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絲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供科學依據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2013年12月,中國西北大學與(yu)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組建中烏(wu) 聯合考古隊在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境內(nei) 開展考古工作,以期發現古絲(si) 綢之路上的月氏文化遺存,為(wei) 恢複絲(si) 綢之路曆史風貌作出努力。
聯合考古隊中方團隊吸納了西北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多家單位的研究人員,擁有曆史、考古、語言、生物、物理、化學、計算機等多學科背景。烏(wu) 方隊員除了來自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科學院外,塔什幹大學、費爾幹納大學和鐵爾梅茲(zi) 大學的師生們(men) 也加入其中。“此次聯合考古工作是對絲(si) 綢之路人文交流傳(chuan) 統和互學互鑒精神的繼承和發揚。”聯合考古隊領隊、西北大學絲(si) 綢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教授說。
在兩(liang) 國考古隊隊員的通力合作下,考古工作不斷取得突破。通過采用大範圍係統區域調查與(yu) 小規模發掘相結合的考古模式,2015年9月至11月,考古隊在位於(yu) 撒馬爾罕市西南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帶找到了屬於(yu) 康居文化遺存的撒紮幹遺址,與(yu) 《史記·大宛列傳(chuan) 》所記載的張騫當年經康居抵達月氏的史實相呼應,這一發現令人興(xing) 奮不已。
2016年,聯合考古隊又在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南部小城拜鬆發現了拉巴特遺址。王建新介紹,從(cong) 遺址內(nei) 墓地的墓葬形製、埋葬習(xi) 俗來看,該遺址與(yu) 中國新疆東(dong) 天山地區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期間的古代遊牧文化遺存麵貌相似。同時,拉巴特遺址在時空範圍和文化特征上,與(yu) 中國古代文獻關(guan) 於(yu) 月氏的記載較為(wei) 吻合,可以推斷為(wei) 月氏考古學文化遺存。至此,中烏(wu) 聯合考古取得階段性成果,為(wei) 我們(men) 進一步知悉古代絲(si) 綢之路的繁榮興(xing) 盛、在全球視野下深入研究中國與(yu) 中亞(ya) 地區的文化交往史提供了更加豐(feng) 富的實物佐證。
除了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理念也一直貫穿整個(ge) 聯合考古工作。“我們(men) 不能隻要資料,不保護文物。”王建新說。從(cong) 發掘的第一天起,聯合考古隊就秉持著負責任的態度,所有發掘的探方在考古工作結束後,一定要全部回填保護。
2019年2月,“中烏(wu) 聯合考古成果展——月氏與(yu) 康居的考古發現”在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國家曆史博物館開幕。玻璃、玉石、瑪瑙等大小80件在撒紮幹遺址和拉巴特遺址發掘的文物首次展出。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與(yu) 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往來。多年來,兩(liang) 國考古學家合作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烏(wu) 中聯合考古項目為(wei) 研究探討曆史上兩(liang) 國的貿易往來、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資料。”聯合考古項目烏(wu) 方負責人、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長阿穆爾丁·別爾丁穆羅多夫博士表示。
截至目前,聯合考古隊圍繞中烏(wu) 聯合考古成果先後在鐵爾梅茲(zi) 、塔什幹、西安、北京舉(ju) 辦了國際會(hui) 議和展覽。兩(liang) 國及時分享聯合考古成果,得到了考古界和公眾(zhong) 的廣泛好評。目前,該項目仍在持續推進,兩(liang) 國合作機構就疫情好轉後的合作事宜保持積極溝通和協商。
“絲(si) 綢之路考古研究為(wei) 絲(si) 綢之路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提供科學依據,也將促進我國與(yu)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yu) 地區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增進友好感情。”王建新說。(記者 張丹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