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名山事業與學人擔當

發布時間:2022-01-11 17:57:00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杜廣學

  當編輯部把高高的一大摞《袁世碩文集》打印稿交與(yu) 我負責時,我的內(nei) 心掀起了陣陣波瀾,既惶恐,又興(xing) 奮。惶恐的是,袁先生作為(wei) 學術大家,馳譽海內(nei) 外,“邈然予小子”,何能承此重任?興(xing) 奮的是,我的博士導師杜桂萍教授是袁先生的及門弟子,編輯師祖文集,對我來說,實在是一種難得的勝緣。於(yu) 是,我臨(lin) 淵履薄,黽勉從(cong) 事。如今,這套墨綠色的《文集》正散發著淡雅而清新的書(shu) 香,整齊地端立在我的眼前。

  《蒲鬆齡著述事跡新考》(第一冊(ce) )、《孔尚任年譜》(第三冊(ce) )、《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第四冊(ce) ),早已是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的標誌性成果;本次出版,在舊版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整合與(yu) 增訂。《〈聊齋誌異〉知解散論》(第二冊(ce) )、《文學史理論·交流》(第五冊(ce) )均為(wei) 本次新編。前者對《聊齋誌異》的藝術特色和18篇名作進行了深切獨到的分析和鑒賞;後者包含了袁先生對文學史理論基本問題的多維探索,又收有為(wei) 師友、弟子論著所作的大量序跋。《文集》既有袁先生治學理念、研究方法的夫子自道,又有在此理念、方法的指導下作出的突破性成果。讀者若能前後參證,悉心尋繹,必能得到諸多的啟發。

  袁先生高度重視理論素養(yang) 。他曾明確指出:“在整個(ge) 的知識結構中,理論因素是帶有方向性的、最有活力的因素。”(《治學經驗二談》,《煙台大學學報》1991年第8期)袁先生的理論意識自覺、強烈、持久,像一條紅線,貫穿於(yu) 其學術生涯的每一個(ge) 階段。翻開《文集》第五冊(ce) “上編走向理論”,16篇論文中,有對文學史相關(guan) 理論問題的獨到見解,有對風行一時的接受理論的犀利評點,有對闡釋學巨著《真理與(yu) 方法》的大膽質疑,有對20世紀50年代“美學大討論”五大觀點的切實研判。在袁先生的其他論著中,我們(men) 還可捕捉到馬克思主義(yi) 哲學、西方形式主義(yi) 文論等深淺不一的印記。袁先生對理論的閱讀之廣、思考之深、運用之活、收獲之豐(feng) ,在當代卓有建樹的古代文學研究專(zhuan) 家中,實屬罕見。

  與(yu) 重視理論素養(yang) 密切相關(guan) 的,是袁先生大力倡導問題意識。他曾專(zhuan) 門撰寫(xie) 《以問題意識引領學術研究》加以論述,此文開宗明義(yi) :“開展學術研究,關(guan) 鍵要有問題意識。可以說,學術研究靠問題意識引領。”(《人民日報》2015年11月30日第7版)袁先生研究每一個(ge) 課題,撰寫(xie) 每一篇論文,必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如研究蒲鬆齡事跡著述,袁先生想考索的是“這位文學家的生平事跡、生活狀況和創作方麵的情況,以及《聊齋誌異》的流傳(chuan) 情況”(《文集》第一冊(ce) 第3頁)。梳理孔尚任交遊,袁先生是“為(wei) 探索孔尚任創作《桃花扇》的思想根源和素材來源,提供一些情況和材料”(《文集》第三冊(ce) 第197頁)。翻開《文集》第四冊(ce) 《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更是袁先生“問題意識”主張的集中呈現:“這些文章可以說是以研討問題為(wei) 主,是為(wei) 求得對這幾部小說名著的某些方麵的認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文集》第四冊(ce) 第2頁)問題意識已成為(wei) 袁先生學術研究的標識和底色。

  袁先生的文學史研究,既強調曆史主義(yi) ,又堅持文學本位。強調曆史主義(yi) ,則需考證;堅持文學本位,又需詮釋。袁先生對考證的地位有著明確的認識:“在文學史研究中,考證是從(cong) 屬於(yu) 文學史的基本任務,即有助於(yu) 曆史地解析、評論作品,建構文學的曆史係列,展示文學發展的曆史麵貌,可以說是文學史研究的基礎工作。”他認為(wei) ,史實考證應該為(wei) 理論詮釋服務,歸宿在於(yu) 對作品的詮釋,“詮釋最根本的、也是最有意義(yi) 的任務是對作品描述的內(nei) 容作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意義(yi) 層麵的闡釋。”

  綜觀袁先生的文學史研究著述,往往首先通過考證的方法,探明作家的創作史實,理清文本的外部關(guan) 係,真正做到知人論世;又運用詮釋的方法,深入分析文本,讓文學研究回到文學本身。這樣的研究就真正避免了“過分關(guan) 注材料的搜集和梳理,而忽視從(cong) 材料中可能獲得的最終含義(yi) ”([美]勒內(nei) ·韋勒克、奧斯汀·沃倫(lun) :《文學理論》,劉象愚、邢培明、陳聖生、李哲明譯)。如袁先生考察蒲鬆齡和顧青霞的關(guan) 係,即是精彩一例。袁先生通過考證,發現蒲鬆齡對年輕貌美、才藝不凡的顧青霞的感情非同一般,甚至有“付與(yu) 可兒(er) 吟與(yu) 聽”的親(qin) 昵失態的詩句。在此基礎上,袁先生把蒲鬆齡的這段感情曆程和《聊齋誌異》中的《嬌娜》《白秋練》聯係起來,發現這兩(liang) 篇小說中的女主人公都有顧青霞的影子,寄托了作者對顧青霞早逝的哀思。可見《聊齋誌異》中的一些篇章和蒲鬆齡的生平經曆有密切關(guan) 係,這說明《聊齋誌異》並不全是聽來的奇聞逸事,至少有部分作品就是他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編織的故事,蘊含了他的身影和心跡,於(yu) 是魯迅“用傳(chuan) 奇法,而以誌怪”的經典論斷便不完全準確。這樣精到的研究,如層層剝筍,啟人心智,開人眼界,給予讀者的不僅(jin) 僅(jin) 是新穎獨到的觀點,更是富有方法論意義(yi) 上的啟迪。像這樣考證細密、詮釋精妙的研究在袁先生《文集》中為(wei) 數甚多。

  袁先生的學術生命豐(feng) 富、舒展、遼闊。《文集》所收,均是袁先生的個(ge) 人成果。此外,他還曾主持編纂《元曲百科辭典》,主持整理《王士禛全集》,與(yu) 殷孟倫(lun) 合注《聊齋詩詞選》,與(yu) 徐仲偉(wei) 合著《蒲鬆齡評傳(chuan) 》,與(yu) 鄒宗良合校《醒世姻緣傳(chuan) 》,等等。這些或主編或合作的論著,也都花費了袁先生大量的時間和心血,也都產(chan) 生了很大的學術影響,可惜沒有選入《文集》,至多收有個(ge) 別《前言》。《文集》所收之精粹與(yu) 袁先生態度之矜慎,亦由此可見一斑。

  近二十年來,袁先生在從(cong) 事專(zhuan) 業(ye) 著述之餘(yu) ,主編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中國古代文學史》(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等國家級教材,彰顯出一代優(you) 秀學人的家國情懷與(yu) 社會(hui) 擔當。這些教材,響應國家政策,惠及萬(wan) 千學子。作為(wei) 教材主編,或發凡起例,或組織協調,或最終統稿,工作量之巨大、繁重,非局外人所能體(ti) 會(hui) 。每念及此,即會(hui) 對袁先生的高風亮節欽佩不已。

  《文集》所收論著,戛戛獨造,足以代表其名山事業(ye) ;《文集》外之學術活動,影響深遠,又可見其學人擔當。打通《文集》內(nei) 外,方能看出袁先生完整的學術人生、全麵的學術圖景及其學術背後的拳拳之心與(yu) 眷眷之情。

  如今,袁先生已逾鮐背之年,但依然懷抱著對學術的一腔赤子之心,筆耕不輟。其極具學術價(jia) 值的論文《元雜劇三家考實》已於(yu) 今年《文學遺產(chan) 》第1期刊發,其以數十年學術功力鑄就的《錄鬼簿校箋》也將很快付梓。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以學術為(wei) 誌業(ye) 的精神不能不令後學感佩動容。(杜廣學)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