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海洋:無與倫比的生命搖籃

發布時間:2022-01-07 15: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徐 剛(詩人、作家,曾獲魯迅文學獎等)

  太陽照耀著海洋,海洋簇擁著、懷抱著陸地,滋潤地球,哺育眾(zhong) 生,它是無窮無盡的母親(qin) 的乳汁,是原初物質,是“肉質的水”。海洋以高貴的蔚藍色,與(yu) 蒼穹天宇相映照,映照出它的無與(yu) 倫(lun) 比。

  生命的源泉

  地球表麵70.8%的麵積,是汪洋大海。人都說我們(men) 的行星叫錯了名字,它應該叫“水球”。但我們(men) 能責怪誰呢?遙想先祖,大約從(cong) 樹上爬下來不久,一個(ge) 轉變是從(cong) 爬行到行走,視野為(wei) 之開闊。在地上極目四望,遠近皆地。於(yu) 是就有了“地”的概念,名之為(wei) 地球那是後來的事情了。古時的命名者皆是不知其名,不留其命者,而命名力的偉(wei) 大卻穿越時空,無可阻擋而無可改變。即便後來知道了地球多水,浩渺無際的海洋,使地球成為(wei) 茫茫宇宙中獨有的藍色星球,地球形相若此,地球名號依然。宇航員在天上看地球,多麽(me) 美妙啊,一顆妙不可言、美不勝收的,濕柔濕潤的藍色星球。而包圍並著意裝點又似乎漫不經心地覆蓋地球的,便是海洋,海洋之水。海洋是地球表麵鹹水水體(ti) 的總稱。海洋擁有3.6億(yi) 平方公裏,約相當於(yu) 38個(ge) 中國的國土麵積。世界史上以寓言、哲思、美文言海洋之莊嚴(yan) 妙相的,莫過於(yu) 莊子: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liang) 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yu) 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wei) 盡在己。順流而東(dong) 行,至於(yu) 北海,東(dong) 麵而視,不見水端。於(yu) 是焉河伯始旋其麵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wei) 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嚐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yi) 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yu) 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yu) 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yu) 海者,拘於(yu) 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yu) 冰者,篤於(yu) 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yu) 道者,束於(yu) 教也。今爾出於(yu) 崖涘,觀於(yu) 大海,乃知爾醜(chou) ,爾將可與(yu) 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yu) 海。萬(wan) 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wei) 量數。而吾未嚐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yu) 天地,而受氣於(yu) 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ei) ,不似稊米之在大倉(cang) 乎?

  莊子所言,滄海一粟之由來。

  但,莊子是在地上說這番話的,人之所居也,離不開地。稱之為(wei) 地球,自有道理在,而況先有地球,後有海洋。地球誕生的年代距今約45億(yi) 至50億(yi) 年間,科學家稱之為(wei) 原始地球,它的地表遍布滾燙熾熱的岩石,它除了滾燙熾熱的岩石之外一無所有。但,地球是由太陽係星雲(yun) 分化所得的星際物質聚合體(ti) ,富氫氣和氮氣以及固體(ti) 塵埃。追溯固體(ti) 塵埃的來源,才知道它出身“高貴”,它是已經衰老的星球爆炸的碎片,含結晶水。但這些水都被封閉在岩石之中,它不失時機地在高溫作用下離析出來,便成了水蒸氣。水蒸氣上升成為(wei) 大塊集雲(yun) ,雲(yun) 成為(wei) 雨,雨一時無法與(yu) 地表的熾熱抗衡,雨雖雨也,雨成氣也,雨不能在地球表麵停留、集結,無論如何,地球冷卻的過程已經開始。這一場原始大雨,下了不知多少年,有科學家說是“千千萬(wan) 萬(wan) ”年,地殼表麵才從(cong) 岩石凝結的溫度——538攝氏度至1093攝氏度,降到水的沸點——100攝氏度以下。

  等待是美好的。

  等待就是聚集。

  等待的那一瞬間終於(yu) 到來:雨點落到地球表麵時,不再“嘶”的一聲成為(wei) 蒸氣,“噴到空氣中的水蒸氣達到飽和時便冷卻成雲(yun) ,成雨,落到地麵上,聚集在低窪處,逐漸累積成湖泊與(yu) 河流,最後匯集到地表最低區域形成古海洋”(《水——生命的源泉》,江蘇科技出版社1996年12月版)。從(cong) 墜落而匯集再流出,我們(men) 可以想象原始地球上的一種運動,一種從(cong) 未有過且能改變地球麵貌的運動:水的流動,流動於(yu) 地,在地的高處沿斜坡往低處流動。流動的水下切,形成小水溝,下切的同時還順走了地上的碎石粒子。流動,流動,最初的河溝流過最初的荒野尋找最初的海洋,那是“原初的水”。法國人加斯東(dong) ·巴什拉在《水與(yu) 夢》中說,那是富有肉感的“肉質的水”,是更加豐(feng) 腴甜美的水,生養(yang) 萬(wan) 物的水,地球古海洋的水。想起了克洛代爾在《五大頌歌》中,對水和本原的動人心魄的呼喚:

  你的泉源不是泉源,是本原本身,

  是原初物質,是母親(qin) ,我需要的是母親(qin) !

  大約經過十億(yi) 年的匯合與(yu) 聚集,古海洋形成,古海洋已經初具波瀾壯闊。在單調的地球上,古海從(cong) 它形成那一天起,便是一個(ge) 晃動不息的搖籃,地球上唯一的有水之地。為(wei) 現代科學所證實的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水的真理,就包容在古海之中。水溶解一切,溶解一切也就是包容一切;遙想古海當初,天漏大雨,浩浩無盡,驚雷閃電的天路上,是幾十公裏、幾百公裏,甚至更遠處的炸響與(yu) 閃電遊走,仿佛要把渾沌撕出一條裂縫來。有科學家,把古老而神聖的原始地球的地質年代濃縮在一年之內(nei) ,再看這個(ge) 世界上先後發生了什麽(me) ?宇宙洪荒時的創生與(yu) 巨變稍稍具體(ti) 了:

  一月,原始地球形成。

  二月,地殼開始凝結。

  三月,古海洋隨之出現。

  四月,古海中有了最早也是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藍綠藻是也。

  五月,地球的傳(chuan) 記、最初的化石開始形成。

  五月以後的半年多時間,是繁忙而又醞釀巨變的地質春秋時代。盡管地球的形成便預兆著巨變即將到來,但真正使地球發生一場生態革命的路,依然漫長。時間和空間都在等待一個(ge) 瞬間,這一瞬間,將使地球與(yu) 古海名垂青史,光輝燦爛。

  當古海洋中,發生了那麽(me) 多堪稱地球史上偉(wei) 大的事件後,海洋依舊波濤滾滾,有一種波濤滾滾是表麵的平靜,有一種表麵的平靜是為(wei) 了遮掩另一次偉(wei) 大事件:海藻們(men) 正在向淺海區集結,最偉(wei) 大的登陸將要開始。古海洋已成為(wei) 孕育萬(wan) 物的“原始湯”。對“原始湯”的理解,如是我聞:古海當初充滿了各種被溶解的礦物質,以及一再被合並的碳化合物的巨大分子。雷鳴電閃是造物的美意,加上紫外光及火山噴發,把這些原始的分子組合成各種酸、糖與(yu) 堿基,然後是核酸和蛋白質的結合。此種結合隻能而且必須在海洋環境中才能完成。古海,功德無量矣!

  水在流動,古海波瀾洶湧,不同於(yu) 以往的是多了一種緊迫與(yu) 急促,於(yu) 今視之,仿佛是天將降大任於(yu) 斯人時的心潮起伏,古海中催生生命的進程,不急不躁地加快了。在大自然,一種偉(wei) 大事件的誕生,往往是無中生有,從(cong) 來不需要廣而告之。海洋中最早的已經發展得蔚為(wei) 壯觀的藍綠藻,於(yu) 陽光之下波濤之上,曬完太陽之後,那一個(ge) 瞬間於(yu) 瞬間發生了:從(cong) 陽光中獲得能量,並溶解古海中的化學物質以製造食物,同時釋放出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氧氣。

  這一裏程碑式的偉(wei) 大程序,被稱為(wei) 光合作用。

  能完成這一程序的,隻能是植物。植物在生命發展史上的作用,無可替代。

  生命的搖籃在海洋。

  植物與(yu) 動物的分途在海洋。

  光合作用的另一產(chan) 品——遊離氧也源自海洋。

  水循環是地球上、宇宙間最偉(wei) 大的循環之一。水,循環的水成為(wei) 地球上唯一可以更新的物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語,謂之水,不亦可乎?地球上總的水量約為(wei) 14億(yi) 立方千米,這些水,這些數目大得驚人的水,分別以固態、液態、氣態的多姿多樣的形式,分布於(yu) 地球表麵的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中。地球的圈層結構,是由各種形態的水互為(wei) 聯結成就一體(ti) 的。而在所有這些水中,有97.5%是海水。

  淡水,人類萬(wan) 物須臾不可離開的淡水,隻占地球總水量的2.5%,即0.35億(yi) 立方千米。而這些淡水儲(chu) 量中占最多的是南北兩(liang) 極的萬(wan) 年冰山,是淡水而不可用者也。與(yu) 人類生活、生產(chan) 關(guan) 係密切可用的淡水是總水量的0.3%,少之又少矣!“如果這少量的淡水沒有不斷地自行補充,河流湖泊會(hui) 變成幹涸,田地森林會(hui) 變成一片荒涼,大地上也就沒有什麽(me) 可以生存下去。幸而水分是經常移動的,無休無止地在海洋、空氣、陸地之間循環”(《大自然一千個(ge) 為(wei) 什麽(me) 》)。而太陽,給我們(men) 光明,給我們(men) 溫暖,有時也能熱死人的太陽,是水循環的動力源,是一切生命的出發點。太陽的恩典是最偉(wei) 大、慈祥的恩典。離開了太陽,或者太陽不再照耀地球,所有的循環都將停止。人體(ti) 內(nei) 的循環也將停止,血液凍結。世界成為(wei) 沒有風,沒有雨,沒有雪,沒有青枝綠葉的世界。何其幸運啊,迄今為(wei) 止,陽光依舊燦爛地照耀海麵,水氣冉冉升騰於(yu) 空中;江河湖泊,植物莖葉,冰川雪線,乃至潮濕地麵、土壤表層均有水分蒸發。這些水汽質性自然隨氣流而飄蕩,遇到冷氣團時便成雲(yun) ,再成雨雪降落地麵。這些降水的一部分滋潤萬(wan) 物,一部分匯流江河湖泊,淡水源源不絕故也。然後再注入海洋,再成為(wei) 水蒸氣,再輸送至陸地,如是往複,知其始而不知其終。海洋的蒸發隻是水的蒸發,其含鹽量卻珍藏於(yu) 海,海水,略帶鹹味的海水是海洋的特征。因此故,蒸發於(yu) 空氣中的海水,是淡水。江河充盈,淡水湖安之若素,人和萬(wan) 類萬(wan) 物心安理得地享用淡水,這是因為(wei) “太陽每年將50多萬(wan) 立方米的水蒸發為(wei) 水蒸氣”(《水——生命的源泉》)故也。

  我們(men) 還要對雨雪致敬,這是在陽光驅使下,從(cong) 天上掉下來的恩典,是水循環的主要形式,其形成與(yu) 飄落極具美感。飄浮天際的雲(yun) ,我們(men) 抬頭能望見的雲(yun) ,我們(men) 在飛機上與(yu) 其擦肩而過的雲(yun) ,白雲(yun) 和烏(wu) 雲(yun) ,是由不可計數的微小水滴和冰晶組成。天上無雲(yun) ,不會(hui) 下雨。一片雲(yun) 含有幾噸的水氣,但往往是匆匆而過,沒有落下一滴雨水,便不知所終。雲(yun) 層中的無數水滴,在陽光下遠離海洋之後,便成了流浪者,它們(men) 互相碰撞,又恰巧把空氣中的火山灰等塵粒包裹其中,成為(wei) 凝結核。再漂移,再碰撞,水滴漸大,有了一定的重量,便飄落,便成為(wei) 雨點、雨絲(si) 、雨打芭蕉、巴山夜雨、好雨知時節等,出乎意料,水循環也循環到了文人墨客的情懷中。體(ti) 積最小的是毛毛雨的雨點,落下時似心有不甘,說是落,其實是飄,作懸浮空中狀。雨點無論大小皆非淚珠狀,最大的雨點因重量故,底部略扁,餘(yu) 皆滾圓,大珠小珠歸海洋是也。

  雪和雨形成的過程大同小異,但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冷,冷到一定程度,水氣便成為(wei) 雪花落地。這種情況之所以發生,是因為(wei) “雖然溫度低於(yu) 冰點,雲(yun) 中的水滴卻仍然保持液體(ti) 狀態。遇到合適的條件,這些水點會(hui) 蒸發,形成水氣凝結為(wei) 微小的冰晶。水氣繼續在這些小冰晶上凝結,冰晶越來越大,於(yu) 是成為(wei) 雪花”(《水——生命的源泉》)。飄飄灑灑的雪,茫茫蒙蒙的雪,之所以為(wei) 人類尤其是孩童們(men) 喜歡,除了它的姿態瀟灑,便是雪花了。雪花有各種形狀,因空氣的溫度和水汽多寡而不同,基本為(wei) 六角形。雪花是晶體(ti) 結構,占雪花體(ti) 積90%為(wei) 空氣,無多水也。農(nong) 人告訴我,雪落一尺,得水一寸。但無論如何它是淡水來源之一,是海洋的賜予。有攝影家所拍雪花照圖案千變萬(wan) 化,美不勝收。最美的是那一片結構對稱、極其精致的星形雪花,也有六角形狀、針柱狀、杯狀、卷筒狀等。其多姿其美妙,隻能說聲有天籟,物有天工也。

  想得雨雪之美,就要進入雨雪之中。

  這是自然給出的題目,但要人類來回答。所謂物象外意,即人之所見皆為(wei) 物之表麵,意之外層。雖然,自然是澄明的,卻是多重的、不知幾重的澄明,萬(wan) 勿以為(wei) 我們(men) 所見,即為(wei) 大自然的澄明之境。其為(wei) 澄明章節之開首字母也,而自然之書(shu) 不知幾多頁,幾多厚,幾多重,幾多深。

  水循環的一切都將重歸海洋。

  隻有太陽才是水循環的原動力。

  海和洋,是兩(liang) 個(ge) 不同的概念,卻不可分割。洋,是海洋的中心,是主體(ti) 。世界大洋占海洋總麵積的89%。大洋顯示著大地的深刻性,一般水深3000米以上,最深處1萬(wan) 多米。大洋與(yu) 陸地保持著遙遠的距離,卻與(yu) 陸上一切生命休戚相關(guan) 。不受陸地的影響,水溫和鹽度變化甚小。世界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海在洋的邊緣,海是邊緣者卻不可忽略的典型:海獨立存在著,又和大洋相擁相連,書(shu) 上的語言稱“海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水深從(cong) 幾米到二三千米不等。海是洋的使者,海臨(lin) 近陸地,能深切感受陸上季節和氣候的影響。海還是大江大河的接納者,我邑崇明島即為(wei) 長江湧進東(dong) 海的、世界第一河口衝(chong) 積沙島。海洋學家把海分為(wei) 三類:邊緣海,內(nei) 陸海和地中海。

  與(yu) 天相接的是洋。

  與(yu) 洋相接的是海。

  與(yu) 海相接的是地。

  與(yu) 地相接的是人。

  依老子語,稍做添加,可乎?人法地,地法海,海法洋,洋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也。

  太陽照耀著海洋,海洋簇擁著、懷抱著陸地,滋潤地球,哺育眾(zhong) 生,它是無窮無盡的母親(qin) 的乳汁,是原初物質,是“肉質的水”。海洋以高貴的蔚藍色,與(yu) 蒼穹天宇相映照,映照出它的無與(yu) 倫(lun) 比,映照出紀伯倫(lun) 的詞語:

  你和你居住的世界,隻不過是無邊海洋的無邊沙岸上的一粒沙子。如果自然聽到了我們(men) 所說的知足的話語,江河就不去尋求大海,冬天就不會(hui) 變成春天。如果她聽到我們(men) 所說的一切吝嗇的話語,我們(men) 還能自由呼吸嗎?

  “削水片”與(yu) 觀浪者

  孩童時代,一種有趣的玩兒(er) 就是“削水片”,一眾(zhong) 小兄弟,我是削得最好的。不是把水削成水片,而是讓破碎的碗片,在水麵上掠過,騰起,再掠過,看那漣漪。最好是,岸邊有桃花盛開,水橋上恰有個(ge) 洗衣服的鄰家女孩,水片從(cong) 她麵前呼嘯而過,漣漪起,花影亂(luan) ,女孩站起來看著我說:“我告訴你娘。”小臉白裏透紅。這種玩法隻能在島上的河溝裏,不曾想到我後來相識的一個(ge) 東(dong) 灘放牛人,竟是個(ge) 觀浪者,坐在牛背上觀浪,踏步在淺海區觀浪,求教觀浪法,卻與(yu) 削水片相似。

  所謂觀浪者,就是觀察波浪的人。放牛人告訴我,看最簡單明了的波浪方式,隻需把一塊卵石投進水塘,再看漣漪、均勻的漣漪,一個(ge) 跟著一個(ge) ,以圓圈方式作扇形展開,直到波塘邊緣,不斷地破碎又不斷地發生。在海上,不會(hui) 有池塘的平靜,波浪的形式也沒有這樣規律,漁人所見往往是好一個(ge) “亂(luan) ”字了得!風吹海麵,總有大風小風吹過海麵,漣漪成浪矣,各種大小不一形神各具的浪,它們(men) 前後起伏,它們(men) 互相撞擊,它們(men) 互相堆砌,它們(men) 互相吞沒,但總是後浪越過前浪。倘若風勢柔和,風會(hui) 把小浪的波峰柔和地吹皺、吹破,並把小浪們(men) 堆在一起,浪花也堆在一起,形成“白帽浪”。倘是風勢漸大,海況顛撲,波浪被刮得團團亂(luan) 轉,這時候的海就是波濤翻滾的海了,風與(yu) 波浪相合力,也相搏擊,波浪並不喜歡一直受製於(yu) 風。待波浪從(cong) 風中脫身,以獨立的風格和形態麵世時,那種波浪被叫作“長波”,長長的波濤,可以繼續幾千公裏,有規律地推湧,從(cong) 容不迫卻威風凜凜地向海岸線進逼,在轟鳴中,在巨大的轟鳴中,在連續的轟鳴中驟然粉碎。“長波”成浪矣,“拍岸浪”“衝(chong) 擊浪”是也。

  我在崇明島東(dong) 灘結識的一個(ge) 海洋學家說,他們(men) 之中的波浪專(zhuan) 家有時可稱瀟灑,他隻需坐在海堤上,根據他對季風、海上風暴以及海岸形勢的綜合分析,就能辨識或者猜想,東(dong) 海裏遙遠的波浪來自何方?假如它是陡峭突兀的浩然巨浪,那麽(me) 它就是血氣方剛、青春年少的浪,它剛剛經曆了一場海上風暴。雍容華貴,不慌不忙的浪,推進時圓峰聳立的浪,必定來自遠方,可能來自地球的另一麵。客從(cong) 遠方來,不亦樂(le) 乎?

  風的強度和延續性決(jue) 定了波浪的形式和大小,持續時間的長短。另外一個(ge) 因素與(yu) “風浪區”有關(guan) 。1967年夏日的一天,黎明將至時,我曾隨崇明漁業(ye) 公社的船出海,在顛簸和巨浪壁立、浪峰如穀的直上直下的爬升與(yu) 跌落中,看太陽渾圓地鮮紅地嬌豔地從(cong) 大海中沐浴而出,卻渾無水痕。此行的任務是捕撈帶魚,要去遠海,也第一次聽說了“風浪區”這個(ge) 名稱。心有困惑的是,大海無處不風浪,還獨有“風浪區”?老船長告訴我,無邊無際的海上,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是無邊無際的風。“風浪區”是浩茫大海上一片風吹的範圍,時速0.8公裏的為(wei) 微風,可以把海麵吹起皺折,生出漣漪;時速為(wei) 6.4公裏的是強風、勁風,能把海麵卷起來,卷起真正的波濤。船長讓我放心,“看上去浪頭洶湧,來者不善,但隻要戴白帽翻白頭,就可以對付,不會(hui) 有太大凶險。”在我和船員的訪談中得知,我們(men) 當時遇到的“風浪區”範圍較小。在波瀾澎湃的大“風浪區”,海上的狂風一刮幾千公裏,巨浪出矣!風暴再把巨浪攪在一起,攪亂(luan) ,變成超級浪,從(cong) 奔騰呼嘯的海上升起,升起水的懸崖陡壁。而有經驗的水手都說:第七個(ge) 浪頭是最可怕的!那時候,東(dong) 海還有很多很大的帶魚,最大的最寬處達20厘米左右,一般成年帶魚均有15厘米寬。一網銀鱗,萬(wan) 點金光,活蹦亂(luan) 跳生猛海鮮,倒進船艙後小帶魚一律放歸大海。回到陳家鎮港口的途中生火煮飯,無飯也,魚當飯。把一條條大帶魚頭尾切掉,扔進大海,可為(wei) 它魚之食。留取中間段,切三四塊,大塊,巨大塊,丟(diu) 進沸水大鍋,俄頃即食。一人一個(ge) 大碗,那鮮味,一旦想起,便會(hui) 冒出。

  此生有幸啊,第一次浮槎深海!

  我的沐浴的太陽!

  我的“風浪區”!

  還有,我的帶魚!

  波浪解析

  波濤洶湧出了“風浪區”,波峰高度漸低。當一個(ge) 海浪不可阻擋地接近海岸時,海浪會(hui) 生出一種在大海中從(cong) 未有過的感覺:海岸處淺海海底的拉拽,是波濤和泥沙的初始接觸。

  波峰降落之後,推進的速度隨之放慢,當前浪放慢時,後浪、無窮無盡的後浪,依然洶湧奔突,趕上前浪,越過前浪,浪濤便帶著海水翻滾飛濺於(yu) 岸邊,轟隆作響,無奈倒下,泡沫泛起,碎浪橫流。海洋學家通常把業(ye) 已破碎的巨浪、碎浪,分為(wei) 濺出浪與(yu) 衝(chong) 擊浪兩(liang) 種。其特點是,濺出浪拍擊海灘時,在緩坡的岸線,總以白色泡沫引領。海浪要在海灘上經過很長距離才發生衝(chong) 擊。其過程眼花繚亂(luan) ,每一次眼看著海浪要衝(chong) 上岸線了,其實什麽(me) 也沒有發生。為(wei) 什麽(me) ?它是被後邊的波浪超越了,後浪如儀(yi) ,還要推進很長距離,況且後浪複後浪!如果說濺出浪有點“絮絮叨叨”的話;那麽(me) ,衝(chong) 擊浪,或曰拍岸浪,卻是痛快淋漓的,它在崩潰時心有不甘地把浪花一簇一簇、成群結隊地擲往遠方,然後有聲有色地四散開去,極為(wei) 壯觀且美不可言。這種浪常見於(yu) 山壁陡峭的海岸,它們(men) 強力衝(chong) 擊海灘、岸線,不畏頑石,浪複一浪,年複一年。海浪在粉身碎骨後會(hui) 重新集結,山壁被它們(men) “咬”下後,終會(hui) 鬆動。

  衝(chong) 擊浪給海岸帶來了別樣風景、衝(chong) 擊乃至破壞。但它也擔負著雕塑世界海岸線,使其不斷更新的工作。在全球各大海洋岸線,無休無止不知疲倦的拍岸浪,每年破壞和重建的海灘數以千計。它們(men) 是破壞者,它們(men) 也是建設者,且它們(men) 的破壞似乎是為(wei) 了更新,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它們(men) 不辭勞碌,不辭奔波,把這個(ge) 海灘上的沙子搬走,連同貝殼和殘缺的螺號;過些日子再把它們(men) 送回來,更多的是有去無歸,成了天涯海角的另一處海灘。

  你很難尋回昨天的海灘。

  你隻能把風景留駐心中。

  曾經有一個(ge) 很不錯的比喻說,潮汐漲落是地球的呼吸運動。而在衝(chong) 擊海岸的所有波浪中,是初看時刻,好像波瀾不驚,微不足道的是每天兩(liang) 次的起伏漲落,潮汐是也。我故鄉(xiang) 的農(nong) 人稱之為(wei) “潮汛”,潮有信也,按時而至;潮汐所含的訊息包羅萬(wan) 象。現在我們(men) 已經了解,潮漲潮落既與(yu) 地球的呼吸無關(guan) ,也不是大海任意為(wei) 之。而是地球的天體(ti) 近鄰太陽和月亮引力牽引的結果。牽引一詞極富詩性,牽之引之也,一種力量,巨大無形的力量,牽引著大海,攪動著大海,狂奔疾呼。所有的浪漫都離不開月亮,它的不可思議處在於(yu) :它比地球小,其引力也小得多。可是盡管如此,月球每天環繞地球運行時,還是有足夠的力量攪動所有的海洋,上下翻滾,奔騰激越。地球向月、背月的兩(liang) 麵均有水鼓起。太陽體(ti) 積大,但距離地球太遠,對潮汐的影響約為(wei) 月亮之半,且要看太陽所處的位置:在月球、太陽和地球成直角的時候——比如上下弦月時,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一部分相互抵銷,是有低潮;而當太陽和地球連成一線,如新月和滿月時,月球和太陽相疊加,有大潮,高潮,吾邑鄉(xiang) 人所說“初一十五大潮沒”是也。因而得知,風隻能攪動海的表層,即便是狂風大作,巨浪奔突,那隻是浪濤在海的表麵滾過,表層以下,遊魚競逐,大海安然。而唯有潮汐能移動整個(ge) 大海,還能移動土地與(yu) 大氣。每當大海出現3米高潮,陸地會(hui) 升高15厘米,環繞地球的大氣層會(hui) 向月亮和太陽凸出幾公裏。

  因著地球表層並不是勻稱的,覆蓋地球的海洋也無法平坦,它是一連串,或大或小,或深或淺,或居於(yu) 平坦,或處於(yu) 海灣的海盆。這盆地裏的海水在潮汐的牽引下,徹上徹下地來回晃動翻滾,因著海盆的形勢不一,潮汐的狀況也因此複雜多變,有了多樣化的浪潮。有的地方成為(wei)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觀潮勝景,如杭州錢塘江口。錢塘江南岸50萬(wan) 畝(mu) 圍墾地擋住江口,江麵變窄,有一夫把關(guan) 之勢。潮水進則易,退者難,水來不及均勻上升,便相擁擠,相重疊,形成潮湧,湧出飛濺的浪與(yu) 飛濺的水花有幾丈之高,且不怕犧牲,前仆後繼,若雲(yun) 若樹,拂天拂地。再者杭州灣處在太平洋潮流東(dong) 來直衝(chong) 之地,又在東(dong) 海西岸潮差最大處,是有天下第一奇觀之錢塘潮形成,得天獨厚矣,得地獨高矣!

  每年看錢塘潮的遊人摩肩擦踵,也總有人走出“紅線”之外,試圖更近地看那潮頭,聽那濤聲,攥一把浪花,欣賞那美麗(li) 。不幸的是總有人被潮頭卷走,這一刻,人才知道浪濤多情也無情!

  誰都可以欣賞美,但要在適當的距離處。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07日 13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