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中華文明

發布時間:2022-01-04 16:0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楊共樂(le) (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yu) 史學史研究中心主任)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曆史認知是曆史自信的重要基礎”。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曆史。要準確認識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就必須將中華文明放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去思考。

  

  從(cong) 世界曆史上看,中華文明確實是唯一的從(cong) 未斷流的原生文明,具有強大的融合力、內(nei) 化力、延續力和凝聚力。

  在人類曆史上,有幾大原生文明,它們(men) 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就舊大陸而言,主要有兩(liang) 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黃河-長江流域文明。此外,還有地中海東(dong) 部愛琴海和巴爾幹半島的克裏特·邁錫尼文明。遺憾的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地中海東(dong) 部愛琴海和巴爾幹半島克裏特·邁錫尼文明都沒有走出青銅時代,就消亡了。進入鐵器時代以後,兩(liang) 河流域的文明、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也逐漸消亡了。稍後,位於(yu) 南歐的次生文明如巴爾幹地區希臘人的政治文明以及強盛一時的西羅馬帝國政治文明發展進程也被打斷。而中華文明雖然曆經艱難,但還是成功地走出了青銅時代,走出了鐵器時代,始終保持著向前發展的態勢。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上兼容並包。曆史表明,中華文明不但沒有中斷,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居於(yu) 世界領先地位。

  中華民族高度重視人在曆史中的作用,高度重視曆史著作的撰寫(xie) 與(yu) 史學的經世致用功能,留下了許多人類活動的真實記錄,形成了世界上絕無僅(jin) 有的“文化長城”。

  曆史是一個(ge) 民族的記憶,是對一個(ge) 民族生產(chan) 、生活方式的記錄。曆史是現實的起點,是不可忽略的國情。但就世界文明而言,真正留下記錄人類早期文明史學作品的民族並不多。兩(liang) 河流域與(yu) 埃及的居民發明了文字,積累了豐(feng) 富的文獻,編撰了法典,但就是沒有產(chan) 生史學。古代的印度雖有燦爛的詩篇、遠古的法典和宗教,但也沒有形成有意識的、帶有精神演化痕跡的史學。在古代,隻有古希臘和中國創造了與(yu) 曆史有密切關(guan) 係的史學。但古希臘的史學主要是當代戰爭(zheng) 史,沒有產(chan) 生數代史家連續依時敘事的作品。

  在古代中國,史學乃國之要事。唐代史家劉知幾說:“苟史官不絕,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用使後之學者,坐披囊篋,而神交萬(wan) 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千載,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nei) 自省……由斯而言,則史之為(wei) 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wei) 國家之要道。”曆代史家以“良史”之責任,陸續編撰形成了諸多史學巨著,集中展現中華各民族共同的曆史記憶與(yu) 認同。美國學者喬(qiao) 納森·戴利認為(wei) :“中國人有著十分深刻的曆史觀,熱衷於(yu) 保存曆史記錄,在這一方麵舉(ju) 世無雙。”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也指出:“中國所能提供的古代原始資料比任何其他東(dong) 方國家、也確實比大多數西方國家都要豐(feng) 富……中國則是全世界最偉(wei) 大的有編纂曆史傳(chuan) 統的國家之一。”連續不斷的史學巨著既是中華文明燦爛成就的體(ti) 現,更為(wei) 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輸送了無窮的食糧。

  中華民族創立了以“自律”為(wei) 主的道德文化。它深深紮根於(yu) 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心裏,構成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堅實基礎。曆史學家湯因比說:“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yi) 民眾(zhong) ,從(cong) 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men) 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yu) 倫(lun) 比的成功經驗。”以“自律”為(wei) 主的道德文化建設大大地提升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這與(yu) 注重“他律”文化建設而忽略“道德文化”建設的羅馬形成了鮮明對比。

  袁行霈先生指出,“今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那創造古老文明的先民之後裔,在這片土地上是同一種文明按照自身的邏輯演進、發展,並一直延續下來”。在筆者看來,在中華文明綿延發展的過程中,至少有六條文化“生命線”非常值得我們(men) 重視:一是以“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yi) 、尚和合、求大同”等為(wei) 特征的民族性格;二是“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三是以見義(yi) 勇為(wei) 、扶危濟困、崇德向善、敬老愛幼等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美德;四是以人為(wei) 本、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的人文精神;五是與(yu) 時俱進、崇尚科技、尊師重道的創新傳(chuan) 承意識;六是兼收並蓄、交流互鑒、多元融通的包容開放傳(chuan) 統。它們(men) 都是中華文明的凝合劑,構成了中華文明持續發展的旺盛文化生命力。

  

  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自身鮮明的民族性格。中華民族不但以吃苦耐勞、酷愛和平著稱於(yu) 世,而且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創造了諸多世界奇跡。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就是其中代表,是中國人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巨大貢獻,改變了人類曆史的進程。

  早在公元16世紀,就有多位西方學者提到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意大利學者吉羅姆·卡當指出: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是中古後期的三大發明,“整個(ge) 古代沒有任何與(yu) 之匹敵的東(dong) 西可以展現”。法國學者路易·李·羅伊也認為(wei) ,印刷術、航海用的指南針還有火炮製造是新的發明,不是對古代人文學科和技術學科的恢複與(yu) 延續。法國學者博丹認為(wei) ,僅(jin) 印刷術的發明就能與(yu) 古代人所取得的所有成就相媲美。

  到了17世紀,培根更指出: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三大發明已經改變了世界範圍內(nei) 事物的麵貌;印刷術改變的是學術,火藥改變的是戰爭(zheng) ,指南針改變的是航海業(ye) 。這些發明所產(chan) 生的作用之大,“竟至任何帝國、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力量和影響都仿佛無過於(yu) 這些機械性的發現了”。雖然至16—17世紀,西方學者還不清楚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三大發明來源於(yu) 中國,但從(cong) 他們(men) 的描述中,我們(men) 可以很明晰地知道,幾大發明對人類尤其是對西方所產(chan) 生的巨大影響。

  19世紀以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從(cong) 社會(hui) 發展的高度來論述三大發明對歐洲社會(hui) 的作用。馬克思認為(wei) :“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複興(xing) 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杆。”恩格斯則從(cong) 另一個(ge) 側(ce) 麵論述印刷術的影響,“不僅(jin) 改變了隻有僧侶(lv) 才能讀書(shu) 寫(xie) 字的狀況,而且也改變了隻有僧侶(lv) 才能受較高級的教育的狀況”。

  除了上述三大發明之外,造紙術是中國的另一重大發明。科學史家錢存訓教授曾評價(jia) :“古代世界的所有產(chan) 品之中,論意義(yi) 很少有比得上中國發明的紙張和印刷術的。兩(liang) 者都對世界文明的形成起過深刻的作用,對各處廣大人民的精神和日常生活產(chan) 生過久遠的影響。”曆史告訴我們(men) ,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在歐洲的傳(chuan) 播促進了文藝複興(xing) 、宗教改革和資本主義(yi) 的興(xing) 起;火藥則在中世紀結束時幫助動搖了歐洲封建製度;指南針使歐洲的航海者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從(cong) 而極大地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造紙術則使歐洲的思想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歐洲的封建社會(hui) 隨著火藥、指南針、造紙和印刷術的到來而走向沒落。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推動了世界曆史的進步,推動了人類文明的新發展。

  1840年以後,中華民族遭遇重大劫難,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為(wei) 救亡圖存,中國人民不斷反抗,但都以失敗告終。1921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改變了中國曆史發展的方向。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挽民族於(yu) 危亡之險境,救民眾(zhong) 於(yu) 水火之深淵,拯文明於(yu) 斷裂之邊崖,經過28年的奮戰,建立了新中國。如今,中國人民更以昂揚的姿態奮進在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康莊大道上,雜交水稻、高鐵技術、載人航天事業(ye) 、中西醫研究與(yu) 實踐等巨大成就,對人類文明發展產(chan) 生著重大影響。而中國所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更是中華文明所特有的文化特質在當代的體(ti) 現與(yu) 發展,有著重要的世界意義(yi) 。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31日 06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