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千裏江山圖“動”起來(文化市場新觀察)
青綠山水染黛色 溢彩流光化斑斕
看!千裏江山圖“動”起來(文化市場新觀察)
本報記者 常碧羅
核心閱讀
沉浸式劇場、交互式觀展、定製專(zhuan) 屬紀念品……重慶兩(liang) 江新區禮嘉智慧公園展出的“畫遊千裏江山——故宮沉浸藝術展”,用數字技術將北宋畫作《千裏江山圖》重新呈現,讓人們(men) 以更生動的方式了解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撩動珠簾,古琴聲聲入耳,一座虛實難辨的光影長廊映入眼簾。遊客仿佛步入萬(wan) 花筒中,斑斕的千裏江山畫卷迎麵而來。
這是重慶兩(liang) 江新區禮嘉智慧公園正在展出的“畫遊千裏江山——故宮沉浸藝術展”,展覽用數字技術將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千裏江山圖》重新呈現。該展覽由故宮博物院、鳳凰衛視和重慶兩(liang) 江新區聯合推出,是“畫遊係列國家寶藏數字藝術IP研發計劃”的一部分。
青綠山水與(yu) 數字技術交融
廊腰縵回,吸引著遊客不斷前行,轉過幾道彎,眼前豁然開朗,進入藍色光影世界。這裏,講述著少年王希孟的學畫經曆。
從(cong) 動筆到畫作完成,王希孟腦海中的山水是什麽(me) 樣子?設計者對王希孟研習(xi) 的繪畫課程與(yu) 文化課程內(nei) 容進行了充分挖掘與(yu) 元素提煉。
“我們(men) 將山、水元素提取出來,感受千裏江山浩渺。”順著展館負責人張英手指方向看去,朦朧的山水意象,仿佛丹青湧動。數字藝術的演繹,在這裏還原出光影“宣和畫院”。
“來之前,還以為(wei) 僅(jin) 僅(jin) 是畫麵‘動’起來,沒想到,是這樣充滿文化韻味的展覽。”市民易先生感慨道。
文化長廊、畫境萬(wan) 千、丹青劇場……1000餘(yu) 平方米的投影麵積,營造了東(dong) 方意境美學感官盛宴。一幅長卷中,青綠山水與(yu) 數字技術交融,充滿了探索和新奇的味道。
一景一體(ti) 驗,展覽中是隨處可見的文化表達。“琴弦幽深”處,隨著緩步走動,古琴韻律流淌耳邊。
“利用紅外技術,遊客每走一步,便如撥動一根琴弦,連續走過便可奏響古琴曲。”在張英看來,這樣的設計不僅(jin) 僅(jin) 是希望遊客能夠看到藝術展品,更希望能夠全方位傳(chuan) 遞藝術的瑰麗(li) 色彩。
具有同樣效果的,還有丹青劇場。這個(ge) “全景體(ti) 驗沉浸式劇場”的四周布滿星光,不少遊客席地而坐。“太棒了,有一種在畫中穿梭雲(yun) 遊的體(ti) 驗。”觀眾(zhong) 江瑩第一次看到這種展覽,舉(ju) 著手機不停拍照。屏幕上,光影顆粒緩緩移動,重新展現畫作繪製的細節過程。
設計者賦予展品更多創新內(nei) 涵。一幅長26米、高5米的長卷,是晝夜變換的《千裏江山圖》。船隨江水而動,太陽噴薄而出,山河披上霞光,這是“日出—蝶舞翩躚”;不一會(hui) 兒(er) ,空中下起了陣陣小雨,畫間著上黛色,一幅“晨雨—水墨龍翔”展示在觀眾(zhong) 麵前。從(cong) 晴日到靜夜,從(cong) 花雨紛飛到流螢星光,昔日絹本墨筆幻化為(wei) 溢彩流光,由目入心。
交互式體(ti) 驗為(wei) 展覽增添意趣
遊客在長卷前駐足,腳下早已悄悄匯聚起點點流螢。每每移動,流螢便追隨遊客腳步,匯聚成光影之花。
“快看!花瓣會(hui) 跟著我走。”一旁的小朋友興(xing) 奮起來。在長卷旁,每當有人靠近,便會(hui) 出現片片花瓣,並隨著遊客前行。
人影掠過,水流跟隨湧動,拍拍成群的小魚,魚兒(er) 會(hui) 四處散開。
數字投影、虛擬影像的運用,將傳(chuan) 世名畫立體(ti) 展現在觀眾(zhong) 麵前,而交互式的體(ti) 驗,讓遊客沉浸其中,為(wei) 展覽增添意趣。
巧思背後,是設計者的不斷鑽研。“展館中主要使用了實時渲染技術,比如觀眾(zhong) 走在長卷的畫麵前,會(hui) 有花瓣跟隨;根據時間的不同,長卷會(hui) 有晝夜的畫麵切換。”鳳凰數字科技項目總監程小龍說,“在傳(chuan) 統展示行業(ye) 中運用較多的是離線渲染技術,這種技術每次渲染一幀畫麵的時間很長,而實時渲染技術在應用中需要考慮實時性。”相比離線渲染,實時渲染能夠讓觀眾(zhong) 和作品進行實時交互,從(cong) 而產(chan) 生千變萬(wan) 化的視覺效果和體(ti) 驗。
不過,想達到這樣的技術效果並非易事。在製作過程,技術團隊遇到了難題。展館中有大麵積的實時渲染應用,要達到良好的現場效果,計算機每秒都要渲染出30幀以上的畫麵。“在較高精度的美術素材堆積下,大量的內(nei) 容會(hui) 使計算變得很慢。”程小龍說,克服的辦法就是不斷嚐試,“對素材進行優(you) 化,對內(nei) 容進行取舍,對渲染方式做升級,直到內(nei) 容和效率都達到能接受的平衡。”
掃一掃二維碼,就能在變幻長圖中放飛風箏。“手機就是風箏線,可以把風箏放到任何想放飛的地方。”這樣的交互式體(ti) 驗吸引著不少家長和孩子。而這背後也是實時渲染技術的應用。
不僅(jin) 如此,在實時交互渲染技術上,團隊也下了不少功夫。“場館內(nei) 很多技術都運用了實時音頻和流體(ti) 模擬。”程小龍說,基於(yu) 這些技術,團隊能夠賦予山水更多內(nei) 涵,“我們(men) 看到人觸摸牆麵時,會(hui) 有類似水墨的效果向上流動,就是用了這種技術。”
讓遊客把文化帶回家
交互是貫穿整個(ge) 展覽的設計思路。想完成一幅自己的“千裏江山圖”,隻需要輕觸屏幕。觀眾(zhong) 可以拖拽、任意組合原作中的山水亭台,再刻上一枚專(zhuan) 屬的印章,在畫作上蓋個(ge) 戳,一幅“定製版”《千裏江山圖》就完成了。最終通過掃碼,就可以把這幅作品“帶走”。
“通過充滿科技感的畫作創作過程,觀眾(zhong) 能夠近距離感受《千裏江山圖》的藝術風格。”張英告訴記者。
如何增強觀眾(zhong) 的沉浸式體(ti) 驗?不僅(jin) 在觀賞中有“畫中遊”的觀感,在文創展區,不少小朋友也流連忘返。掃掃二維碼,就能看到各種不同的燈籠、扇子等充滿宋韻的產(chan) 品。想要帶走,則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製作。
琦琦和媽媽正在不停忙活,沒多久,一個(ge) 小兔子燈籠在琦琦手中成型。“有新知,有趣味,這樣的展覽我們(men) 希望能多來幾次。”琦琦的媽媽說。更多的年輕人通過一場展覽,重新認識了《千裏江山圖》。“對於(yu) 孩子來說,這種方式能夠吸引他走進藝術世界,以更生動的方式了解中國文化。”張英介紹,這個(ge) 展覽將持續一年。接下來,團隊將對《清明上河圖》進行製作展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