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號創新,多些“可可托海”
文化符號創新,多些“可可托海”(新語·讓好聲音成為(wei) 最強音)
當今中國經曆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民族文化符號也需要不斷創新。但創新絕不是從(cong) 傳(chuan) 統符號到現代符號的簡單更替,而應更加豐(feng) 富充實
“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2021年,動聽的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讓可可托海成為(wei) 年輕人向往的旅遊地。
前不久,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的學生用舞劇重新講述了“可可托海”的故事:這裏不隻有牧羊人淒美的傳(chuan) 說,更承載著一段關(guan) 乎民族精神和國家命運的共和國往事。舞劇《可可托海》講的是發生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的一段真實曆史:上世紀50年代,為(wei) 發展新中國核工業(ye) ,“可可托海”的地名被編號“111”取代。一群優(you) 秀的地質專(zhuan) 業(ye) 學生匯聚至“111”,從(cong) 此隱姓埋名,為(wei) 國家的事業(ye) 奉獻了一生。
劇中,獨輪車的反複出現,展現了當時艱苦的工作環境和當地惡劣的交通條件,也隱喻著獨立自主的奮鬥精神;遠山、星空、白雲(yun) 、藍天等舞台布景體(ti) 現了可可托海各族人民內(nei) 心的純潔、無畏和赤誠;紅色綢帶貫穿全劇,是每個(ge) 可可托海地區人民愛國情懷的象征……這些形象是一個(ge) 個(ge) 文化符號,在傳(chuan) 播儀(yi) 式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形象在符號傳(chuan) 播中彰顯,民族精神在符號共享中凝聚。可可托海是中國的一個(ge) 地域符號,也是蘊含著中國精神的民族文化符號。舞劇《可可托海》用民族舞蹈語言進行藝術化敘事,將地域文化進行符號化升華。
當今中國經曆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民族文化符號也需要不斷創新。但創新絕不是從(cong) 傳(chuan) 統符號到現代符號的簡單更替,而應更加豐(feng) 富充實。這就需要尋找和樹立一批體(ti) 現中國精神、展現時代特色、具有文化內(nei) 涵的形象符號,用這些飽含時代精神的民族文化符號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
舞劇《可可托海》做出了一次積極的探索和嚐試。期待今後有更多的“可可托海”,推動民族文化符號的時代創新。
(作者:臧寧,為(wei) 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