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這件鎮館之寶或成粵博首件“數字藏品”

發布時間:2022-01-11 17:17:00來源: 廣州日報

  這件鎮館之寶或成粵博首件“數字藏品”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卜鬆竹

  廣東(dong) 省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中,得票最多的,是一件出土於(yu) 信宜的、西周時期的銅盉。它現在就在省博“酒歌——中國酒文化展”中,迎接著觀眾(zhong) 。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dong) )文創聯盟秘書(shu) 長、廣東(dong) 省博物館開發經營部副主任王小迎告訴記者,這件西周銅盉,很有可能成為(wei) 省博推出的第一件“數字藏品”。

  “數字藏品”是指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唯一標識的特定數字化作品、藝術品和商品。區塊鏈技術能賦予每個(ge) 數字作品唯一的標識編碼,數字化文創作品便相當於(yu) 具有“身份證”了。去年以來,國內(nei) 各大博物館開始瞄準這一領域發力,先期推出的幾款數字文創產(chan) 品也受到大眾(zhong) 的熱捧,幾乎都是“秒光”。

  作為(wei) 一種全新的文創形態,“數字藏品”前景如何?在未來,它的“唯一”屬性和可轉讓設定,會(hui) 否令它們(men) 具備交易價(jia) 值?有沒有被“炒作”的風險?它們(men) 又將對大眾(zhong) 接觸文物和博物館,起到怎樣的作用?

  多家博物館數字藏品均選擇了“鎮館之寶”

  省博的這件銅盉,1974年10月於(yu) 信宜縣鬆香廠基建工地施工時挖出。通高26.2厘米,口徑14.2厘米。它是廣東(dong) 省首次發現的西周青銅盉,也是廣東(dong) 出土的古代最精美的青銅器之一。王小迎告訴記者,省博第一批推出的數字藏品可能不隻一件。目前館方正在同相關(guan) 方麵洽談當中,其他幾件尚沒有確定。總體(ti) 來說,能上數字藏品的,既要能體(ti) 現館藏的特色和水平,也要考慮到大眾(zhong) 的口味和接受程度。

  目前國內(nei) 已經有多家博物館推出了各自的數字藏品。2021年10月29日12時,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的數字藏品正式對外發行,共10000份,上線後引來60萬(wan) 人在線搶購,短短3秒即告售罄。據發布方介紹,買(mai) 下這件數字文物的消費者,可在小程序裏查看文物,還能翻轉、放大,從(cong) 各角度看清文物細節,並擁有收藏證明。

  2021年11月18日中午12時,金沙遺址博物館的“數字文創產(chan) 品”首發四個(ge) 限量款,以“古蜀金沙”為(wei) 題材,圍繞鎮館之寶“太陽神鳥”“大金麵具”等文物展開聯想創作,分別為(wei) “浮麵”“白藏之衣”“虎虎生威”“福澤滿天”,每件10000份或20000份,每份9.9元。

  2021年12月16日上午10時,河南博物院“聚焦2021——國潮出圈的N種可能”文創發展研討會(hui) 期間發布的院方首個(ge) 3D版數字文創“婦好鴞尊”,10000份也是上線即售罄。

  此外,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四羊青銅方尊、西漢錯金銀雲(yun) 紋青銅犀尊、“婦好”青銅鴞尊、彩繪雁魚青銅釭燈4件國寶級文物為(wei) 主題開發的數字藏品,以及敦煌美術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館等單位發行的數字藏品等,都遭遇了“秒殺”的火爆。

  而黃山在2022年新年前推出的首款數字文創紀念門票,也將數字文創品推進到了文物之外的領域。

  所以,我們(men) 對廣東(dong) 省博即將推出的數字文創品充滿期待。

  體(ti) 驗“收藏國寶”的新方式

  2021年被一些研究者認為(wei) 是數字藏品的元年。螞蟻、騰訊相繼推出數字藏品發行平台鯨探和幻核。其中螞蟻鯨探於(yu) 去年10月21日推出“寶藏計劃”,截至2021年底已經為(wei) 17家文博機構提供了數字藏品服務。

  數字藏品的突然火爆,是偶然,也是必然。它是伴隨“博物館熱”和“文創熱”興(xing) 起的一種新產(chan) 品模式,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更是為(wei) 其加了一把火。實際上從(cong) 借助短視頻、直播等平台推廣館藏,樹立博物館“人設”起,可以說博物館已經在向數字化傳(chuan) 播大步前行。而博物館多年不斷進行的藏品數字化工程,也為(wei) 今天的數字文創開發積累了豐(feng) 富的經驗。

  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國內(nei) 的博物館雖然擁有龐大的館藏,但限於(yu) 展示空間和文物保管要求等因素,絕大多數文物是不能經常性地與(yu) 普通公眾(zhong) 見麵的。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資源閑置。

  另一方麵,今天的博物館轉變為(wei) “知識中樞”的傾(qing) 向越來越明顯。作為(wei) 最大規模、最權威的文物收藏群落,博物館也需要有更多的方式、路徑實現館藏資源的“變現”。

  隨著文創的快速發展,大量優(you) 質的博物館IP找到了可能快速傳(chuan) 播的渠道。數字文創對應特定的作品、藝術品,在保護其數字版權的基礎上,實現真實可信的數字化發行、購買(mai) 、收藏和使用,不可分拆、不可複製、不可篡改,目前數字藏品品類包括但不限於(yu) 數字圖片、音樂(le) 、視頻、3D模型、電子票證、數字紀念品等各種形式,可以說非常豐(feng) 富,為(wei) 文創品提供了一種新的開發思路。通過一件數字化確權的、可以在手機端方便地欣賞的數字藏品,能夠體(ti) 驗“收藏國寶”的快樂(le) ,的確可以吸引很多文物愛好者。

  業(ye) 界觀察

  開創了新的文化消費,但能否“變現”“增值”還不明確

  很多人關(guan) 心的是,自己不辭辛苦“搶”到了一份數字藏品,未來會(hui) 不會(hui) “增值”,有沒有可能“變現”?對於(yu) 這個(ge) 問題,其實現在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目前市麵上的相關(guan) 產(chan) 品均強調引導關(guan) 注數字藏品的文化與(yu) 收藏價(jia) 值,避免偏離收藏本質的投機行為(wei) 。

  2021年10月31日,《數字文創行業(ye) 自律公約》(《公約》)在京發布,牽頭發布方為(wei) 國家版權交易中心聯盟,中國美術學院、湖南省博物館等參與(yu) 製定。這是國內(nei) 首個(ge) 麵向數字文創領域的行業(ye) 公約。《公約》提出,要為(wei) 數字文創作品確權及流轉提供創新解決(jue) 方案,讓創作者的作品能更好觸達市場,促進原創文化行業(ye) 繁榮發展。充分運用區塊鏈技術保護鏈上數字文創作品版權,保護創作者合理權益。

  中央財經大學《區塊鏈技術激活數字文化遺產(chan) 》報告認為(wei) 數字文創開創了一種新型可確權、可追溯的文化消費,在多方合作的框架下,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可以變得更加高效。

  但我們(men) 也應看到,目前數字文創品行業(ye) 尚處早期階段。未來數字文創的健康發展,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