示,每年11月初黑頸鶴帶著當年出生的幼鳥從(cong) 青海湖遷往林芝越冬,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離開林芝越冬地北遷至青海湖繁殖地。遷徙多在氣流上升明顯的白天進行,遷徙速度可達100 km/h,整個(ge) 遷徙需要一到兩(liang) 周的時間。
林芝數量眾(zhong) 多、類型豐(feng) 富、功能多樣的自然保護地為(wei) 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境內(nei) 巴鬆湖國家森林公園、雅尼國家濕地公園、嘎朗國家濕地公園、朱拉河國家濕地公園等保護區域是黑頸鶴的重要越冬棲息地,每年都吸引大批候鳥到此越冬覓食。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林芝市林草局將持續加大野生動物監測調查力度,依托雅尼濕地生態係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等技術平台,不斷提升鳥類等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科學化水平,逐步構建野生動物保護科技支撐體(ti) 係,切實為(wei) 黑頸鶴等珍稀物種的保護工作“保駕護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拉薩林周:黑頸鶴越冬
西藏拉薩林周縣位於拉薩河上遊及澎波河流域,是雅魯藏布江中遊河穀地區黑頸鶴分布數量最為集中的保護區。 [詳細] -
西藏50%以上國土麵積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範圍
中共十八大以來西藏生態環境保護成就新聞發布會10日在拉薩舉行。發布會公布,西藏全區50%以上國土麵積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範圍。 [詳細] -
西藏:多慶湖邊的黑頸鶴
多慶湖位於西藏日喀則市亞東縣堆納鄉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深處。秋日裏,在多慶湖畔覓食的黑頸鶴,與高原的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