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公眾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了哪些科學?

王大鵬 發布時間:2018-03-27 13:22:00來源: 光明網

媒體(ti) 是公眾(zhong) 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特別是在新媒體(ti) 時代,科學信息也通過各種形式展現在公眾(zhong) 麵前,比如,在美國26%的社交媒體(ti) 用戶說他們(men) 會(hui) 跟蹤科學相關(guan) 的頁麵,33%的社交媒體(ti) 用戶認為(wei) 社交媒體(ti) 是他們(men) 獲取科學信息的一個(ge) 重要方式,此外44%的社交媒體(ti) 用戶認為(wei) 他們(men) 會(hui) 在社交媒體(ti) 上查看其它地方看不到的科學新聞。那麽(me) 作為(wei) 信息消費者的普通公眾(zhong) 在社交媒體(ti) 上看到了哪些科學呢?

皮尤研究中心近期發布了一份報告,對臉書(shu) (Facebook)上30個(ge) 科學相關(guan) 的頁麵中130923條信息以及跟蹤這些頁麵的4400萬(wan) 用戶進行了考察,並且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現象。

首先,數以百萬(wan) 計的公眾(zhong) 會(hui) 在臉書(shu) 上跟蹤科學相關(guan) 的頁麵。在對15個(ge) 多平台的機構頁麵和15個(ge) 與(yu) 傳(chuan) 統機構沒有任何關(guan) 聯的獨立頁麵進行的考察中,該研究發現多平台的機構充分利用臉書(shu) 來擴展其粉絲(si) 數量,而獨立頁麵出現的時間較短,但是卻有數量可觀的粉絲(si) ,比如尼爾·泰森有400萬(wan) 粉絲(si) ,比爾·柰有480萬(wan) 粉絲(si) 。

其次,30個(ge) 頁麵有不同的“框架”。每個(ge) 頁麵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雖然它們(men) 都自稱關(guan) 注科學相關(guan) 的一係列話題領域,但是聚焦於(yu) 科學發現的頁麵隻有29%,其他涉及到的框架則包括“你可以使用的新聞”、“促銷或廣告”、“解釋科學概念”、“其他框架”、“對其他帖子的轉發”以及“與(yu) 科學無關(guan) 的其他內(nei) 容”。

第三,這些科學相關(guan) 頁麵上發帖的總量在過去幾年裏急劇增價(jia) ,特別是在多平台的機構頁麵上。總體(ti) 而言,15個(ge) 多平台的機構頁麵自2014年以來發帖總量增加了115%。

第四,獨立頁麵上用戶的平均互動頻率要高於(yu) 多平台的機構頁麵,包括轉發分享、評論、點讚等等。從(cong) 2014年1月到2017年6月,獨立頁麵上每個(ge) 帖子的平均互動數達到14730次,而多平台機構頁麵上的這樣數量僅(jin) 為(wei) 4265.

第五,這些頁麵上參與(yu) 度更高的帖子是沒有額外信息的視頻內(nei) 容,以及呼籲人們(men) 采取行動的帖子和探討科學經費的帖子。這些說明了視頻的重要作用,借用著名科普工作者邱成利博士的話來說就是“一屏勝千圖”。

第六,這些科學相關(guan) 頁麵上多科學話題的著眼點也存在巨大差異。所抽樣的30個(ge) 頁麵中的絕大多數都專(zhuan) 注於(yu) 一個(ge) 或兩(liang) 個(ge) 科學話題。比如Daily Health Tips and Health Digest就聚焦於(yu) 健康和醫學話題。

通過理解上述調查結果有助於(yu) 我們(men) 更好地對科學信息的來源加以理解,並且進而影響公眾(zhong) 對科學議題的觀點和看法。與(yu) 此相對應的是,國內(nei) 也有必要針對社交媒體(ti) 上的科學內(nei) 容進行抽樣調查,從(cong) 而更好地為(wei) 公眾(zhong) 獲取科技信息服務,進一步促進科學信息的傳(chuan) 播與(yu) 擴散,提升公眾(zhong) 對科學的認知,讓科學真正地融入到大眾(zhong) 文化之中。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我國成功研發智能輔助駕駛係統

    記者26日從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獲悉,該部近日成功研製“基於深度學習的智能輔助駕駛係統”,憑借方寸幾厘米大小的嵌入式芯片,可以實現對環境的實時準確智能感知,在目標識別準確率方麵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公開數據顯示,智能駕...[詳細]
  • 藏族人群高原適應機製有新說

    QQ截圖20180327111709.jpg
    10年前西方學者研究發現,高海拔藏族人群與低海拔人群相比,血液一氧化氮水平高出10倍以上。因此醫學界一直認為,一氧化氮升高是藏族人群特有的高原適應生理特征。果真是這樣嗎?我國比較基因組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成果澄清了這...[詳細]
  • 大數據殺熟背後真相:每人都被100-1000個關鍵詞刻畫

    王林劉興隆懷疑,自己可能遭遇了大數據“殺熟”。這位環境工程師經常在全國各地跑。2017年10月,在與幾位同事一起在杭州出差,使用某網約車平台服務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當時他們約了兩輛專車從杭州西溪喜來登酒店同時出發。...[詳細]
  • 科技讓“三農”插上騰飛的翅膀

    導讀在人類發展的曆史長河中,科技就像一根“杠杆”,撬動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前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年來,日喀則市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科技服務“三農”水平,科技為地區農牧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進一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