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影片《柳浪聞鶯》:一部高品質的文藝電影

發布時間:2022-01-06 18:00:00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作者:趙建中

  影片《柳浪聞鶯》改編自茅盾文學獎得主王旭烽的係列小說《愛情西湖》。該片以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聞鶯為(wei) 背景,講述了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江南地區越劇團兩(liang) 位女演員與(yu) 一位畫家間的情感糾葛,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展現了西湖之畔的唱念做打,煙雨之中的詩意江南。導演戴瑋曾說:“《柳浪聞鶯》是我骨子裏帶著、但從(cong) 未觸碰過的東(dong) 西。這次的創作過程,是一次淋漓盡致的表達”。可以說,正是由於(yu) 主創人員的誠意、深情與(yu) 悟性、用心,成就了這部文藝電影中的精品。

  首先,該片以同理心、包容心與(yu) 悲憫心,表現出對女性內(nei) 心世界的深刻理解與(yu) 對女性命運的深切關(guan) 懷。女小生垂髫與(yu) 花旦銀心自幼相識,一起在戲班子長大,情同姐妹。垂髫表麵瀟灑不羈,剛強堅毅,內(nei) 心卻敏感細膩。她至情至性,為(wei) 舞台而生,為(wei) 理想不懈奮鬥。銀心看似單純天真,實則有心機,會(hui) 鑽營,屈從(cong) 於(yu) 現實,更注重世俗生活的享受。在舞台上,垂髫是銀心的情哥哥“梁山伯”;在舞台下,垂髫是銀心相依為(wei) 命的大姐姐;在畫師工欲善麵前,垂髫又是銀心明爭(zheng) 暗鬥的情敵。後來,由於(yu) 市場經濟大潮的衝(chong) 擊,劇團不得不自負盈虧(kui) ,垂髫和銀心也不得不競爭(zheng) 僅(jin) 有的留任名額。而畫師工欲善的介入,使得二人的友情麵臨(lin) 更大的危機。

  不同於(yu) 既往影視作品中塑造的矜持、溫婉的江南女子形象,垂髫銀心在情義(yi) 與(yu) 利益的抉擇中,奮不顧身地主動追求,但最終渡盡劫波姐妹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她們(men) 完成了自身的蛻變和成長,顯露出純真、善良的底色。

  親(qin) 如姐妹的兩(liang) 人的明爭(zheng) 暗鬥,原本會(hui) 讓故事變得糟心與(yu) 狗血,但由於(yu) 編導的同理心、包容心與(yu) 悲憫心,將兩(liang) 位女主人公的遭際與(yu) 時代結合,並從(cong) 社會(hui) 角度探究人物的動機與(yu) 行為(wei) ,而不僅(jin) 僅(jin) 著眼於(yu) 狹隘的個(ge) 人恩怨與(yu) 愛恨情仇,才使得人物形象豐(feng) 滿立體(ti) ,不失美好,又反映了社會(hui) 生活,進一步提升了影片的人文內(nei) 涵。

  其次,該片將人物的命運浮沉與(yu) 時代變遷的細致描摹結合起來,充滿了年代感。戴瑋曾表示,將時代變遷的大背景融合在人物漂泊起伏的際遇中,這一設計源於(yu) 她對那個(ge) 年代戲曲行業(ye) 大環境的挖掘。上世紀八十年代,越劇有過盛況空前的光景,到國有體(ti) 製改革後,變得越發不景氣。鄉(xiang) 間戲有一段時間還是挺火的,後來也沒有人去經營了,觀眾(zhong) 不斷流失,這是那個(ge) 時代許多傳(chuan) 統藝術要麵對的問題。

  該片用細致的筆觸,完整再現了時代的變遷,還原了當年的社會(hui) 風貌,展現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越劇從(cong) 興(xing) 盛逐漸走向衰落的景象:垂髫和銀心的登台表演時,台下的觀眾(zhong) 數量不斷減少。演出地點從(cong) 最初可以容納數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劇場來到隻配草台班子演出的地方小劇場,後來再淪落到鄉(xiang) 村的社戲舞台,讓人不勝唏噓。與(yu) 此同時,《柳浪聞鶯》還再現了上世紀90年代具有年代感的場景,如嵊州的古戲台、水鄉(xiang) 社戲、商店、歌廳,還有當年的卡帶、台燈、錄音機、電視機、自行車、老舊家具、流行歌曲等。此外,為(wei) 了更加真切地反映當年的社會(hui) 風貌,增強年代感,影片還特意使用了90年代電影最常用的4:3畫幅,更能體(ti) 現當年的時代特征。

  福建芳華越劇院院長鄭全在參加《柳浪聞鶯》的觀影活動時表示:作為(wei) 一名土生土長的嵊州人,電影中的垂髫、銀心,以及電影中越劇演員們(men) 的堅持,讓她仿佛看見了過去的自己。電影當中的很多細節和場景,都充滿年代感,帶給她滿滿的回憶。可見該片之所以打動觀眾(zhong) ,濃鬱年代感與(yu) 滿滿的懷舊情緒也是一個(ge) 重要因素。

  最後,影片以飽含深情的筆觸,描繪出越劇藝術的魅力與(yu) 江南的風土、風物之美。《柳浪聞鶯》表達了對越劇藝術及江南的風土、風物的熱愛與(yu) 讚美,堪稱一封寫(xie) 給江南的情書(shu) 。戴瑋曾表示,2016年當她第一次讀到小說《柳浪聞鶯》時,就對小說中的人物故事與(yu) 越劇元素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有了將其改編成電影的想法。為(wei) 此,她在越劇的發源地嵊州生活了兩(liang) 個(ge) 月,近距離感受越劇藝術的魅力。戴瑋說:“我當時去嵊州越劇團第一次看越劇時,就被震住了,就想怎麽(me) 能把這些美的東(dong) 西用影像、用我自己的理解和審美風格表達出來。”為(wei) 了充分展現越劇之美,她對原著進行了簡化,重心放在《梁祝》上。在影片中,越劇作為(wei) 貫穿全片的重要元素,共有十一段唱段,共計二十分鍾的時長,每一段唱段無論唱腔、扮相、舞美都奪人眼目,沁人心脾。影片臨(lin) 近結尾還有一個(ge) 垂髫在西湖邊獨舞的場景,用全景與(yu) 層次豐(feng) 富的景深,在西湖之美、江南園林之美的烘托中濃墨重彩地展現越劇藝術的魅力,更是讓人驚豔。

  與(yu) 此同時,影片還不惜筆墨,充分展現了江南的風土、風物之美。影片中有永遠下不完的江南煙雨,水汽朦朧,霧靄繚繞,濕漉漉地撫摸過每一片樹葉,呈現出翠綠、墨綠、水綠等不同層次的綠色。西湖水波瀲灩,遠山連綿起伏,呈現出蘇東(dong) 坡描寫(xie) 西湖的千古名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意境。此外,影片中還交替出現垂柳、拱橋、雨傘(san) 、斑駁的牆壁、吱呀的地板、柔軟的宣紙、扇麵上的水墨畫等,畫麵唯美,令人陶醉。

  《柳浪聞鶯》這部關(guan) 於(yu) 越劇、時代變遷、江南美景和女性情感的文藝電影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上映,當時,就引起眾(zhong) 多影迷的關(guan) 注,並出現一票難求的局麵。這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說明了,目前電影觀眾(zhong) 的鑒賞水平在日益提高,文藝電影的創作前景十分喜人。文藝電影是電影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men) 期待將來有更多高品質的文藝電影問世,同時,也期待更多的電影人對文藝電影的發行市場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並進行積極開拓。

  (作者趙建中係作家、文藝評論家、翻譯家)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