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中國科技事業加速超越

李貞 發布時間:2018-06-06 11:1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要強盛、要複興(xing) ,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wei) 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5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hui) 、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hui) 上的講話中這樣說。

進入21世紀,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麵對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我們(men) 抓住了可能“同頻共振”,抓不住就會(hui) “擦肩而過”。

習(xi) 近平指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們(men) 總結我國科技事業(ye) 發展實踐,觀察大勢,謀劃全局,深化改革,全麵發力,推動我國科技事業(ye) 發生曆史性變革、取得曆史性成就。”中國的科技事業(ye) 密集發力、加速跨越,這些“曆史性成就”令國人自豪、令世界矚目。

堅持中國特色自主創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近年來,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在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領域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日益成為(wei) 重要的全球創新大國。

2017年4月20日,中國自主研製的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成功發射升空,並於(yu) 4月27日成功完成與(yu) 天宮二號的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這標誌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為(wei) 構建天地往返係統,建設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搭建開放的國際太空科研平台鋪平了道路。

“一分鍾計算能力相當於(yu) 72億(yi) 人同時用計算器不間斷計算32年”,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主任楊廣文這樣介紹采用國產(chan) 芯片製造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2017年11月14日,“神威·太湖之光”第四次榮登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第四十九期)榜首。17日,基於(yu) “神威·太湖之光”係統的應用“非線性大地震模擬”再獲此領域內(nei) 最高榮譽“戈登·貝爾”獎,實現了中國高性能計算應用在該獎項上的蟬聯。中國超級計算機在性能和結構上已經走在世界前沿。

2017年6月25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準動車組被正式命名為(wei) “複興(xing) 號”,並於(yu) 6月26日在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複興(xing) 號”中國標準動車組標誌著中國高速動車組技術全麵實現自主化、標準化和係列化。

“墨子”傳(chuan) 信、“神舟”飛天、高鐵奔馳、“天眼”探空、“北鬥”組網、超算發威、大飛機首飛……近年來,中國抓住科技革命的難得機遇乘勢而上,一批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不斷湧現。

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升至第22位,成為(wei) 唯一進入前25名集團的中等收入經濟體(ti) 。“中國的創新指數排名持續攀升,折射出中國創新‘含金量’的提升。”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順德表示。

2017年,中國國內(nei) 企業(ye) 有效發明專(zhuan) 利5年以上維持率達到70.9%,較2016年提升3.4個(ge) 百分點;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共受理PCT國際專(zhuan) 利申請5.1萬(wan) 件,同比增長12.5%。其中,4.8萬(wan) 件來自國內(nei) ,同比增長12.5%。在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劃分的35個(ge) 技術領域之中,國內(nei) 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高於(yu) 國外來華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的達30個(ge) ,僅(jin) 在光學、醫學技術、發動機、音像技術、運輸等5個(ge) 領域與(yu) 國外存在微弱差距。

“科技創新的主動權實際是國家發展的主動權。麵對機遇和挑戰,我們(men) 要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以‘鼎新’帶動‘革故’,打通從(cong) 科技強到產(chan) 業(ye) 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元喜說。

從(cong) 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到係統能力的提升。中國正憑借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日益崛起為(wei) 世界創新版圖中的“重要一極”。

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

“科學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許多問題的範圍、規模、複雜性不斷擴大,已遠遠超出單一國家的承受能力,使國際大科學合作成為(wei) 一種必然。”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司長葉冬柏說。

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ye) ,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麵對事關(guan) 人類發展前景的共同挑戰,中國始終高度重視與(yu) 相關(guan) 國家構建合作共贏的夥(huo) 伴關(guan) 係,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惠及其他更多國家和人民,為(wei) 解決(jue) 世界性重大科學難題貢獻了許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5月28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ju) 行的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機會(hui) 公告發布儀(yi) 式上,中國正式向世界發出邀請:歡迎世界各國利用未來的中國空間站開展艙內(nei) 外搭載實驗等合作,中國空間站不僅(jin) 屬於(yu) 中國,也屬於(yu) 世界。

“這是曆史上此類項目首次向所有聯合國會(hui) 員國開放!”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主任西莫內(nei) 塔·迪皮波認為(wei) ,中國空間站的國際合作項目將促進人類對空間科技應用的認知,幫助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進入太空。

2013年5月,中非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5年來,中科院17個(ge) 研究機構每年會(hui) 派50多名科學家來到非洲進行合作研究,中方派駐肯尼亞(ya) 的科研管理團隊也為(wei) 研究中心的運營作出了重要貢獻。

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中國也在積極參與(yu) 和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

2月27日,“數字絲(si) 路國際科學計劃”曼穀國際卓越中心在泰國首都曼穀成立。“數字絲(si) 路國際科學計劃”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組織、聯合國際專(zhuan) 家於(yu) 2016年正式發起,全球共設有8個(ge) 國際卓越中心,分布在亞(ya) 洲、歐洲、非洲和北美地區。目前,“數字絲(si) 路國際科學計劃”已有48個(ge) 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加,並向全球發布《數字絲(si) 路科學規劃書(shu) 》,為(wei) 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

“‘數字絲(si) 路’正不斷在國際範圍內(nei) 得到認可。”“數字絲(si) 路國際科學計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dong) 表示,“數字絲(si) 路”服務美麗(li) 中國和“一帶一路”建設,將為(wei) 促進沿線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

“家人以後終於(yu) 不用年年辦簽證了,真是解決(jue) 了我們(men) 的大問題!”國家“千人計劃”專(zhuan) 家、人工晶體(ti) 高科技企業(ye) 愛博諾德創始人解江冰激動地說道,自己的家人再也不用因為(wei) 外籍身份而需要頻繁地申請簽證,節省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這得益於(yu) 今年2月27日,中央組織部、科技部等中央和國家有關(guan) 部門會(hui) 同北京市委、市政府,聯合印發的《關(guan) 於(yu) 深化中關(guan) 村人才管理改革構建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引才用才機製的若幹措施》。該文件允許中國籍高層次人才的外籍配偶及子女,通過直通車程序申請永久居留,並在開放國際人才、引進使用等四方麵提出了20條改革舉(ju) 措,為(wei) 國際人才進得來、留得下、融得進、幹得好創造了政策條件。

解江冰一家“苦惱”的迎刃而解隻是中國滿懷誠意廣納天下英才的一個(ge) 縮影。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人才隊伍建設得到高度重視,中國正在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同時,中國對人才的吸引力也在持續增強。例如,中國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千人計劃”已累計吸引國外各類高端人才7000餘(yu) 人,“萬(wan) 人計劃”已累計支持2500餘(yu) 名各類創新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每年有60多萬(wan) 人次的境外專(zhuan) 家來華工作。

美國《福布斯》雜誌在2018年3月的一篇報道稱,“中國日益成為(wei) 吸引全球人才的中心,不斷推出利好政策,吸引外籍人才到中國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選擇一畢業(ye) 就回國;許多人放棄在華爾街或矽穀的不菲收入,奔向北上廣深。”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如何用好、用活科技人才同樣不容忽略。

近年來,中國不斷完善科技人才評價(jia) 機製和激勵機製,打破約束科技工作者的條條框框,努力不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2017年,《關(guan) 於(yu) 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you) 化服務改革的若幹意見》正式發布,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jun) 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jue) 策權。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分類推進人才評價(jia) 機製改革的指導意見》,對現行人才評價(jia) 標準進行係統科學分類,對不同類型人才不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

“我在實際應用方麵做出的成果,也在評價(jia) 上有了體(ti) 現,比以往更靈活了。”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溫廣瑞認為(wei) ,人才分類評價(jia) 改革讓一些科研人員不必再“追著論文跑”。“比如在我們(men) 學院,就將人才評價(jia) 分為(wei) ‘三個(ge) 麵向’——麵向國際學術前沿、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這對於(yu) 科研人員各展所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也注重培養(yang) 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領軍(jun) 人才,把握住製勝未來的先機。例如浙江實施“青年科學家培養(yang) 計劃”,從(cong) 高校、科研院所遴選青年科技人才到重點企業(ye) 研究院工作,保留原單位待遇,企業(ye) 向青年人才發放每年不少於(yu) 5萬(wan) 元的工作津貼。寧夏銀川通過實施“千名青年人才成長工程”“363人才培養(yang) 計劃”等係列本土人才培養(yang) 工程,不斷激發本土人才活力。

“人才是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科技部部長王誌剛表示,將繼續創造良好的條件,讓聰明才智和創造潛力競相迸發;將加強人才激勵,提高廣大科技人員的獲得感,下大力氣引進國家急需的高精尖緊缺人才,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李貞 時宏強 張雅淩)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科學精神是曆久彌新的發展要義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氣質。中國發展已進入新時代,改革創新是新時代中國至為鮮明的一個特質,而科學精神就是改革創新“皇冠”上璀璨奪目的一顆“明珠”。這些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加快進步、創新和普及,科學...[詳細]
  • 求實、創新、愛國:科學精神的時代標簽

    “當年搞‘兩彈一星’時,我們國家的物質基礎匱乏,工業基礎極差,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為了實現國家目標,克服重重困難,靠的就是一種精神。在任何時候,精神都是靈魂,是支撐事業發展的靈魂。”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院士近日在...[詳細]
  • 創新能力向哪兒要

    近年來,中央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確提出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麵對如此光榮的使命,我們應把握世界科技發展大勢,理性判斷我國科技發展所處的階段及其與國家發展需求之間的...[詳細]
  • 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走過了一段極不平凡的發展曆程。從創新驅動發展方麵講,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麵實施,科技創新取得曆史性成就。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戰略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