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美術創作向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敞開

發布時間:2022-01-04 16:05: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曹小鷗

  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的繁榮發展,讓美的創造更富有活力。在城市和鄉(xiang) 村的公共景觀中,新穎的公共藝術、文創產(chan) 品等,滿足著人們(men) 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美術館、文化館展廳中,近年來湧現的美術作品、設計產(chan) 品,提升著人們(men) 的審美素養(yang) ,引領著審美風尚。美,在田野、在社區、在生活。如何更好發揮美術的社會(hui) 功用,滋養(yang) 人們(men) 的精神生活?這既是新時代的美學課題,也是藝術創作的現實命題。一批美術工作者在廣闊天地中施展才華,共同寫(xie) 下美的答卷。

  邂逅詩意田園

  鄉(xiang) 村公共空間,是傳(chuan) 承鄉(xiang) 土文化、留住鄉(xiang) 愁記憶的重要場所。在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中,公共空間治理成為(wei) 重要抓手,許多設計鄉(xiang) 土特色鮮明,亮點頻現。

  當下,不少地方邀請設計師,對傳(chuan) 統鄉(xiang) 村公共空間進行改造,重塑詩意閑適的人文環境和田綠草青的生態環境,使老村落煥發新生機,展現鄉(xiang) 土之美。在浙江湖州安吉縣山川鄉(xiang) ,一片原本廢棄的廠房在設計師的精心改造下,搖身一變成為(wei) 鄉(xiang) 村記憶館,為(wei) 村民和遊客帶來別樣的文化體(ti) 驗。鄉(xiang) 村記憶館沒有進行過多裝飾,而是就地取材,用村民造房剩餘(yu) 的紅磚築造牆體(ti) ,用傳(chuan) 統黃泥牆工藝修整牆麵,地麵用水泥做磨光處理,屋頂則保留了原始木屋架的結構美感,天窗不僅(jin) 滿足了采光需要,更將周邊的山景引入建築空間,使室內(nei) 外空間和諧相融,成為(wei) 人們(men) 閱讀書(shu) 刊、休閑娛樂(le) 、欣賞傳(chuan) 統工藝的重要場所。在福建三明建寧縣溪源鄉(xiang) 上坪村,一間破舊的雜物棚被設計師改造為(wei) 現代水吧“彩雲(yun) 間”,窗板的一側(ce) 被漆成七彩,遠遠望去像是一抹升起的彩虹,為(wei) 村莊帶來靈動之美。

  深入挖掘鄉(xiang) 村特色文化符號,盤活地域特色文化資源,成為(wei) 許多村莊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手段。一些地方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豐(feng) 厚的優(you) 勢,探索推動非遺的保護與(yu) 發展,使其融入當代生活。比如,四川成都崇州市道明鎮竹藝村,將傳(chuan) 統竹編文化融入建築、文化活動、文創產(chan) 品,探索出一條鄉(xiang) 村發展新路徑。一些地方將美術融入大眾(zhong) 生活,吸引群眾(zhong) 參與(yu) 創作,激活了藝術助力鄉(xiang) 村建設的內(nei) 生動力。譬如,在有著50多年農(nong) 民畫創作曆史的浙江衢州柯城區溝溪鄉(xiang) 餘(yu) 東(dong) 村,色彩斑斕的農(nong) 民畫在民居牆壁上隨處可見,使人仿佛徜徉於(yu) 露天畫廊。村子裏,還有一家新穎現代的鄉(xiang) 村美術館,遊客可以在這裏感受農(nong) 民畫的鄉(xiang) 土味、鄉(xiang) 親(qin) 味、鄉(xiang) 愁味,也可以帶走別具一格的農(nong) 民畫衍生文創產(chan) 品。

  廣袤的鄉(xiang) 村大地上,各具特色的現代“山居圖”正緩緩展開,田園風光與(yu) 鄉(xiang) 情鄉(xiang) 愁交織,傳(chuan) 承著曆史古韻,散發著人文氣息,閃耀著藝術之美。

  繪就多彩新城

  地鐵裏的藝術裝置、社區裏的口袋廣場、曆史街區中的藝術長廊……近年來,藝術不斷為(wei) 城市添彩,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彰顯城市特色和品位,使城市宜業(ye) 、宜居、宜樂(le) 、宜遊。

  在城市公共空間中,運用不同手法創作的大型美術作品,在多角度詮釋城市文化精神的同時,也扮靚空間,為(wei) 人們(men) 帶來美的享受。像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公共藝術整體(ti) 規劃,以打造“世界上最繁忙的美術館”為(wei) 目標。在這裏,《一線一城》運用銅方磚串聯起北京中軸線上的經典景觀,讓來往乘客能夠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曆史文化底蘊;動態裝置《時間之花》借鑒中國傳(chuan) 統折扇形製,詩意地展現了各個(ge) 時區的時間;動態裝置《花語》,則讓彈力纖維織物組成的花朵,根據日照變化和音樂(le) 律動從(cong) 容綻放……一件件公共藝術作品,讓機場成為(wei) 連接大眾(zhong) 生活、展現人文關(guan) 懷、彰顯文化自信的藝術空間。各具特色的地鐵壁畫等,也成為(wei) 人們(men) 日常出行中的一抹亮色。步入廣州地鐵4號線南延段南沙客運港站,海鷗造型的燈具、藍色石材地麵、寶船造型的藝術裝置,使人仿佛來到海邊,呼吸著海洋的味道;走進呼和浩特地鐵2號線內(nei) 大南校區站,公共藝術《書(shu) 山有路》深度契合站點周邊濃厚的教育氛圍,作品以呼和浩特大青山為(wei) 靈感來源,讓紙的質感與(yu) 中國傳(chuan) 統青綠山水的色彩相融,文化氣息濃鬱。在藝術助力下,一座座地鐵站正成為(wei) 城市文化窗口,展現著都市曆史風貌與(yu) 時代風采。

  社區內(nei) 外、街頭巷尾,城市微更新持續推進,不少區域成為(wei) 人與(yu) 人、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li) 家園。在上海老城區,永嘉路309弄口袋廣場成為(wei) 周邊居民活動、交流和休息的新空間。廣場四周以鋼木結構的敞廊環繞,地麵以紅色透水磚鋪就,坐凳等采用淺色原木,廊柱則選用明亮的綠色。在密匝老舊的街區中,這裏的氣氛格外輕鬆自然、從(cong) 容安逸,既是家門口的會(hui) 客廳、孩子們(men) 的遊樂(le) 園,又是露天展館、藝術空間。在上海北翟路中環橋下,以粉色為(wei) 主調的籃球場、橋柱彩繪以及旋轉樓梯等,重塑“沉睡”的橋下空間,滿足了市民的休閑和運動需求。

  借助公共藝術和設計手段,城市空間在有機更新中不斷綻放藝術之美,豐(feng) 富著人們(men) 的精神生活,提升著城市形象的美學定位與(yu) 文化品位。

  傳(chuan) 承中華美學

  無論是鄉(xiang) 村之美,還是城市之美,都離不開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jia) 值的融合,離不開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的結合。近年來的重大主題設計活動和展覽,集中呈現傳(chuan) 統文化浸潤下的當代生活之美。

  在各大主題設計活動中,無論是視覺形象塑造、空間場所設計,還是用品製造,都更加凸顯中華美學旨趣。比如,即將召開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獎牌“同心”的設計創意源於(yu) 中國古代同心圓玉璧;火種燈的設計創意源於(yu) 西漢長信宮燈;火種台的設計創意則源於(yu) 中國傳(chuan) 統青銅禮器——尊……鮮明的中國元素、濃厚的中國韻味,為(wei) 盛大的冰雪之約增添了文化之美。國家速滑館“冰絲(si) 帶”、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等體(ti) 育場館,更以靈動優(you) 美的造型講述著精彩的中國故事。一係列設計實踐,不斷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設計展中,大批優(you) 秀作品深刻反映著時代之變、生活之新。由文化和旅遊部、廣東(dong) 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zhuan) 題展”已舉(ju) 辦3屆。縱覽10年間的參展作品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正在重新發現傳(chuan) 統、認識傳(chuan) 統,並將其與(yu) 當代生活進行創造性結合,以新設計彰顯中國風格。一些設計師將傳(chuan) 統手工藝引入當代服裝設計,讓經典更時尚;一些設計師從(cong) 古代家具中汲取營養(yang) ,讓現代家具設計更富韻味;一些設計師將“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審美理念融入高鐵等工業(ye) 設計,使產(chan) 品兼具藝術與(yu) 科技之美……在人們(men) 的生活中,借助藝術創造,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對話、人文與(yu) 自然的對話悄然發生,營造出獨特的美學意境,推動著人們(men) 生活品質的提升。

  期待更多專(zhuan) 業(ye) 人士“把藝術創造向著億(yi) 萬(wan) 人民的偉(wei) 大奮鬥敞開,向著豐(feng) 富多彩的社會(hui) 生活敞開”,以優(you) 秀的藝術作品、城鄉(xiang) 景觀、設計產(chan) 品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彰顯時代風貌,讓藝術之美、傳(chuan) 統之美、精神之美遍及神州大地。

  (作者為(wei)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