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經濟新動能
作者:顧學明(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
2022年1月1日,《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RCEP)在我國、日本、澳大利亞(ya) 和新西蘭(lan) 以及東(dong) 盟6國生效實施,標誌著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順利啟航。在當前世界經濟複蘇動力減弱的背景下,我國更需要把握RCEP帶來的發展機遇,通過高質量實施RCEP,激活自由貿易協定的經濟效應,使RCEP成為(wei) 貿易投資合作的“穩定器”和產(chan) 業(ye) 增強競爭(zheng) 力的“試金石”,更好服務於(yu) 國內(n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局。
開創RCEP推動高水平貿易投資合作的新局麵。應充分利用RCEP的開放承諾與(yu) 規則標準,夯實我國外貿外資基本盤,促進貿易投資高質量發展。鼓勵企業(ye) 用好協定降稅和便利化措施,降本增效,擴大我國優(you) 勢產(chan) 品出口,增加成員有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品進口,積極與(yu) RCEP成員發展市場采購、跨境電商、離岸貿易等貿易新模式、新業(ye) 態,促進貿易結構優(you) 化。提升服務業(ye) 和投資開放水平,為(wei) 跨境商務人員流動提供便利,與(yu) RCEP成員深化專(zhuan) 業(ye) 服務、金融電信、文化旅遊等高端服務部門合作,加強在綠色製造、智能製造等先進製造業(ye) 領域的投資合作。利用RCEP促進區域貨物貿易與(yu) 投資合作的契機,加快發展智慧物流、製造維修、研發設計等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帶動區域貿易投資的融合發展。充分利用原產(chan) 地區域累積規則及成員間自貿協定疊加優(you) 勢,鼓勵企業(ye) 在區內(nei) 靈活進行供應鏈產(chan) 業(ye) 鏈布局,提高國際市場運營能力。
搭建智慧精準、互聯互通的RCEP公共服務新體(ti) 係。以RCEP生效實施為(wei) 契機,建立完善自貿協定的公共服務體(ti) 係,促進信息互聯互通,加強智慧精準服務。依托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整合國內(nei) 自貿協定實施相關(guan) 機構信息,促進與(yu) RCEP成員信息平台網站相互鏈接,建設“一站式”信息服務平台,為(wei) 企業(ye) 提供關(guan) 稅比對、原產(chan) 地規則以及成員檢驗檢疫和技術標準、服務投資市場準入、政策法規谘詢等綜合性服務。推進“智慧海關(guan) ”建設,優(you) 化升級RCEP原產(chan) 地管理信息化係統,指導企業(ye) 熟練運用原產(chan) 地證書(shu) 智能審核、“屬地備案”、自助打印等便利措施。
塑造RCEP區域經濟產(chan) 業(ye) 的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RCEP生效將提高區域整體(ti) 開放水平,為(wei) 我國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創造更有利的外部環境,但也將加劇市場競爭(zheng) ,使部分產(chan) 業(ye) 麵臨(lin) 一定壓力。對此,更需主動作為(wei) ,以競爭(zheng) 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在競爭(zheng) 中積極鍛造產(chan) 業(ye) 新優(you) 勢。應鼓勵企業(ye) 加強產(chan) 業(ye) 基礎技術研究、原始技術自主創新以及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支持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機械製造、生物醫藥等領域開展國際研發合作,推動形成開放的區域創新體(ti) 係。落實支持政策,支持“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發展,激發中小企業(ye) 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加快鋼鐵、紡織、輕工等優(you) 勢工業(ye) 的國際標準化步伐,提高產(chan) 品國際對標率,推動中國標準海外應用試點示範和推廣。充分利用RCEP服務貿易開放承諾和有利於(yu) 數字經濟發展的規則標準,在全球製造中心的基礎上積極構建數字與(yu) 服務經濟發展的中心,推動形成新的區域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
同時,建設高質量實施RCEP的開放合作新平台。應鼓勵地方政府創新發展思路,依托現有國家級開放平台、自貿試驗區等載體(ti) 或新設平台等方式,因地製宜、靈活推動建立具有經貿實質功能的RCEP示範性合作平台。
此外,形成RCEP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格局。我國東(dong) 、中、西部省區市與(yu) RCEP合作各具優(you) 勢特色,應鼓勵各地結合資源稟賦和產(chan) 業(ye) 基礎製訂RCEP經貿合作潛力清單,拓展對RCEP成員的貿易投資空間,帶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