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菜市場裏有個小皮匠

發布時間:2022-01-07 15: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精心嗬護城鎮“微細胞”1】

  開欄的話

  年前,光明日報一則消息《蘇州姑蘇區全力幫扶民生小店》,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

  所以如此,是因為(wei) 它觸動了讀者的心弦。小而言之,早點鋪、洗衣房、修鞋攤、理發店……是保障城鎮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微細胞”。吃盤炒肝、做個(ge) 發型、買(mai) 塊接線板、修條拉鏈,這些不起眼的小事,哪一件能離開小商小鋪?

  大而言之,它們(men) 是守護人心的防波堤,是共克時艱的承重牆。有了它們(men) ,萬(wan) 萬(wan) 千千就業(ye) 者才有活幹,一個(ge) 一個(ge) 家庭才有歡聲笑語。

  正所謂:小鋪雖小,牽百家情愫,聯經濟發展,關(guan) 黨(dang) 群關(guan) 係,涉社會(hui) 穩定。嗬護好這些“微細胞”,是“六穩”“六保”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yi) ,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責無旁貸!

  從(cong) 今天起,光明日報開設《精心嗬護城鎮“微細胞”》專(zhuan) 欄,走近小店小鋪的經營者,用最小的切口,為(wei) 業(ye) 主的心願撥撚,為(wei) 居民的便利鼓呼,為(wei) 社會(hui) 的支持點讚!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剛來上海時,就在弄堂口擺個(ge) 鋪子,鄰居們(men) 拿來什麽(me) 就修什麽(me) ,鞋、包、洋傘(san) ,大大小小都修。”小皮匠說,“後來,在陝西路有了半間門麵,和賣服裝的小店合作的。說是合作,其實就是給人家幫幫忙,人家給我留個(ge) 兩(liang) 平方米。來陝西路買(mai) 衣服的客人多,順便就把鞋子拿來修,生意好得很。”

  “小皮匠”名叫花俊傑。在上海靜安區鎮寧路菜市場二樓的攤位上,他正安坐小板凳,戴著口罩,微眯著眼,修補一隻黑色女式皮鞋的後跟。隻見他手指翻飛,一邊說著話,手中動作不停。

  花俊傑是揚州人,來上海33年了。能講一口地道的上海話。經他手修好的鞋,數也數不清。

  “在陝西路的辰光最長,快20年。去年,服裝店改造,另找門麵租金貴,鎮寧路菜市場主動邀請我來,我就搬來這裏‘安營紮寨’了。”說著,他抬起頭。才一會(hui) 兒(er) 工夫,手中那隻“病懨懨”的鞋已經變挺括了。

  “鋪子搬來菜市場,很多老客人也跟來了。因為(wei) 信任我,覺得我做得講究。”花俊傑有些得意,“年頭最久的客人,找我修鞋20多年,一家老小的鞋都是我修。最遠的客人在烏(wu) 魯木齊,以前弄堂的老客,專(zhuan) 門寄來修。現在菜場周邊商務樓的白領,好些也尋過來修鞋。”

  “老百姓的生活離不開‘買(mai) 汰燒’,也少不了‘小修小補’。”負責鎮寧路菜市場運營的是上海東(dong) 亞(ya) 食品儲(chu) 運經營有限公司,公司副總經理張勇軍(jun) 說,去年,菜市場改造時征求居民意見,大家提出,希望把日常修修補補的功能“補”起來。帶著居民的需求單,菜市場邀請“小皮匠”“小裁縫”們(men) 入駐,一樓還引進了咖啡店、煎餅攤。

  “修了這麽(me) 多年鞋,現在就是圖個(ge) 開心。”花俊傑說,“政府支持小店小攤,菜市場給我們(men) 租金優(you) 惠了不少,沒什麽(me) 壓力。早上七八點出攤,晚上六點半收攤,能把大家拿來的東(dong) 西修修好,就高興(xing) 了。”他的眼睛閃過笑。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07日 01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