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為群眾提供更合口味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發布時間:2022-01-17 17:17:00來源: 光明網

  做好文化和旅遊工作,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不斷創新方式方法。近年來,廣州圖書(shu) 館、梅州客家戲劇的守護者林文祥、嶺南民宿經營領頭羊符小密等一批來自廣東(dong) 文化和旅遊係統的先進集體(ti) 、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以創新為(wei) 理念,不斷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更多更合口味的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

  全國文化和旅遊係統先進集體(ti)

  廣州圖書(shu) 館:無差別服務打開閱讀之門

  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州圖書(shu) 館2021年仍創造了良好的服務效益:全年接待公眾(zhong) 訪問約418.5萬(wan) 人次,新增注冊(ce) 讀者61.3萬(wan) 人,外借文獻1120.3萬(wan) 冊(ce) 次,外借文獻180.1萬(wan) 人次,提供谘詢服務217.8萬(wan) 條,分別是2019年同期的45.6%、239.1%、95.8%、75.3%、163.6%;累計注冊(ce) 讀者已達241.6萬(wan) 人,單日注冊(ce) 讀者最多達5587人。這是廣州圖書(shu) 館長期以來不斷創新服務方式、致力於(yu) 為(wei) 廣大讀者提供最優(you) 質服務的結果。

  廣州圖書(shu) 館館長方家忠介紹,場館自1982年開館以來,率先打破戶籍藩籬,致力於(yu) 成為(wei) 提供平等便利服務的城市文化地標。對讀者來說,無論戶籍在哪,都可以憑身份證免押金注冊(ce) 。2001年,廣州圖書(shu) 館又率先建立了盲人電子閱覽室,後更名為(wei) 視障人士服務區,為(wei) 視障讀者提供書(shu) 刊借閱、資料查找服務,開展無障礙電影欣賞、非視覺攝影圖片展、誦讀沙龍等活動。同時,針對老年人、孕婦、未成年人等特殊服務對象實施柔性服務方式,為(wei) 來穗人員即時開通數字圖書(shu) 館閱讀功能,並通過舉(ju) 辦智能手機培訓、“IT成長之路”培訓等,積極幫助特殊群體(ti) 跨越數字鴻溝。

  廣州圖書(shu) 館提供的無差別服務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公共圖書(shu) 館的利用率和便利化程度,贏得了讀者青睞。自2014年起,連續6年,廣州圖書(shu) 館的基本服務指標居全國公共圖書(shu) 館之首。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該館日均接待2.7萬(wan) 人次、注冊(ce) 讀者936人、外借文獻3.6萬(wan) 冊(ce) 次、讀者活動10場、數字資源使用20.7萬(wan) 篇冊(ce) 次。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麵對新考驗,廣州圖書(shu) 館在嚴(yan) 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基礎上積極探索服務新方式,如采取網絡實名預約、讀者限流等方式有序開館,推出延長文獻借閱期限、提升外借文獻上限、免除借閱逾期費等服務。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後,又積極轉變服務方式,線上線下同步開展讀者活動,極大地拓展了服務時空範圍。其間,廣州圖書(shu) 館還推出《涉外服務工作指引》,設置了《致所有在穗人員的一封信》《圖書(shu) 館入內(nei) 須知》以及各類中英雙語提示水牌等標識指引,在館外谘詢處設置英語谘詢專(zhuan) 崗,為(wei) 在穗外籍人士、港澳台同胞進館借閱提供便利。

  近年來,廣州圖書(shu) 館發揮中心館職責,積極推進廣州市“圖書(shu) 館之城”建設,統籌搭建全市通借通還服務網絡、信息化管理係統和數字圖書(shu) 館三大平台,為(wei) 廣大讀者提供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務。2021年,廣州圖書(shu) 館全年舉(ju) 辦活動約4100場、參與(yu) 者1300萬(wan) 人次,其中線下活動約2900場、參與(yu) 者120萬(wan) 人次。

  全國文化和旅遊係統先進工作者

  林文祥:守護客家山歌劇的魂

  在2020年12月舉(ju) 行的第十四屆廣東(dong) 省藝術節上,廣東(dong) 省梅州市選送的山歌劇《白鷺村》《春鬧》花開並蒂,雙雙獲得劇目一等獎,被專(zhuan) 家譽為(wei) 廣東(dong) 戲劇的“梅州現象”。這是梅州戲劇“領頭雁”林文祥20年來嘔心瀝血、用生命守護客家戲劇取得的成果。在他的帶領下,梅州戲劇人走出了一條戲劇傳(chuan) 承和發展之路,梅州的創作團隊也嶄露頭角。

  本世紀初,受戲劇低潮影響,梅州市戲劇市場全麵萎縮,人才隊伍青黃不接,劇團生存危在旦夕。當時拯救梅州戲劇的,是林文祥的代表作——山歌劇《等郎妹》。在2002年舉(ju) 辦的第八屆廣東(dong) 省藝術節上,山歌劇《等郎妹》包攬了劇目獎以及多個(ge) 單項大獎,有效擴大了山歌劇劇種的影響力和票房號召力,激活了山歌劇市場,推動了專(zhuan) 業(ye) 劇團建設。

  2009年,林文祥擔任梅州市戲劇研究工作室主任後,對客家戲的傳(chuan) 承和發展做了全麵係統規劃。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麵,他提出不拘一格納才,隻要政治和品德方麵沒問題,有事業(ye) 情懷和藝術天賦,就可以慢慢培養(yang) 。在他的栽培和引導下,半路出家投身戲劇藝術的編劇廖惠玲、導演李建生和作曲陳的明成為(wei) 梅州文藝的三駕馬車,邱曉玲、陳雙媚等一批青年編創人才茁壯成長。在劇種發展方麵,他提出“合力打點,以點帶麵,全麵開花”的發展方略,並且身體(ti) 力行。山歌劇《等郎妹》《桃花雨》《紅婚紗》《客魂·家風》《圍屋月光光》《紅百靈》《白鷺村》以及探索性極強的山歌音樂(le) 劇《林風眠》,就是林文祥調動自己的創作智慧和才情為(wei) 梅州市山歌劇團打造的8台戲。

  4次參加廣東(dong) 省藝術節,其中兩(liang) 次獲得廣東(dong) 省藝術節劇目一等獎,這是梅州市山歌劇團取得的傲人成績。在林文祥的帶領下,該團成長為(wei) 廣東(dong) 省內(nei) 最優(you) 秀的地方劇團之一。其實從(cong) 10年前開始,林文祥便著力扶植各縣劇團,先後為(wei) 梅縣山歌劇團創作了《圍屋舊夢》《合家福》《古寨牛人》3部戲,並曆經4年、不遺餘(yu) 力地指導學生廖惠玲創作了《春鬧》。他還帶領團隊為(wei) 五華縣采茶劇團創排采茶戲《紅土百姓》,指導學生邱曉玲、陳雙媚先後為(wei) 各縣團創作山歌劇《牆》《糊塗案》和提線木偶戲《李惠堂》等作品。

  如今,梅州部分縣級劇團已煥發出生機,但客家戲劇事業(ye) 全麵開花尚待時日。在林文祥看來,隻有全麵開花才有更大的力量來培植戲劇市場。近年來,林文祥將眼光投向了其他客家地區,為(wei) 廣東(dong) 龍川山歌劇團創作了山歌劇《娘·酒》,指導編劇李滿為(wei) 廣東(dong) 樂(le) 昌創作了花鼓戲《守》,指導學生陳雙媚為(wei) 廣西賀州山歌劇團創作了《大炮養(yang) 雞》等。為(wei) 了突破自我,林文祥開拓思維,與(yu) 其他劇種和藝術家進行交流合作,創作了潮劇《鬆柏長青》、瓊劇《圓夢》《紅旗不倒》《白馬泉湧》等作品。

  全國文化和旅遊係統勞動模範

  符小密:小民宿 大夢想

  廣東(dong) 省仁化縣瑤塘村年集體(ti) 收入從(cong) 2013年的7.5萬(wan) 元提高至現在的45.7萬(wan) 元,村民人均年收入、戶均年收入分別達到2.2萬(wan) 元、15萬(wan) 餘(yu) 元。這是該村以民宿經濟帶動特色村莊發展的喜人成績。帶領大家走上這條致富之路的,正是民宿經營者符小密。

  符小密在海邊長大,19歲走進大山,在祖國南部的紅石公園裏“種”下了民宿群。她喜歡旅遊,又對丹霞山的空氣和環境情有獨鍾,於(yu) 是在2010年,她在丹霞山景區播下了藝術家民宿群的第一粒種子,這也是丹霞山第一家集住宿、音樂(le) 吧、書(shu) 吧於(yu) 一體(ti) 的特色休閑民宿。10多年來,她用汗水和奮鬥實現了從(cong) 單體(ti) 民宿經營到民宿集群的拓展,推動民宿差異化、特色化經營,示範帶動瑤塘村村民回鄉(xiang) 創業(ye) 就業(ye) 。如今,該村有15戶村民先後返鄉(xiang) 創業(ye) ,參與(yu) 經營民宿、餐飲、農(nong) 家樂(le) 等,共享民宿經濟。

  藝術家民宿群創建了“民宿+文創農(nong) 創+美麗(li) 鄉(xiang) 村生活圈”發展模式。2021年,藝術家民宿集群結合韶關(guan) 市菜籃子工程,采用“民宿+基地+合作社+農(nong) 戶”模式發展種植加工一體(ti) 化產(chan) 業(ye) ,讓民宿和農(nong) 戶實現了雙贏。

  作為(wei) 廣東(dong) 省民宿行業(ye) 中的佼佼者,符小密還是省、市、縣三級民宿協會(hui) 的發起人之一,為(wei) 推動廣東(dong) 省民宿行業(ye) 標準、韶關(guan) 市民宿管理暫行辦法、仁化縣農(nong) 村民宿管理辦法等規章和標準出台建言獻策。她熱心社會(hui) 事務,每年組織開展所在村60歲以上老人團拜活動。2020年4月,她向31名支援湖北的醫務人員贈送了藝術家民宿集群2020年不限次免費入住券。2021年1月,她參與(yu) “留粵過年·安心住”公益活動,向廣大消費群體(ti) 公開發放電子優(you) 惠券。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樁樁件件都記載著她致富思源的事業(ye) 心和投身公益的熱心。(記者 譚誌紅)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