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時代,我們還具備讀厚書的能力嗎?
碎片化時代,我們(men) 還具備讀厚書(shu) 的能力嗎?
主題:《行讀中西的人文課》上海發布會(hui)
時間:2021年12月5日
地點:上海圖書(shu) 館
嘉賓:
樊 陽 “人文行走”公益人文閱讀推廣者
王 勝 佰特教育創始人
簡 平 作家、劇作家、媒體(ti) 人
郭初陽 中學語文教育研究者
是不是離開學校 我們(men) 就不再需要讀書(shu) 了?
主持人:今年是樊陽老師執教30周年。一直以來,樊陽老師都提倡“人文行走”教育理念,堅持做“人文行走”公益人文閱讀推廣活動,他多年的堅持也成就了今天這套書(shu) ——《行讀中西的人文課》。
碎片化和信息化時代,閱讀是我們(men) 非常關(guan) 注的一個(ge) 話題。今年尤其是這樣,在“雙減”的政策背景下,我們(men) 的教育何去何從(cong) ?今天我們(men) 非常有幸請來幾位新媒體(ti) 和創新教育的老師,跟樊陽老師共同探討。想問一下各位嘉賓,怎麽(me) 樣看待我們(men) 現在的閱讀現狀?
王勝:我倒覺得這個(ge) 碎片化時代,跟我們(men) 小時候相比,閱讀舒適了很多——可讀的東(dong) 西多了很多,時間其實也未必少了很多。主要是你不知道怎麽(me) 選擇了,這是現在閱讀中一個(ge) 很大的困難。我大學畢業(ye) 去書(shu) 店工作了6年,整天守著書(shu) 。一個(ge) 書(shu) 店幾萬(wan) 冊(ce) 書(shu) ,隨便你拿一本,我都知道它在哪個(ge) 書(shu) 架第幾排什麽(me) 位置。現在你再到書(shu) 店裏看,覺得本本都是好書(shu) ,不知道看了多少,可以隨便挑了,但信息量太大,你必須要學會(hui) 選擇適合自己的書(shu) 。
現在的閱讀,是手指的年代,也是一個(ge) 非常難以選擇的時代。再加上我們(men) 有很多電子化的閱讀——不能說它不是閱讀——很多人的文章通過微信、知乎,或者其他什麽(me) 方式傳(chuan) 播起來了,就是好文章,無論是在紙上還是電子屏幕上。它也占據很多的時間。總的來說這個(ge) 年代閱讀隨手可及,選擇特別難,特別重要。
樊陽:我這套書(shu) 就主要是針對現在這樣一個(ge) 碎片化時代,以中學生為(wei) 主體(ti) 的人(也包括各個(ge) 年齡層的人),麵臨(lin) 的一個(ge) 窘境和困境——就是當我們(men) 離開學校,我們(men) 是不是就不再需要讀書(shu) 了?我做老師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這樣一個(ge) 問題。
到上海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覺得這個(ge) 問題越來越嚴(yan) 重。除了像課代表這一類學生還有一些讀書(shu) 的興(xing) 趣以外,對大多數同學而言,讀書(shu) 已經不是第一要求、第一興(xing) 趣,他們(men) 更多的時間讓給了計算機——當時我們(men) 那個(ge) 班級叫計算機特色班,在當時是非常時髦的。那個(ge) 時候說計算機,一般就是最最頂級的,於(yu) 是同學們(men) 更多的興(xing) 趣是在這裏。當時還沒有網絡,學生們(men) 都在學圖畫、漫畫、影像這些東(dong) 西。相對的,看書(shu) 就比我以前在陝西教書(shu) 時少多了。再往後,應試教育這種情況之下,讀書(shu) 的人越來越少——我直接麵對的對象是學生,但學生們(men) 都不再熱愛讀書(shu) 。我覺得這件事非常可怕——如果處在學習(xi) 時段的人,不是把讀書(shu) 作為(wei) 生活的主旋律,那我覺得這個(ge) 教育肯定出了問題。
如果社會(hui) 上的人更加不讀書(shu) 的話,那是不是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這個(ge) 未來,不可避免地會(hui) 讓人感覺到有些憂心了?實際上我的這套書(shu) 是從(cong) 這樣的一個(ge) 思路開始,堅持了人文講壇,並且通過人文講壇再滲透到日常,把讀書(shu) 的種子教給我的學生,讓他們(men) 在最需要讀書(shu) 的年齡能夠喜歡讀書(shu) 。
除教科書(shu) 外 中學時代有讓你難忘的一本書(shu) 嗎?
簡平:今天嘉賓中的三位都是教育家。我現在也在講課,從(cong) 小學生講到初中生,講到高中生,而且我自己還在大學本科教課,今年開始帶碩士研究生,但我隻能算是半個(ge) 老師對吧?你們(men) 發現沒有,三位專(zhuan) 家都是做教師的,在學校裏麵的,而他們(men) 說現在學生不讀書(shu) 了。你們(men) 覺得奇怪嗎?我們(men) 的學生每天去上課,和爸爸媽媽再見的時候都是這樣說——“我讀書(shu) 去了”,那你怎麽(me) 可以說我們(men) 孩子不讀書(shu) 了呢?所以我想,可能現在你們(men) 說的“讀書(shu) ”和我們(men) 通常家長或者社會(hui) 上說的“讀書(shu) ”不是一個(ge) 概念,這個(ge) 問題很值得和大家探討探討。
2019年疫情還沒開始的時候,我整個(ge) 暑假是在美國。因為(wei) 時間比較長,我自己租了一個(ge) 房子,就在紐約哈德遜旁邊的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我的室友都是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的博士研究生,而且都是我們(men) 中國的研究生。跟他們(men) 聊天的時候,我就問他們(men) ,你們(men) 在中學時代,比如說初中或高中(他們(men) 都是讀理科的),有讓你們(men) 最難忘的一本書(shu) 嗎?結果我三個(ge) 室友沒有一個(ge) 能回答出來,都對著我看,覺得你問的問題太莫名其妙了。我就說那你告訴我你讀的哪些書(shu) ?他們(men) 說不就是語文書(shu) 、數學書(shu) 、物理書(shu) ,教科書(shu) 嗎?我這才知道,他們(men) 說的讀書(shu) 就是“讀教科書(shu) ”。
那麽(me) 今天我們(men) 其實還有一個(ge) 問題,就是剛才王勝老師也說到的,閱讀碎片化能算是閱讀嗎?我個(ge) 人認為(wei) 隨著整個(ge) 社會(hui) 的信息化程度提高,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將來閱讀的方式、閱讀的形式、閱讀的手段隻會(hui) 越來越豐(feng) 富,因此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我們(men) 今天完全排斥電子閱讀,我認為(wei) 這也是不現實的。
那麽(me) 再反過來說,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說它碎片化閱讀?是因為(wei) 大家發現沒有,我們(men) 每次讀的是什麽(me) ?都是比較短的,對吧?我們(men) 每次讀一個(ge) 比較長的文章,它都給你事先寫(xie) 好了“閱讀該文需用時3分鍾、5分鍾”,甚至最長的時候告訴你20分鍾,心裏麵先有一個(ge) 大概。這樣的話,大家就知道這是碎片化閱讀。
可是我覺得這個(ge) 碎片化的閱讀也要看的。整個(ge) 人類文明的文學發展史到現在,至少我自己所看見的,作為(wei) 今天的文學作品,有漫長而浩浩蕩蕩的、波濤洶湧的、長長的長篇小說,動不動三卷五卷的。我曾經拍過一個(ge) 電視劇,我們(men) 中國非常著名的一個(ge) 現代作家,四川的李劼人。他和巴金都是30年代去法國留學,然後回到上海,兩(liang) 個(ge) 人共同寫(xie) 了一個(ge) 三部曲。要麽(me) 不寫(xie) 長篇小說,要寫(xie) 就寫(xie) 三部曲,《家》《春》《秋》,對吧?
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作家,我都看過他們(men) 散文化、隨筆化的東(dong) 西。很多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都是隨筆,一段一段並不多,一段也就兩(liang) 三百個(ge) 字。比如大家看過很多尼采的著作,他從(cong) 來沒有長篇大論,都是很短的,除了他的個(ge) 別作品。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我說我們(men) 可能也應該接受碎片化閱讀。隻是有一個(ge) 問題,當你隻閱讀某種形式的作品,那對你是一種損失。因為(wei) 這是一個(ge) 多元化的時代、多元化的文化,多元化的閱讀手段之下,你隻選擇讀短的不讀長的,那就是損失,就不完整。僅(jin) 此而已。
那麽(me) 讀長篇,讀那麽(me) 厚的書(shu) 是要訓練的,而且這個(ge) 訓練我覺得是一個(ge) 過程。通過訓練你會(hui) 發現讀長的,有讀短的無法企及的閱讀的快樂(le) ,或者閱讀的收獲。所以說我們(men) 不能說得到這個(ge) 、放棄那個(ge) ,而是都要有,不然我覺得連人都是不完整的。所以我跟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的中國博士研究生說,我覺得很遺憾,因為(wei) 我覺得你的人生是有缺失的,在中學時代居然沒有一本書(shu) 留下印象,你想想看你能夠走多遠。
什麽(me) 樣的閱讀能夠帶領孩子 終身喜歡上閱讀這件事?
郭初陽:我覺得還有些因素可能也客觀上導致了碎片化閱讀。
絕大部分中小學教材裏麵的文本,是短小輕薄的,因為(wei) 篇幅、容量很有限。一直到現在還是這個(ge) 樣子,語文書(shu) 作為(wei) 小朋友通向文學的一個(ge) 途徑,它的選文本身客觀上導致一個(ge) 碎片化。
還有一點,我們(men) 已經習(xi) 慣了這種現代的教育方式。四五十年之前有一個(ge) 美國作者叫伊萬(wan) ·伊利奇,寫(xie) 過一本很驚世駭俗的書(shu) ,後來是南大一個(ge) 教授翻譯的,叫《非學校化社會(hui) 》。他的意思就是說,學校是一個(ge) 工業(ye) 社會(hui) 的產(chan) 物,不需要學校,我們(men) 隻需要有書(shu) 店就可以了。我們(men) 跟著簡平老師一起讀劇本、學拍攝多有意思,對吧?跟著樊陽老師一起人文行走多有意思,為(wei) 什麽(me) 一定需要學校呢?學校基於(yu) 工業(ye) 社會(hui) 所建立的這樣一種學製帶來的一種課程化,它勢必會(hui) 導致一個(ge) 碎片的閱讀。
昨天晚上我參加了一下樊陽老師的人文讀書(shu) 會(hui) ,從(cong) 6點多開始一直到9點結束,兩(liang) 個(ge) 多小時的時間。最後說“你們(men) 可以走了”,竟然沒有一個(ge) 人動身的,都還在那邊繼續逗留著。到了現場你就會(hui) 體(ti) 會(hui) 到那麽(me) 一個(ge) 微型的學習(xi) 共同體(ti) ,大家圍繞同一本書(shu) 的研討和熱愛,那種帶有溫度的、讓人不舍離開的、非常美妙的感覺。
王勝:閱讀確實都是私人化的事情,但是大家為(wei) 什麽(me) 要閱讀呢?就像剛才郭老師說的,一個(ge) 就是熱愛。那熱愛什麽(me) 呢?我覺得有三種不同的閱讀類型:一種比方說我們(men) 看小說,我剛才買(mai) 了一本史鐵生的《命若琴弦》,讀文學性、藝術類的圖書(shu) ,你會(hui) 沉浸到文學、藝術之美之中去,那是你可以欣賞的東(dong) 西。
第二種是應用型的書(shu) ,比方說我們(men) 是搞管理學的,你可以看什麽(me) 叫企業(ye) 家精神,什麽(me) 叫創新精神,什麽(me) 是執行力。應用起來,趕快看看馬上用,這是一種。
還有一種是學術性閱讀。像我們(men) 自己學院,孩子第一年上的就是博雅教育。“中國曆史”課用的教材是什麽(me) 呢?史景遷的曆史。我們(men) 把史景遷的曆史書(shu) 作為(wei) 教材,讓孩子來學近代中國史。那這是一種學術性的閱讀。我覺得不同的閱讀方式,不同的內(nei) 容給你帶來的快樂(le) 是不一樣的。
碎片化閱讀時代很重要的一點,你如何能夠養(yang) 成讀一本厚書(shu) 的能力?關(guan) 鍵是如何從(cong) 中得到快樂(le) 。你願意花時間讀厚厚的一本本書(shu) ,是因為(wei) 它帶來的快樂(le) 是你別的東(dong) 西帶不來的。讓孩子能夠體(ti) 會(hui) 不同類型的閱讀帶給他的快樂(le) ,這是使一個(ge) 人能夠長期閱讀的一個(ge) 重要的點。
《行讀中西的人文課》雖然很厚,但它是趣味性、文學性、知識性融合為(wei) 一體(ti) 的,這樣的閱讀能夠帶給孩子的,可能是讓他終身喜歡閱讀這個(ge) 事。
建立人和人之間的關(guan) 係 這才是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學校的原因
簡平:我們(men) 說到教科書(shu) ,那語文和文學究竟是不是同一個(ge) 概念?這個(ge) 很重要。事實上我認為(wei) 語文和文學真的還是有所區別的。我自己有很多老師朋友,他們(men) 真的是不讀書(shu) 的,從(cong) 來不讀兒(er) 童文學,也不讀文學書(shu) 。我會(hui) 跟他們(men) 說:“你自己都不讀書(shu) ,你怎麽(me) 讓孩子去讀書(shu) ?”甚至孩子讀書(shu) 都比他讀得好。
有一天我去做了一個(ge) 實驗。我帶了上海一所很著名學校的五年級的孩子到上海時光書(shu) 店,給每個(ge) 人100塊錢,讓他們(men) 自己去選書(shu) ,老師家長別跟上。結果孩子選擇的所有書(shu) 都是出乎我們(men) 意料的——都不是什麽(me) 教科書(shu) ,甚至更多是哲學書(shu) ,是探索自然的——而且這個(ge) 自然距離我們(men) 的感知已經是好遙遠的,比如說人類發展前期的,還沒有人類的時候整個(ge) 世界的狀況;包括一些未來,像《時間簡史》等等。這都是我們(men) 不能想象的。
剛才我們(men) 兩(liang) 位老師都說了,要培養(yang) 孩子的閱讀習(xi) 慣。我覺得習(xi) 慣還不行,要培養(yang) 自己一生閱讀的方式。當閱讀成為(wei) 自己人生方式的時候,閱讀才真正是上了一個(ge) 境界,上了一個(ge) 高峰。那麽(me)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men) 就要多看書(shu) ,不是僅(jin) 僅(jin) 看教科書(shu) 。
我曾經讀過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大江健三郎寫(xie) 的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就叫《孩子為(wei) 什麽(me) 上學?》我非常讚同。孩子要接受知識,那你在家也可以接受知識呀。讓孩子去玩遊戲,那他在家裏也可以遊戲啊,他到公園、到迪士尼去遊戲就好了,他為(wei) 什麽(me) 要去上學?他說歸根結底上學是建立人和人之間的關(guan) 係,我覺得這才是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學校的原因。
發現沒有,將來隨著我們(men) 整個(ge) 科技手段的發展,包括疫情發生以後線上教學讓大家不得不接受,線上的教育也將是一個(ge) 發展的趨勢。可是如果僅(jin) 僅(jin) 這樣來讀書(shu) ,我覺得是不夠的。我們(men) 應該要養(yang) 成一個(ge) 人生的生活方式。所有的學科,不管語文也好、數學也好、物理也好、化學也好、英文也好,我認為(wei) 它都是一種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人文是什麽(me) ?無非就是三點:第一,我們(men) 至少要知道人類文明已經出了多少成果,我們(men) 要去珍視它;第二,我要知道整個(ge) 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當中,到今天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還要有理想,還要有追求。因為(wei) 這個(ge) 世界並不美,我們(men) 還要把這個(ge) 世界建設得更好,我們(men) 要通過閱讀來實現這一目標;第三,成為(wei) 一個(ge) 完整、健全的人。讀書(shu) 是幫助一個(ge) 人成為(wei) 健全的人的方式。一個(ge) 人在這個(ge) 社會(hui) 上生活,你和人家拚什麽(me) ?不就是拚人格嗎?拚到最後就是你的人格魅力。這個(ge) 人格是怎麽(me) 來的?我覺得人格的塑造更多是來自讀書(shu) 。
有狂熱閱讀興(xing) 趣的小朋友 最終都會(hui) 逐漸走向偉(wei) 大的書(shu)
主持人:能否請老師們(men) 談談一個(ge) 小的環境閱讀——家庭閱讀。王勝老師,您家有兩(liang) 個(ge) 女兒(er) 是吧?這個(ge) 時代您是怎麽(me) 營造家庭閱讀氛圍的?
王勝:老大現在是大學三年級,在加拿大讀書(shu) 。老二現在小學五年級。兩(liang) 個(ge) 人差10歲,那有點特殊,跟差5歲以內(nei) 的情況有點不一樣。
我們(men) 家的臥室、書(shu) 房、客廳,哪裏都有書(shu) ,老大可能從(cong) 小受熏陶,就很喜歡讀書(shu) 。當然我們(men) 也有睡前給孩子讀故事的習(xi) 慣,我記得《希利爾藝術史》《希利爾世界史》,我都每天一章跟她讀完。所以老大上小學就可以讀小說了,一直到現在大學三年級,她還是特別喜歡閱讀。中英文讀了很多,寫(xie) 得也很多,也參加了樊陽老師的人文行走,特別興(xing) 奮,可以看很多的書(shu) 。
老二從(cong) 小也生活在一個(ge) 非常濃厚的書(shu) 香環境裏,但是老二就不讀書(shu) 。嚐試了很多方法,她不是特別喜歡讀書(shu) ,她就喜歡一類書(shu) ——偵(zhen) 探類,所有偵(zhen) 探書(shu) 她都看得起勁,還喜歡看搞笑的漫畫。特別喜歡動腦筋,就是書(shu) 中有一點這種小細節的東(dong) 西,她就特別喜歡琢磨,像福爾摩斯的漫畫版、文字版都很喜歡,看了跟我討論。我發現她很多字也讀不出來,但是她在討論案件的時候,可以觀察到很多的細節,比如這個(ge) 窗戶蛇怎麽(me) 爬進來的,怎麽(me) 下來的……她從(cong) 這一類的書(shu) 裏麵,看到了世界。
我後來想兩(liang) 個(ge) 孩子就不要比,各有所長,各有各的方向就好了。
郭初陽:家庭閱讀氛圍營造其實也很簡單,我經常跟家長推薦一本已經出了十幾年的書(shu) ,叫《閱讀的力量》。它講得很簡單,就像王老師說的,小時候睡前讀故事、家裏麵隨處都有觸手可及的書(shu) 籍。優(you) 質的書(shu) 籍,不強迫小朋友閱讀,但是他想要讀哪一本書(shu) ,隨手可得。所謂自由自主的閱讀,是指你想讀就讀,不讀就不讀,隨時可以讀,也隨時可以不讀,沒有壓力,沒有任務,沒有檢測,沒有課後練習(xi) ,沒有考試。
其實小朋友很喜歡閱讀,而且還是一個(ge) 深度閱讀的閱讀者。《閱讀的力量》這本書(shu) 專(zhuan) 門有一章講到,哪怕一本漫畫書(shu) ,隻要它能夠激起一個(ge) 小朋友閱讀的興(xing) 趣,它也是好的。而且當一本書(shu) 喚醒了一個(ge) 小讀者狂熱閱讀興(xing) 趣,從(cong) 此以後體(ti) 會(hui) 到“哇,閱讀太美好了”,躲在被窩裏都要閱讀,頂著被老師沒收的風險也要讀,諸如此類它稱這樣的書(shu) 為(wei) “全壘打書(shu) 籍”。有狂熱閱讀興(xing) 趣的小朋友,最終都會(hui) 逐漸走向偉(wei) 大的書(shu) 。剛才簡老師說的,給你100塊錢去買(mai) 書(shu) ,他一定會(hui) 挑選那些比他層次稍稍高一點的書(shu) 籍來提升他自己,特別有意思。
王勝:其實孩子通過閱讀就培養(yang) 了他的鑒賞能力、他選擇東(dong) 西的能力,這很重要。我們(men) 自己學院講的博雅教育其實也一樣,培養(yang) 孩子的三種素養(yang) :一種就是鑒賞能力,知道什麽(me) 是好的,什麽(me) 是不好的,他會(hui) 挑選適合他的東(dong) 西;第二個(ge) 是他的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出自己的見解。第三個(ge) 就是責任感,他對於(yu) 社會(hui) 的責任感,對家庭的責任感、自己的責任,人格的養(yang) 成。這三個(ge) 方麵是博雅教育帶來的,這個(ge) 主要來自於(yu) 閱讀和討論,我覺得家庭中有這個(ge) 氛圍的話就會(hui) 好一些。
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閱讀 帶給你力量、勇氣、想象、溫暖
主持人:剛才講到《閱讀的力量》,我知道簡平老師在2011年碰到人生的低穀,那個(ge) 時候閱讀是如何給到您力量的?
簡平:2011年的時候,我突然得了癌症。我母親(qin) 陪伴了我整整一年,一年過後,突然她說不舒服,去看病也是晚期肝癌,醫生說最多半年到一年。這種情況下,我們(men) 說好了,我們(men) 沒多少時間了,我們(men) 要像樊陽老師說的那樣,趕緊去行走。我就帶著我母親(qin) 到處走,我母親(qin) 後來活了兩(liang) 年零4個(ge) 月,這段時間我們(men) 真的是走了許許多多地方。
我以前從(cong) 來沒有跟母親(qin) 讀過一本書(shu) ,有一天中國作家協會(hui) 讓我去北戴河療養(yang) ,我帶上了我的母親(qin) 。有一天我跟我媽媽說我們(men) 讀書(shu) 吧,我們(men) 一起走那麽(me) 多的路,我們(men) 做自己人生第一次親(qin) 子閱讀。我媽媽70多歲了,我50多歲了,我們(men) 讀了《猜猜我有多愛你》。讀完以後,大概有10分鍾,我和我母親(qin) 都沒有說話,隻聽到海濤陣陣,藍天白雲(yun) 。我就覺得我想對母親(qin) 說的,母親(qin) 想對我說的,我們(men) 心裏麵都接收到了。
所以我就覺得閱讀對一個(ge) 人來說,它會(hui) 給你帶來希望、力量、溫暖。這樣的閱讀難道不是你人生當中不可缺少的嗎?閱讀真的會(hui) 給你帶來你想得到的,比如說力量、勇氣、想象,比如說我剛才說的,溫暖。
樊陽:大家剛才說到的幾個(ge) 方麵,正好契合了我在這幾十年當中所思考、所發現的一些問題,以及自己做的一些實踐。我一直覺得如果隻是教科書(shu) 的學習(xi) ,語文的實踐實際上是不完整的。那麽(me) 通過我們(men) 這樣一個(ge) 人文閱讀,實際上打破了這樣一種碎片化,實現了用人類文明最精粹的東(dong) 西來貫通一個(ge) 人對於(yu) 世界、對人的生命的理解。這也是我們(men) 麵對碎片化時代一個(ge) 很重要的修行方式。
最初我也像文學青年一樣,基本上著重閱讀的都是文學的。但是後來我發現每個(ge)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他的興(xing) 趣點是不一樣的,他們(men) 也不是都喜歡文學。所以我後來的講座,就不再是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文學,而總是把曆史、地理、藝術、科技等各個(ge) 方麵結合起來。我們(men) 現在特別強調“融合化”課程,它實際上更能夠滿足不同興(xing) 趣點的孩子,激發他們(men) 閱讀的興(xing) 趣。再就是我們(men) 做了很多年的人文行走,通過行讀這樣一種實踐方式,把書(shu) 本閱讀和生活實踐做了一個(ge) 緊密的結合。
這樣一個(ge) 人文行讀其實後來又打破了年齡的限製,現在已經有很多家長參與(yu) 其中了。今天到場的就有不少是家長帶孩子一起來的,有更多的家長也認識到,行讀行讀,邊讀邊行,其實是人的生命曆程的本質的體(ti) 現。所有年齡的人都應該有這樣一個(ge) 意識和修行方式、生活方式,它會(hui) 帶給我們(men) 終生的幸福。整理/雨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